上週,我到嘉義帶了一場 青少年反毒工作坊。
走進會場之前,我就先在樓下遇見了幾個孩子,他們蹲在路邊抽菸,眼神帶點不在意;回到教室後,還能看到有人雙唇微紅,嘴裡咀嚼著檳榔。
我忍不住好奇地問其中一個孩子:「你嚼檳榔,是為了提神嗎?」他笑著回答:「不是啦,這裡冷氣很冷,我又沒帶外套。」
在外人眼裡的壞習慣,在他眼中卻是另一種「取暖方式」。也許不一定健康,卻很真實。
一場非志願的相遇
我知道,這些孩子大多不是自願來參加的,他們因觸犯校規或其他原因被安排坐進這間教室。剛開始,他們的表情冷漠,像是被迫接受一場陌生的審問。
但隨著課程展開,我觀察到一個細節:他們沒有起身走掉,而是願意留下來、聽我說話、回答問題,甚至嘗試參與活動。
這樣的願意,對我來說已經很值得欣賞。因為一個不情願的少年,若能在場域裡還保留一點點耐心,這就是他在釋放善意的訊號。
他們心裡最重視的價值
課堂中,我邀請他們寫下「生命裡最重視的價值」。答案五花八門,有人寫榮耀,有人寫健康,有人寫誠信。但讓我特別感動的是——不少孩子寫下了「家人」。
少年隊的輔導員在引導他們討論的過程中,也分享著,她很意外這些看似頑冥不靈的孩子,竟然對家人如此重視。他們可能嘴硬、可能叛逆,可當提到家人時,眼神還是會閃爍。
外界常以為青少年只在乎朋友、只想跟同儕混在一起,對家人愛理不理。但當我們用合適的方式引導,他們才肯把那份柔軟、藏在心底的真實說出來。
影片與冰山的練習
我在課堂上播放了一段影片,一個曾經吸毒的少年的自白。
影片裡,他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與理解,但父母的眼中只有成績。他孤單無助,朋友成了唯一的慰藉,卻也把他帶往錯誤的方向。
最後,他被送進少年觀護所。能讓他重新振作的,不是社會制度的嚴厲,而是 阿嬤不離不棄的愛。
影片結束後,我邀請孩子們用「冰山隱喻」來寫下影片主角的內在世界。他們認真討論著:冰山上層表面行為是「吸毒」、「叛逆」,而冰山下的部分,卻是「孤單」、「寂寞」、「無助」、「渴望父母關愛」、「想要被肯定」、「想要有人陪伴」。
那一刻,我看見了孩子們的敏銳。他們能讀懂別人的心,也能在討論裡照見自己的渴望。
雖然在過程中,依舊有人趴下來睡覺,有人忍不住滑起手機,但他們願意留下來,願意在有限的專注裡,參與這些討論。
這樣的停留,本身就是一種選擇——選擇還想在這裡,還願意被觸動。
沒有人想變壞
很多時候,外界急著批評這些少年:「不聽話」、「不懂事」、「愛惹麻煩」。
但在我眼裡,他們並不是想要變壞,而是當他們往下墜落的時候,身邊沒有人接得住他們。若缺乏理解與接納,他們只能往更極端的方向尋找歸屬。
給彼此的光
在課程的尾聲,我邀請孩子們彼此給予正向肯定。當他們收到同伴的回饋:待人溫柔、體貼有禮、有領導力....,每個人臉上出現難得的一抹笑意。
有些孩子甚至想起自己曾經的成就——有人曾是角力第三名,有人是排球高手。這些光亮的記憶,讓我們重新看見他們的可能性。
在那一刻,我特別深刻地感受到:每個人都有一個善良卻不為人知的一面。只是社會的標籤太快,把他們推得很遠。
當老師、家長、社會不斷地用「問題學生」來定義他們時,他們也就乾脆活成那樣給你看。
這場工作坊對我而言,是挑戰,也是禮物。
挑戰的是,如何在短短的幾個小時裡,打開孩子心裡那道厚厚的牆;而禮物是,我真的看到他們內在的柔軟,以及那份渴望被關愛的心。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我們太容易被行為表象蒙蔽,卻忽略了那背後真正的需要。
就像那個說「冷氣太冷」的孩子,他的檳榔不是為了反叛,而是為了保護自己。若我們只看見行為,就貿然定義他,就錯過了理解他的機會。
沒有一個孩子是完全無藥可救的。他們需要的,只是有人願意蹲下身子,看見他們的努力,接住他們的跌倒。
我不是看見「問題」,而是看見一群 正在尋找自我價值的孩子。
教育的路或許漫長,改變不可能一蹴可幾,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願意成為那個「接住」的人,這群孩子就不會一直往下掉。
他們還是值得被愛的。
特別感謝 嘉義市政府警察局少年輔導委員會的用心。他們為孩子搭起這個平台,讓專業工作者有機會能走進青少年的世界,播下一顆顆小小的種子。
或許,課程過後,孩子們的行為並不會立刻轉變;或許,明天他們還是會違反規定,被師長懲處叨念。
但我願意相信,只要他們心中有一顆善意的種子,總有一天會在生命某個時刻發芽。
也期待有更多人,願意走進他們的世界,陪伴、傾聽,等候那顆種子發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