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靜心的力量》這本書中的一個提問:
愛自己多少才夠?
在演講或諮商中,我常聽到有人擔心:「如果我多照顧自己一點,會不會顯得太自私?」這個疑問背後,藏著很多人不敢愛自己的掙扎。通常,我會反問他們:這真的是自私,還是自愛呢?
書裡提到,三十多年前,「愛自己」幾乎等於「自私」的代名詞,甚至有人會因為想要照顧自己而感到慚愧。所幸,隨著時代轉變,現在我們對「愛自己」的理解已經不再那麼狹隘。但,當你在想要愛自己、照顧自己的時候,心裡是否依然會冒出強烈的罪惡感呢?
就像身為父母的人,很容易落入這樣的拉扯:
當你想多花點錢在自己身上,會不會想著「這筆錢可以省下來給孩子」?
當你出門透透氣時,會不會又想「其實也能把這段時間用來陪伴孩子」?
書中有一段賴佩霞老師與女兒的對話,深深打動了我。她對女兒說:
「你們很愛我,我也很愛你們,但是你們要記得,我希望全世界,你們最愛的人,是自己。」
這句話讓我想起自己的家庭對話。有時候女兒會問我:「媽媽,全世界最愛的人是誰?」有時我會回答「女兒的名字」,但偶爾我會笑著說「是我自己」。看似玩笑,卻是真心。因為我相信——當我們能夠照顧好自己、喜歡自己,我們才有能力去愛別人、好好照顧別人。
在伴侶關係中,我也常有同樣的感受。所以,我會希望先生他能夠好好愛自己、照顧好自己的需求。因為當他快樂、也喜歡自己時,我們的關係也會更自在、更美好。
靜心與黑猩猩
在新書分享會中,賴佩霞老師提到,每個人在壓力之下,都會有一隻「黑猩猩」跑出來。這隻黑猩猩代表著我們最本能的情緒反應——憤怒、恐懼、討好或僵住。牠衝出來的目的不是壞事,而是要保護我們。
就這麼剛好,在昨天的講座中,我提醒大家:當人情緒高漲時,理智與認知功能就會下降。借用賴佩霞老師的比喻,就是這隻黑猩猩掌控了我們的身體,正使用黑猩猩的本能在保護我們。
所以她強調:「靜心不是壓抑,而是學會與黑猩猩對話。」我們要能溫柔卻堅定地告訴它:「我有能力處理。」當黑猩猩安靜下來,創意、愛與好奇心才會有空間進入。
你眼中的我不是我,我眼中的你才是我
(這句請看三遍,然後咀嚼一下~)
在分享會裡,我也特別喜歡的一句話是:「你眼中的我不是我,我眼中的你才是我。」這正是心理學中常談到的「投射」:我們往往將自己的情緒與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
這讓我想起佛印與蘇東坡的故事。
有一次,蘇東坡問佛印:「你看我坐在這裡,像什麼?」佛印答:「你像一尊佛。」蘇東坡心裡暗自得意。佛印又問:「那你看我呢?」蘇東坡忍不住說:「你啊,就像一坨大便!」佛印只是微笑不語。蘇東坡覺得自己佔了上風,回家後得意洋洋地告訴妹妹。妹妹卻笑著提醒他:「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你心中有大便,所以看他像大便。」
這個故事正好呼應那句話——決定我們如何看待他人的,不是對方,而是我們內心的狀態。
所以,你都是如何看待他人的呢?
基隆塔遠見人文空間
這次分享會的地點在基隆塔。它的設計概念是一座連結城市與心靈的橋。你也有這樣的一座橋嗎?一座能通往心靈的橋。
對我來說,就是「閱讀」!因為,我們可以不僅可以從閱讀中學習知識,更能透過閱讀走進自己的內在空間。所以,有空記得來基隆塔遠見人文空間,尋找一本通往內在空間的好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