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田療法的起點是對焦慮、強迫等症狀的自覺,但不是叫你當躺平族、無為不做,而是不以消除症狀為目標,而是透過"行動"來轉化心理狀態。
為什麼想要理解這些心理學,因為現代人的情緒控管與精神憂鬱會放大,也就是我想去瞭解人性觀、人格理論、榮格與佛洛伊德,而每一種精神治療都是從哲學做支點。
森田療法最核心的概念是あるがまま(arugamama),這句話的意思即是「如實的接受」,即是「接受自己的所有、接納生活上的種種事實的前提下,勇於發揮原本即存在的生命力。」簡化比喻
森田療法就是可以比喻為「航行」:在漩渦之中,個體不是要消除水流或停止旋轉,而是學會駕馭自身的船隻,順勢而行,專注於前進。
而這與日本西田幾多郎哲學中「自我在矛盾中生成」的觀點相呼應。西田認為自我不是固定的主體,而是在絕對矛盾中不斷生成與統一的動態存在。是森田療法中「不執著於自我感受」的實踐,正是對這種動態自我的一種生活化演繹。
簡化比喻
把西田的自我觀想像成「漩渦」: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水流在矛盾中旋轉所形成的動態結構。漩渦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水流的衝突與流動;自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世界與意識的交錯與張力。
所以,森田療法的治癒方式並非技術性的介入,而是透過日常生活的實踐與工作來實現心理的轉化。這與西田哲學中「哲學即生活」的理念相符——哲學不是抽象思辨,而是對生命的深層反省與實踐。兩者皆強調「行動」的價值,認為真正的轉化來自於與現實的直接接觸與參與。
最終,森田療法的目標是讓症狀不再主導生活,使個體回歸自然的生命流動;而西田哲學則追求自我與世界的統一,達到存在的深層和諧。兩者雖分屬心理療法與哲學領域,卻在「如何面對存在的矛盾與苦」這一點上展現出深刻的共鳴。
///////////////
森田療法結合正念與內觀療法的實踐,是一種融合東方心理哲學與現代心理治療的整合性方法,旨在幫助個體面對焦慮、強迫、情緒困擾等問題時,既能接受現象本身,又能透過反省與覺察深化自我理解與行動力。
結合實踐的三階段
1. 接納現象:森田 × 正念
森田療法強調「不消除症狀」,而是「接受其存在」。
正念提供技術支持:透過呼吸、身體掃描等方式,幫助個體覺察焦慮、恐懼等情緒,而不加評價。
2.轉移注意:森田 × 正念行動
森田療法鼓勵「為所當為」,即使有症狀也要投入生活。
正念行動(如正念走路、正念工作)讓個體在行動中保持覺察,減少對內在症狀的過度關注。
實踐方式:設定每日任務,並以正念方式完成,如洗碗、寫作、散步等。
3.深化反省:森田 × 內觀療法
內觀療法強調對人際關係的反省,尤其是「他人為我做了什麼」、「我為他人做了什麼」、「我造成了什麼困擾」。
森田療法中的「自我偏見」可透過內觀反省來鬆動,讓個體從自我中心轉向他人關係。
我們人個體在漩渦中不逃避、不抗拒,而是駕馭船隻前行(森田),同時觀察水流(正念),並反省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內觀),最終達到心理與存在的整合。
參照:
劉坤輝教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DrgJN6UL40
李文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