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是不喜歡讀歷史的,只會死背,那些事件的發生原因和造成影響,於我而言都是斷裂的,更不明白與現時此刻的自己有何關聯。然而這兩年開始對歷史感興趣,深感研究歷史的有趣,覺得自己錯過了一門有意思且非常重要的學科。
《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是在我經常觀看的 Youtube 頻道中知道的,當時書名深深吸引我。編輯職業病使然,認同一個好書名之後,便好奇作者會如何闡釋這個題目。先說結論——讀完後,非常喜歡(不然也不會分享了😅)。
作者是台灣歷史學家王汎森院士。他一開始就明示,歷史事件是不會重覆的,「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古今也沒有兩件完全相同的史事,但這並不表示沒有相彷佛的境遇,也不表示沒有『可能性的知識』。」「重訪」是一個人生的任務,許多東西已經從當代科學、理性中消失了,「重訪」不只要找與我們相彷佛的境況,同時也要發現異於我們的丶不熟悉的,或是忘了怎麽問的問題,藉以使自己跳出洞穴的偶像,「找到陌生的他者」、找到另一個選擇、找到可能的新資源。重新注目「他者」、擴大個人的經驗範圍,能夠使我們逃脫滿眼所見都是「現在」的束縛,增加新的視野。熟悉的知識很重要,但陌生的知識也非常重要。在現代人看來陌生甚至有些不合理的知識,也許有助於提醒我們問已經忘了怎麽問的問題。
「提醒我們去問已經忘了怎麽問的問題」,我被這句話深深震動。原來這就是讀歷史的好理由,原來擴充心量就是這麼來的。
讀歷史就跟讀小說一樣——小說的養分也是從歷史(人類共同經驗)而來——讓我們擴充自己的人生經歷和識見,對某些狀況能共情或事先模擬,在我們自己人生和整個社會的進程中,儲備更多的思考和應對能力。
我喜歡作者說的,了解更多歷史之後,面對我們當前的類似問題,未必只有「照著做」,也可以是「接著做」。對前後脈絡理解得更透徹,就愈能掌握明智的行動可能包含哪些選擇。
歴史知識的積貯提供了「參考架構」:當一個人內心中的積貯愈豐富、愈深刻的時候,他便愈可能針對眼前所遇到的某一個問題或事物產生特定的熟悉感、具體感,而能更有創意地回應它們。
當人們做決定時,是以全身的重量在做決定,乃至個人氣質、性格、膽氣的全部展現。是全部「心量」在發揮作用,是使「在心上」的化為「在手上」的磨練。
這段話真棒。我想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我們這一生的言行,其實全部都是「『在心上』的化為『在手上』的磨練」,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如果有意識,願意為自己積貯更豐富的「參考架構」,可以想見,我們會活出很不一樣的人生。
作者提出的「心量」,某種程度也是指一個人的「格局」。讀歷史,並不是只對那些擁有權位的人有幫助,書裡有許多例子,都在引導讀者如何借「史」來應用於自己的生活當中。試舉其中一個故事,對我個人就很有勉勵作用——
善用其短也可以成為人才。章學誠次子章華絞在道光大梁本《文史通義》序裡面寫到,其父是個天資普通的人,記憶力很差,所以沒辨法成為一個考據學家。清朝流行的是考據學,一個沒辨法成為考據學家的人,在當時是很難居於核心地位的。但是章學誠擅於思考,他就用自己的特質成就了一個了不起的史學家。現在回頭去看,他與當時天資極高的考據學者戴震已經成了清代中期學術中並峙的雙峰。
讀完這本書,非常認同作者所說的,歷史是我們共有的資本。這項豐厚的資本,重點不在於考試會不會考,而在於我們能不能察覺當中的價值,使我們避免犯前人的錯,並且能去問已經忘了如何問的問題。
書裡引用許多典故(文言文),有些讀者可能會不習慣,我的建議是讀不來的部分可以跳過,作者都會在引文後以白話解釋,並不影響閱讀。這本書不厚,若能掌握幾個受用的觀點,就非常值得了。
最後我想摘錄幾段很美的描述,這也是此書令我心動的原因——
「歷史思考」有一部分是發掘歷史中的各種音調(不只是低音),並釐清它們之間的層次,免得讀者誤以為一個時代只有一種單音,或只有一種主旋律。
歷史是超越(beyond)人類生命限制的,人的生涯有限,但通過歷史知識可以擴充心量、超越現在,從生活環境及條件的限制中解放。現代人因為歷史意識不足,滿眼所見都只是「現在」,很容易把我們所處的這個環境,所看到的東西,當作人類自然而然的東西,也就是把現狀本質化,忽略了人類歷史上其實有過多元、豐富的可能性。
我們的內心是一個共鳴箱,歷史撩撥琴弦⋯⋯人們內心像一萬盞燈,沒有相應的外在促緣(開關——電力),不能加以開啟,而歷史是開啟的動力之一。
*《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王汎森著,聯經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