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將適度開放業界師資進入校園擔任教師,以解第一線的教師荒。
https://udn.com/news/amp/story/6885/8876037
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整理了幾個現場最深的痛點:1️⃣ 教育現場壓力
教育現場不再只是單純的教學環境,而是一個高度複雜的人際網絡。教師不只要面對學生,還需與家長、行政同仁、導師與專任教師之間協調合作。在這樣多元角色與高期待的壓力下,教師經常處於被責難與自我要求的交會點。
2️⃣ 薪資追不上時代變化
目前教師薪資採取固定級距制度,雖具有穩定性,但整體薪資成長幅度難以與民間企業競爭。
隨著國家政策重心轉向科技、AI、資安、半導體等領域,大量年輕人投入高科技產業,這些職位提供的起薪與發展遠高於教師職業。對於具備跨領域能力的年輕世代而言,「當老師」不再是最具吸引力的選項。
[現在不是有愛就好,也要有客觀的誘因]
3️⃣ 退休制度改變:
過去教師職業之所以穩定且具吸引力,部分來自於完善的退休制度。然而,隨著政府對退撫制度的調整與改革,教師退休後的保障逐漸減少,讓許多考慮投身教職的人產生動搖。
4️⃣ 轉職困難、彈性低:
教師職涯一旦進入體制,離職或轉職並不容易。許多教師從師資培育、實習到通過教師甄試,付出大量心力與時間,好不容易取得正式職位,自然產生「不想放棄」的心態。
此外,公立學校的結構缺乏彈性,教師難以進行職涯多元發展或暫時休息再回歸,使得許多人即使身心俱疲,仍不敢轉換跑道。
結論:
我相信教育部能調整的層面有限,例如整體國家產業方向或大型政策發展非其所能主導,但在提升教師職業誘因方面,仍有許多實質作為可做,特別是針對教育現場的壓力管理。
至少至少至少❗️❗️❗️
減少教師在第一線教育現場所面對的「人際壓力」與「過度責任」負擔,是目前可行且立即需要改善的方向。換言之,就是增加校事會議的門檻,這是辦得到的!!(一步一步來)。
說到底,願意當老師的人,大多懷抱著愛心與付出的初心。但真正讓他們心寒、猶豫是否繼續留下來的,不是薪水、不是退休制度,而是那一種來自教育現場日積月累的挫折感與孤立感。
[制度可以不完美,但不該讓有心者心冷。]
這應該是我們最起碼的共識與努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