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組織裡,我們最容易陷入的一個陷阱是:「別人都做到這樣,我也應該要能做到。」
這句話,看似進取,其實是無形的枷鎖。
現代職場的資訊流動太快了。每一天,我們在社群平台上看到別人的升遷消息、業績成長數字、團隊照片,甚至是「某部門又達標了」的內部通訊。久而久之,「平均」變成了衡量自己的標準:
別人一年升一次職,我也該升;
別人週末進修,我也不能休息;
別人分享團隊合作成果,我也得主動秀出成績。
我們總在追一個看不見的「平均線」,卻忘了問自己:那真的是我要的方向嗎?
「數字焦慮」的代價
我曾輔導過一位中階主管 Lily。她的團隊表現其實很好,但她卻總是焦慮。
因為公司每季都會公布部門KPI平均分數,她發現自己的團隊雖然穩定,但始終「略低於平均」。
於是她開始加班開檢討會、做更多專案,只為了「追上別人」。
一年後,她的團隊確實拿了第一,但她卻疲憊不堪,也失去了原本團隊的凝聚力。
她後來說:「我那時候不是在帶團隊,是在帶著焦慮跑。」
這句話,戳中多少領導者的心?
我們總在「別人能做到,我也應該行」的思維里,耗盡自己的能量與團隊的信任。
三個動作,幫你找回自己的節奏
- 停止拿「別人的平均」當你的標尺
平均只是一個數字,它不會告訴你別人背後的資源、代價、甚至運氣。
真正該比的,不是你和別人差多少,而是你離自己想成為的樣子還有多遠。
- 定義你獨有的「成功模樣」
試著問自己:
「如果沒有人在看,我最喜歡的工作狀態是什麼?」
「什麼樣的成果,會讓我真心覺得驕傲?」
寫下你的答案,那就是你的「內在導航」。
- 練習說一句話:「他是他,我是我」
成熟的領導者,不是不看別人,而是看了之後,還能安靜地回到自己的軌道。
別人的成功,是別人的故事;你的路,你自己寫。
你不是落後,你只是走自己的路
我曾經也困在「比較遊戲」里,直到一位前輩對我說:
「不要太在意平均,因為它從不會講出完整的故事。」
真正的自由,不是跟上所有人的節奏,而是你敢慢下來,走一條屬於你自己的路。
📌 你最近是否也因為「別人都這樣做」而感到焦慮?
💬 A. 是的,我也常覺得落後
💬 B. 有時會,但努力提醒自己放鬆
💬 C. 不太會,我已學會走自己的步調
👉留言分享你的選項,也許你的經驗,能給另一位焦慮中的主管一點勇氣。
📣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也請分享給給需要的朋友。我們都不是完美的領導者,但我們可以選擇,不拿別人的地圖,走自己的路。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