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把責任丟給社工,大家其實是在逃避自己的恐懼
桃園男童事件後的省思:大家真的願意「看見」社會問題嗎?
當悲劇發生時,所有人都變成了審判者。
輿論如洪水般湧現,帶著悲傷、憤怒與不安,
大家渴望找到一個責任者,於是社工成為最容易被指責的對象。但那份「問責的衝動」,其實是一種集體焦慮的投射。
大家不是真的想知道「為什麼社工沒發現」,
而是害怕承認—這樣的事,真實存在於這個社會。
這次桃園男童事件,再次引發社會大眾對社工角色與制度責任的討論。
2024年凱凱案爆出後,社工界最常聽到的是—
「上輩子殺人放火,這輩子要做社工來還」
身為長照社工,我用我的淺見,寫下這篇給所有努力讓人被看見的社會工作者。
社工是社會的鏡子,不是擋箭牌
社工工作的本質不是「救世」,而是「照見」。
他們進入人與制度的縫隙,讓被忽略的生命重新被看見。

但鏡子裡映出的,是大家不願面對的現實
貧窮的循環、暴力的習慣、權力的不平衡、家庭的不安全。
於是社會轉移視線,開始質問:
「為什麼你沒阻止?」
因為承認鏡中真相,比責怪他人更難。
一位長照社工的旁觀與共鳴
我不是兒少保護的社工,
但身為長照機構的社工,我能深刻理解那種「看見卻動不了」的辛苦。
有時看著長輩反覆摔倒、拒絕照顧、長輩與家屬的情緒爆發,
我心裡明白危險正在發生—
但程序、界線、時間、人力設置安排,都像一道道無形的牆。
我曾在老人保護研討會上,與其他夥伴討論過,一位被通報是獨居長輩,身上滿是瘀青。
鄰居通報後,夥伴連絡醫院、警政、村里與保護官,
但長輩堅持「沒事,不要再來」,而監護的家屬也以隱私為由拒絕訪視。
其實大家都知道,暴力仍在持續,但社工卻只能守在門外。
這不是冷漠,而是一種被制度限制下的堅持。
有時候,社工救不了所有人,
但仍選擇留在現場,因為「離開」會讓事實變得更痛。
「看見」不代表「能改變」
在真實現場裡,社工往往能看見問題,卻無法越界改變。
當他們發現孩子的傷痕,仍需先填表、報告、排案。 當他們發現長輩被虐待,也必須在法規程序中層層上報、等待回應。
若家屬拒門而不開、警方未陪同介入,
他們能做的,只剩「記錄」與「等待」。
這不是無能,而是制度給出的界線。
有時候,「知道」本身就足以讓人心碎。
真正該被檢討的,是大家的凝視方式
大家習慣以「事件」來看悲劇,卻少以「結構」的角度來看社會。
當有人指責社工沒進家裡時,大家往往忘了—
台灣多數家暴查訪次數被壓縮,而社工平均承案量,
根據桃園市社會局資料,已遠高於國際建議標準(約25案),甚至可能達60至80案。
在老人保護案件中也一樣,
有長輩被子女情緒虐待、經濟剝削,但只要當事人「表示願意原諒」,案子就必須結案。
制度在法律的線內是合規的,但在情感的線外,卻讓人無法釋懷。
大家期待社工阻止悲劇,
卻不願在平常日子裡,對隔壁的孩子或長輩多一點關注,或主動伸出援手,把電話給那個「看起來不太對勁」的鄰居。
延伸理解|什麼是「社會安全網」?
這次事件再次讓人問:「那社會安全網到底在做什麼?」
簡單說,社會安全網是一套讓「脆弱或遭遇危機的人,不會被社會遺棄」的制度與資源系統。
它的精神是—不讓任何一個人掉下去。
社會安全網的三層結構
- 制度層(中央與地方):社會救助、急難補助、安置、租金與食物補貼。
- 專業層(社工體系):兒少、老人、家暴、身障、心衛等領域的通報與追蹤。
- 社區層(大家的參與):醫師、學校、里長、鄰居、志工都是第一線的觀察者。
真正的安全網,需要這三層同時運作。只靠社工,是撐不起的。
四大任務:「察、接、轉、守」
- 察:早期發現、主動關懷。醫師、老師、鄰居發現異狀後通報。
- 接:立即介入、風險評估。社工訪視、啟動會談、安排安置。
- 轉:連結與轉介資源。轉醫療、心理、警政或家庭輔導。
- 守:長期追蹤、復原支持。定期訪視、情緒支持、家庭功能重建。
但現實是—這張網常常有破洞。
破網的原因
- 人力不足:一線社工常同時承案 60–80 案,國際建議是 25 案。
- 資源不足:偏鄉沒有足夠安置、醫療、心理專業。
- 制度斷層:兒少、老人、身障各自為政,跨系統協作緩慢。
- 家屬抗拒:拒訪、封鎖、否認問題,讓介入停滯。
- 社區冷漠:很多人早就察覺異狀,卻怕「多事」而選擇沉默。
所以,所謂的「社會安全網」並不是某個神奇機構,
而是一個需要大家願意出手、願意多看一眼的集體工程。
真正的「安全」,不是靠某個社工撐起,
而是靠大家一起伸出手,一起織出那張能接住生命的網。
社會安全網,從來不該是某個職業的責任
「社會安全網」這四個字的真正含義,不是「有社工就安全」。
而是—大家都願意織一線。
醫師、教師、鄰居、志工、家屬,
每一個人都是這張網的一條線。
社工只是試著把這些線接起來的人。
如果大家只在悲劇後才關心,
那張網永遠會破,因為社會只在事後縫補。
讓「看見」成為日常責任
我每天都在提醒自己—
即使今天沒有成功改變什麼,也要相信「看見」本身就是一種行動。
這份工作讓我理解到,不是所有努力都能立刻結果,但人仍能在那個微小的當下,成為別人生命裡的一盞燈。
大家都在同一張網裡。
每一次選擇不看、不聽、不說, 都讓裂縫更大。
願這次事件,讓大家不再只問「為什麼社工沒有...」,
而開始問—
「大家怎麼可以一起看到、一起做點什麼?」
微小的感觸
最難的不是救人,而是持續去看—
那些被遺忘、被誤解、被誇大的現實。
願大家不只在悲劇後難過,
而能在日常裡,看見彼此那一點點的力量。
重點小結
- 社工是社會問題的映照者,不是唯一責任人。
- 長照與保護性工作雖不同,但同樣承受制度侷限。
- 老人保護案件中常出現「願意原諒就結案」的困境。
- 社會安全網由制度、專業與社區三層構成,缺一不可。
- 制度限制使社工「能看見」卻難以立即介入。
- 社會安全網應由全民共織,而非社工獨撐。
- 持續「看見」與「行動」,是防止悲劇重演的唯一途徑。
FAQ 問答
Q1:桃園男童事件反映了哪些社會問題?
A1:揭露了社會安全網脆弱、資源不足、制度限制,以及社工在現場的無力與壓力。
Q2:長照社工與保護性社工的挑戰有何相似?
A2:同樣必須在有限資源下支持弱勢,面對倫理拉扯與無法立即改變的無力。
Q3:老人保護案例中最常見的困境是什麼?
A3:長輩可能選擇原諒或拒絕協助,使介入受限。制度合規,但照顧者的無力仍在延續。
Q4:社會安全網在做什麼?
A4:從制度補助、專業介入到社區關懷,形成多層次的防護系統。核心任務是「察、接、轉、守」。
Q5:大家能做什麼?
A5:每個人都是安全網的一部分。老師、醫師、鄰居、家屬都應主動關心與通報。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 媒體深度報導桃園社會安全網破洞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1002soc009 - 衛生福利部新聞:社工訪視非志工陪玩澄清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9054524 - 桃園市社會局社工訪視說明
https://tyenews.com/2025/10/1044891/ - 桃園市家防中心運作模式
https://www.tao.tycg.gov.tw/News_Content.aspx?n=19722&s=133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