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反觀「我自己」能做什麼?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這本書在說什麼?

延續第一本《被討厭的勇氣》透過哲學家在書中與年輕人的對話,帶入阿德勒的思想,在往來的對談之中,年輕人決定要將之應用在現實生活。三年後,年輕人辭去圖書館館員的工作,成為一名教育者,他發現在現實生活中運用阿德勒的觀點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屢遭受挫的他再度拜訪了哲學家。他們這次的對話更為激昂,也讓年輕人猶豫到底要不要放棄這個所謂聽起來有點道理,但是實際上根本難以執行的思想。

阿德勒的思想確實在表面上聽起來都很好理解。像是「課題分離」「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我們不應該向他人尋求認同,而是做到自我認同」...等等。但就如同書裡的哲學家所言,要徹底貫徹阿德勒的思想於生活中可能是你現在實際歲數一半的時間才有辦法做到,而且一旦你一腳踩進這樣的思想裡面,也會發現自己在實際生活裡的掙扎,這些都是哲學家在書裡曾經提醒的。確實也是如此,至少我讀完這兩本之後,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


不是等別人給我什麼,而是我能做什麼

在第二本《被討厭的勇氣》裡面,我讀到後面發現,阿德勒的思想帶給我的感覺似乎是在於「自己」主動去做出什麼,想要變得自由,想要獲得幸福,得先「自己」做出改變。我們唯一能改變的並不是他人,而是自己。但我們是否偶爾會犯同樣的錯誤,認為我們可以改變別人呢?我們甚至是連自己都很難改變了,更何況是去改變無法預測的他人呢?也許總歸一句,我們能做好的就只有我們自己,這個世界或者身邊的人要如何回應我們做出的改變,那不是我們的課題,也不是我們能控制的。當自己改變了,這個世界,乃至於周遭的人,也許會跟著變,也許不會,我們無法掌握結果,但我們能夠修正每一次自我改變的過程。也許在所有的理論中終究是回歸到,你如何看待一件事,如何賦予意義,也許這就是你看待世界的樣貌。就像那個古老的知足問題,杯子裡有半杯水,有人覺得只剩下半杯,有人覺得還有半杯。

想要變得自由,想要獲得幸福,得先「自己」做出改變,而這樣的改變需要足夠的勇氣。如果第一本是闡述阿德勒的思想,談論如何獲得自由,那麼這一本就是帶領讀者怎樣才能獲得幸福。在阿德勒提出的人生三大任務裡面,難度由低到高分別是工作、交友、愛。想要獲得幸福,就得付出「愛」。

書中的年輕人認為,獲得他人喜愛才是困難的,而阿德勒卻認為,向別人付出愛,去愛人才是艱難的。看到這邊的你,是怎麼想的呢?愛人與被愛之間,哪個比較難呢?年輕人總覺得沒有人喜歡他,沒有人愛他,一定是因為他這邊不好,那邊不怎麼樣,所以沒人喜歡這樣的他,他覺得只要能遇到一個人能接受這樣的他,那麼他當然會付出愛,所以他覺得愛人很簡單。年輕人這樣的想法看在哲學家眼中,只是一個不斷的在要求別人先付出,而不是自己先給予,讀到這邊,靜下來反覆咀嚼後,會不會我們曾經也有過「在等別人給我什麼,而不是我能給這個人什麼」,哲學家的當頭棒喝,想必有些讀者看到時也會為之一振吧,或許有時,我們都想先知道有什麼好處,再來決定我們要怎麼付出,當我們抱有這樣的想法去看待任何事情或者任何關係時,就會覺得世界依然沒有改變。


賞罰教育若不存在,那麼我們還有做一件事的意義嗎?

除了愛這個問題很難以外,我覺得阿德勒提出的「不能責備,也不能稱讚」在現實生活中也很難去落實。有一天我去運動,路上一對阿嬤跟孫子在對話,孫子說我今天擦了全班的桌子,阿嬤就問他為什麼?你被處罰嗎?不然為什麼要擦桌子?孫子說沒有啊,是我自願的,因為我想要讓你稱讚我,讓我等一下回去可以吃炸雞看電視。

當下聽到這樣的對話覺得蠻可愛的,心想這個孫子為了想要吃炸雞看電視,想到自己必須先付出勞動,這樣阿嬤就會讚美他,他就能達成願望。後來看了這本《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是不贊成賞罰教育的,他主張不能責備,也不能稱讚。剛好就讓我回憶起那時候孫子跟阿嬤的對話。

我一直以來也在想這個問題,如果我們今天做一件事情是為了要獲得稱讚,那麼我們不就是變成為了被讚美才做這件事嗎?那是不是就少了想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孩子(或者是大人)就會變成為了要獲得稱讚,所以才做這件事。倘若今天我們做一件看似是好的事情,但得不到任何人的誇獎,我們還會想做嗎?責備也是一樣,今天小孩子做錯事,大人第一個反應若是先責備,那這個小孩子會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嗎?大人在責備小孩不能這樣那樣的時候,有沒有試著告訴他為什麼?而不是流於表面的讓孩子覺得這是大人的地雷我不能碰,碰了會被罵,一直到他長大也不知道原因。養育小孩果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過程除了耐心、陪伴、照顧,更多時候其實是需要學會怎麼付出「愛」的。而「付出愛」這件事,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存在這個社會,都需要練習的課題。


—「去愛,是你的課題;但對方要如何回應你的愛,這是他人的課題,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你能夠做的只有分離課題,自己先去愛,如此而已。」


Info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分類:心理勵志/心理學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譯者:葉小燕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11/01

 

#被討厭的勇氣 #究竟出版 #圓神 #閱讀心得 #書評 #閱讀治癒所 #心理勵志 #心理學 #阿德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栗子菇散步中
26會員
95內容數
文字本身沒有對錯,是我們賦予了意義。
栗子菇散步中的其他內容
2025/10/03
過去三個月,我發現閱讀這件事情也是一種了解自己的方式。我認知的自己是喜歡看心理勵志這一類型的書籍,不管是已經完讀的書單,或者是現在正在讀的書,除了心理這一類的書籍以外,原來也有其他會引起我好奇的書。
Thumbnail
2025/10/03
過去三個月,我發現閱讀這件事情也是一種了解自己的方式。我認知的自己是喜歡看心理勵志這一類型的書籍,不管是已經完讀的書單,或者是現在正在讀的書,除了心理這一類的書籍以外,原來也有其他會引起我好奇的書。
Thumbnail
2025/09/24
我們認為大家都是這麼做,我們就該如此,我們不再去問自己好不好,只要能跟大家一樣,那就是好。
Thumbnail
2025/09/24
我們認為大家都是這麼做,我們就該如此,我們不再去問自己好不好,只要能跟大家一樣,那就是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努力討好自己就好~ 討好自己不是變得自我,也不是刻意冷漠無情,而是真誠對待自己的心意,忠誠的按照自己的內心做選擇與拒絕~ 當下最棒的狀態,就是不需刻意、不帶勉強的舒適關係,敬重自己的心意,也尊重他人做自己~ 記得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從容地去遇見每一個願意當下一起交付時光的人,就這樣
Thumbnail
努力討好自己就好~ 討好自己不是變得自我,也不是刻意冷漠無情,而是真誠對待自己的心意,忠誠的按照自己的內心做選擇與拒絕~ 當下最棒的狀態,就是不需刻意、不帶勉強的舒適關係,敬重自己的心意,也尊重他人做自己~ 記得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從容地去遇見每一個願意當下一起交付時光的人,就這樣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到了如何放下過往他人對自己的成見,對自己的信心進行喊話,並提出了放下成見、原諒自己或他人,並為自己而活的建議。文章內容深入淺出、易讀易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到了如何放下過往他人對自己的成見,對自己的信心進行喊話,並提出了放下成見、原諒自己或他人,並為自己而活的建議。文章內容深入淺出、易讀易懂。
Thumbnail
★當你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你看著的事物就會發生改變。
Thumbnail
★當你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你看著的事物就會發生改變。
Thumbnail
這本書用正向心理學去討幸福,其中選取書中一部份內容,以及寫出我的心得,提供大家參考
Thumbnail
這本書用正向心理學去討幸福,其中選取書中一部份內容,以及寫出我的心得,提供大家參考
Thumbnail
生活很無聊,世界很有趣,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過日子。 分解情緒,拿回心情自主權
Thumbnail
生活很無聊,世界很有趣,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過日子。 分解情緒,拿回心情自主權
Thumbnail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珍惜自己的價值,活出自信與幸福,放下負面的想法和對自己的打壓,應該要專注於自己擁有的美好事物。
Thumbnail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珍惜自己的價值,活出自信與幸福,放下負面的想法和對自己的打壓,應該要專注於自己擁有的美好事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