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在說什麼?
第一次對這本書的印象,是在我新買的書裡面的夾頁,一張介紹暢銷書與新書的DM。那時候我透過這張DM簡單的了解一下這本書的微介紹。當時我看到,阿德勒提出「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以及「目的論」。阿德勒否認所謂過去決定未來的看法,他認為創傷並不存在,你現在是什麼樣子,跟過去發生什麼沒有關係。
我當下是無法理解的,腦袋頓時浮現出許多過去經歷的事情與現在的關聯性,就跟這本書裡面的年輕人一樣無法認同這個說法,我們當然是因為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才造就了現在的我們是什麼模樣。
前陣子我跟友人去了博客來24小時書店,友人跟我說這本《被討厭的勇氣》你應該看一下。他說很適合我看。但我們當時在博客來翻閱的是第二本,第二本有一個章節大標題是「可惡的他,可憐的我」看了內容之後,簡直當頭棒喝(笑)讓我決定要來看看阿德勒的心理學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想法。阿德勒心理學就如同本書作者岸見一郎所言,大部分的人覺得阿德勒的思想雖然用字遣詞並不艱深,但他的觀點幾乎是與一般人所想的不一樣。這就好像從「知道」到「做到」之間橫跨著很多座山,要應用在現實生活非常的需要練習。
這本書使用對話的形式,由哲學家與年輕人展開各自觀點的討論過程,少了小說中會有的描述場景、敘述心境等等的文字篇幅,透過年輕人與哲學家一來一往的對談,緊湊的內容,會讓人不自覺就一直想往下看。有時覺得自己就像年輕人那樣會有質疑與不解,有時又能理解哲學家的說法。書中年輕人的人設,是個缺乏自信,有著自卑感,認為自己不夠好,覺得人活著就是要獲得別人的認同才有價值,這樣的角色設定像是濃縮了現在的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的想法,哲學家則運用了阿德勒的觀點,透過與年輕人的對話,引導年輕人找出目前生活困境的答案,彷彿也在帶領讀者找到自己人生裡的解答。
人生就是選擇的問題
阿德勒認為心理創傷並不存在,你過去經歷了什麼,跟你現在要怎麼過日子沒有關係。過去並不是決定一切的依據。人生就是選擇的問題吧,當我們不滿意現狀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做出改變的勇氣。我們知道自己無法決定要出生在哪裡,我們知道自己無法選擇血緣關係。但很多時候我們似乎又會被原生家庭深深地影響著,父母帶給孩子的教育其實是很根深蒂固的,有時候我們甚至會認為,現在自己會這樣子,是由於過去的經歷。
過去發生什麼,你沒有辦法回到那個過去去改變那個過去,但是過去的經驗會讓你選擇現在應該要怎麼做。我們很多時候由於生活太忙,遇到太多煩心的事,我們會就此以為我們沒有選擇,於是說服自己以後再說,不想面對眼前的難題時於是選擇說服自己逃避。我們不是沒有選擇,是我們相信自己沒得選擇,也因此,阿德勒的「目的論」就在這裡,我們為了達成我們沒得選擇的目的,所以我們採取的行動都是沒得選擇的方式。但是我們真的沒有辦法選擇嗎?
我覺得創傷是存在的,一個人過去發生的事情也是存在的,但是我們之後要如何看待這個創傷以及過去發生的事情那又不一樣了。有的人選擇相信這就是命運的安排,一直被困在過往;有的人決定做出改變。一件事情發生是好或壞,完全取決於你怎麼看待,你賦予發生過的事情怎樣的意義,而你會如何透過這件事情去看待你的人生,去決定你接下來要怎麼活。
我們擁有自由,偶爾又像不曾擁有
生長在現在這個時代的我們,對比從前阿公阿嬤那個年代,我想我們是自由得很多。從最基本的選擇等一下要吃什麼的自由,到科技的日新月異讓我們可以透過網路平台分享我們的觀點與看法,又或者是關於人生大事,我們可以選擇跟誰走入婚姻共度生活。我們擁有自由,但偶爾又像不曾擁有。我們總在意別人會如何看我們,我們有些人的人生就像是照著寫好的劇本在前進,就像書中的哲學家提到的,直線前進的人生就好像在過著別人為我們設定好的故事一樣,考上好學校,進入好公司,結婚生小孩等等。這樣的故事進展沒有所謂的對錯,問題在於有些人因此而被束縛著。倘若我們看似擁有這麼多自由,但又為何像不曾擁有過?也許就像哲學家所言:「我們並非能力不足,只是缺乏『勇氣』而已。所有問題的關鍵就在『勇氣』。」
—「好像你正透過太陽眼鏡在看這個世界,當然會覺得看到的一切都很昏暗。既然如此,你可以不用感嘆這個世界有多黑暗,只要摘下太陽眼鏡就行了。」
Info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分類:心理勵志/心理學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譯者:葉小燕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10/30
#被討厭的勇氣 #究竟出版 #圓神 #閱讀心得 #書評 #閱讀治癒所 #心理勵志 #心理學 #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