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動機:一本在二手書店「挑中我」的書

我和這本《心態致勝》(Mindset)的相遇,完全是一場偶然。那是九月,我在英國的一家二手店閒逛,隨手翻著幾本價格親民的書,猶豫要挑哪一本時,就看到這本。拿起來一看,被封面那句 “Changing the way you think to fulfill your potential” 吸引了。那一刻,我突然覺得——也許我需要這本書,來改變自己對現狀的想法與態度,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堅定、更能成長的人。於是我就買了。
老實說,我對這類「暢銷心理學」一向存疑,總覺得它們常流於勵志口號。但這本書卻讓我意外地一頁接一頁地看下去,看完最大的感想是:我真的撿到寶了。
買完之後才發現,原來這本書幾乎是所有談「成長思維」的人都會提到的經典。我追蹤的幾位博主也都不約而同推薦過它。《心態致勝》是 Carol Dweck 於 2006 年出版的心理學經典,全球熱銷百萬冊,能成為經典真的有它的理由,因為她寫得非常好。二、核心觀念:固定思維 vs 成長思維
書的核心其實很簡單——人有兩種思維模式:固定思維(Fixed Mindset)與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固定思維讓人害怕挑戰,因為他們相信能力是固定的;而成長思維的人則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與經驗不斷進化。
這看似簡單的對比,卻被作者寫得極有層次。她不是在灌雞湯,而是帶領讀者去看清楚我們日常裡那些潛藏的「固定語言」與思考陷阱——那些我們以為是「性格」或「天分」的東西,其實只是長期被固定思維綁架的結果。
更讓我佩服的是,作者不只是解釋理論,而是透過許多具體場景與故事,讓人真正理解這種心態轉換的力量。從第一章到第三章,她紮實地鋪陳出整個心理架構:如何改變想法、如何建立能力、以及如何從挫折中學會達成目標。

三、章節精華:從運動到人際,成長無所不在
📖 第四章:運動
雖然我並不是運動員,一開始真的覺得與自己無關,但這章卻出乎意料地打動我。這章的重點是作者談到「角色」(character)的養成,怎麼對待失敗或者瓶頸本身就是人格的形成。真正的成長,不是避免跌倒,而是看你跌倒後選擇怎樣站起來。 她以運動為例,但其實放在生活裡也完全適用。運動只是更能具體地詮釋這個過程,透過反覆練習與錯誤,塑造出一個更穩定、更有彈性的自己。終而贏得勝利。
📖 第五章:商業
這章講的不只是商業,而是「環境如何塑造思維」。作者寫道:
“As growth-minded leaders, they start with a belief in human potential and development — both their own and others.”
我非常喜歡這句話。真正的領導力,不在於權威,而在於相信人有成長的潛能。你會希望自己的環境也是這樣的人,能看見人的可能性。
還有一句我特別抄下來:
“True self-confidence is the courage to be open, to welcome change and new ideas regardless of their source.”
真正的自信,是勇於打開自己,擁抱改變與新觀點。那種「準備好成長」的心,才是最有力量的。
📖 第六章:人際關係
作者主張,關係應該建立在雙方都擁有 Growth Mindset 的基礎上,才能共同成長。我部分認同,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她討論了不同類型的人際關係,而在我看來,一段穩定的關係,前提是個體的穩定。如果一個人內在混亂、缺乏安全感或自我價值,他可能無法在關係中持續成長,反而會互相消耗。所以我認為,成長型關係的起點,其實是自我完整。
📖 第七章:教育
這章我特別喜歡,因為今年我其中一個大挑戰就是教古箏。作者說:「讚美聰明,反而會限制孩子的成長。」這句話深得我心。當孩子被貼上「聰明」的標籤,他就會害怕失敗、避免挑戰。相反地,讚美努力與過程,更能讓孩子真正熱愛學習。 這也讓我重新思考「鼓勵」的方式。我發現自己其實更欣賞有建設性的批評(constructive criticism),只要我知道那是出於善意,我反而更願意聽進去。鼓勵的藝術,說到底,是一種讓人成長的溝通。

四、成長需要被管理
最後一章是我認為最精彩、也最溫柔的一章。前面幾章在做正反對比:固定與成長、成功與失敗,但到了最後,作者終於補上了那個灰色地帶。
她提醒我們,成長心態不是一勞永逸的。
你今天覺得自己充滿成長動力,但明天可能又陷回固定思維裡。這沒關係,因為重點不是永遠保持,而是「意識到自己何時偏離,並願意回來」。
成長是一種循環,是可以被練習、被管理的狀態,而不是一次性的覺醒。
You don't get a growth mindset by proclamation. You move toward it by taking a journey.
五、延伸思考:在鼓勵與批評之間,培養成長的語言
讀完《心態致勝》後,我對「鼓勵」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我們太常以為鼓勵是讚美,但其實真正有力量的鼓勵,是讓對方意識到「你可以變得更好」。那是一種信任,一種看見潛能的眼光。這也讓我想寫一篇延伸筆記,〈鼓勵的藝術〉。我想談談我們如何透過語言,塑造他人的信念,也塑造自己。因為每一句話,其實都在訓練我們的心態。
結語:成長,是一種被允許的失敗
我覺得《心態致勝》最動人的地方,不在於它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在失敗裡找到力量。這本書像是一面鏡子,讓我看見自己何時害怕挑戰、何時選擇逃避,也提醒我:成長不是贏,而是願意再試一次,成為更好的自己。
對我而言,成長心態不只是「正向思考」,而是一種練習——練習覺察、練習調整、練習重新出發。
我自己也不是百分之百的 Growth Mindset,有些地方我依然卡著、抗拒改變,但看完這本書,至少我學會如何「回來」。
如果你正處於低谷、懷疑自己、或對未來迷惘,想要走出困境,我誠心推薦這本書。它不會強迫你樂觀,但會輕輕地告訴你:
Change can be tough, but I've never heard anyone say it wasn't worth 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