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一旦停下來,就會被這個世界拋下。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
明明剛完成一件事,腦袋卻又冒出下一個待辦。 放假也放不下手機,想著是不是該再學點什麼、寫點什麼、做點什麼。
明明還有好多事情需要做,卻什麼事也不想做,沒有動力,然後又提不起勁。於是我們更焦慮了。
但那股「該做點什麼」的焦慮, 其實不是懶惰的反面, 而是——你太想被肯定了。
💭 「不做事=沒價值」的錯覺
我們從小被灌輸「要努力」這件事。
努力成績好、努力變瘦、努力升遷。 於是焦慮長成了我們的日常, 就連休息,也會帶著罪惡感。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聲音?
「現在在滑手機好浪費時間。」 「我應該更早起床、多看點書。」
但有時候,焦慮不是來自做得不夠多, 而是做得太多、忘了為什麼而做。
🌿 分辨「假忙碌」與「真需要」
要走出焦慮的第一步,是學會分辨:
你現在做的,是「讓自己安心」,還是「怕被別人追上」?
試著問自己三個問題👇
- 這件事,是我真心想做的,還是怕被說懶?
- 它能讓我更接近想成為的人嗎?
- 還是我只是想逃避當下的空白?
焦慮最怕的不是沒事做,而是連「為什麼而忙」都忘了。
🕯️ 用香氣,讓焦慮有個出口
當思緒開始打結時,不一定要硬逼自己「冷靜」。
你可以讓身體先放鬆,再讓心慢慢跟上。
💧香氛練習小儀式
- 選一款讓你覺得安心的香氣(推薦佛手柑、甜橙或雪松)。
- 噴一點香氣,閉眼吸氣 3 秒、吐氣 4 秒。
- 感受當下的時刻,包含身邊的所有聲音,冷氣聲、車水馬龍聲、嘗試穩定下來。
這不是逃避,而是幫助你的神經系統從「過激區段」回到「平靜」。
💌 給焦慮的你
你不需要隨時都在「進步」的狀態。
有時候,最重要的成長是—— 學會停下來, 學會不做。
讓自己偶爾什麼都不做,並相信那也算一種努力。
今天,給自己一點喘息的空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