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動動手指就能取得的時代,我們是否曾停下來思考:「學校,究竟為何而存在?」如果知識不再壟斷於教師與課本之中,那麼教育的核心價值應該是什麼?這位來自美國威斯康辛州的農場女孩——Diana Laufenberg,以她橫跨四州、超過十五年的教學實踐,為這個時代性的難題,給出了鏗鏘有力且充滿啟發的答案。
她不僅是一位資深社會科教師,更是教育創新的先行者。從堪薩斯的鄉村到費城的創新學校,她的每一步都在挑戰傳統教育的框架。她與我們分享的,不只是一個教育者的心路歷程,更是一幅關於「學習」本質的動人藍圖。她將用她家族三代人的求學故事,以及課堂中孩子們的真實改變,帶領我們看見:當教育從「傳授答案」轉向「擁抱探索」,將會釋放出何等巨大的學習潛能。
演講核心主題
這場演講的核心訊息是:在資訊唾手可得的網路時代,教育的核心價值必須從「知識的傳輸」轉變為「學習經驗的創造」。 學校不再應該是學生「取得資訊」的唯一場所,而應該是讓他們學習如何「運用資訊」、解決問題、從失敗中學習,並為自己發聲的場域。演講結構與重點整理
Diana Laufenberg 透過她家族三代的教育經歷與她個人的教學實踐,清晰地展示了教育的演變與未來方向。
第一部分:三代求學歷程的演變(從資訊匱乏到資訊過剩)
她用一個強大的對比開場,說明了時代的巨變:
祖母的時代(1930年代):
模式:學校是「知識的堡壘」。
方法:必須親自到學校,從老師和書本中「取得」知識。
目標:將知識儲存在「唯一的可攜式硬碟——大腦」中。
父親的時代(單一教室學校):
本質上與祖母時代相同,教育仍是關於知識的單向傳遞和記憶。
自己的童年(百科全書時代):
轉變:知識(百科全書)首次進入了家庭。
影響:她與知識的互動方式開始改變,變得更即時、更自主。這預示了變革的來臨。
當今時代(網路時代):
現狀:資訊過剩。知識無所不在。
核心問題:如果孩子不再需要來學校「取得」資訊,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他們來學校?
第二部分:三個教學實例(展示新時代的教育樣貌)
她分享了在三個不同州份的教學經驗,具體說明了如何回答上述的核心問題。
堪薩斯州:真實的體驗式學習
- 課題:教授「美國政府」。
- 方法:不直接講授,而是提出一個問題:「如何在社區舉辦一場選舉論壇?」
- 過程:學生自己設計傳單、聯繫官員、安排流程、舉辦晚會。
- 成果:學生獲得了真實的經驗,這對他們產生了深刻的意義,並激發了他們的投入感。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
亞利桑那州:連結情感與發聲
- 課題:與七、八年級學生討論「種族屠殺」。
- 方法:不以恐怖嚇人,而是以英雄(Paul Rusesabagina)為榜樣,讓學生尋找身邊做出正面影響的人,並為其製作一部紀錄短片。
- 成果:學生必須反思、表達自己的觀點,並用「自己的聲音」講述故事。最後的核心問題:「你打算如何用自己的生命正面影響他人?」引導出深刻的個人計畫。
賓州:擁抱失敗,視為學習過程
- 環境:人人有筆電,資訊隨手可得。
- 關鍵洞察:必須允許學生失敗,並將失敗視為學習的一部分。她嚴厲批評當前教育「迷戀單一正确答案」的文化,認為這扼殺了學習。
- 實例(資訊圖表作業):學生被要求製作關於人為災難的資訊圖表。他們不熟悉這種形式,感到不安,但被給予了嘗試和創造的空間。最好的作品(視覺上)內容卻不佳;而內容豐富的作品視覺設計平平。教學時刻:她引導學生討論這個現象,讓他們理解學習的過程比最終的「完美」產品更重要。從這次的「不完美」中消化、反思,下一次就會進步。
第三部分:結論與呼籲
- 學習的新樣貌:學習應該是體驗、玩樂、查詢、親身實踐的過程。
- 最終呼籲:如果教育繼續只關注「來學校取得資訊」,而忽略體驗學習、傾聽學生聲音、擁抱失敗這些核心價值,那麼我們談論的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可能實現。
- 行動號召:「我們知道怎樣做得更好,現在是時候去做得更好了。」
演講的關鍵金句與概念
- 「你為什麼要孩子們來學校?如果他們再也不需要特意到學校取得這些資訊?」
- 「允許孩子失敗,把失敗視為學習的一部分。」
- 「要求孩子們永遠不可以犯錯……不能令他們去學習。」
- 「學習必須包含一定程度的失敗,因為失敗具有教學意義。」
- 教育的轉變:從「資訊匱乏」到「資訊過剩」;從「取得知識」到「運用知識」。
總而言之,這是一場充滿說服力且具有實踐基礎的演講,Diana Laufenberg 不僅指出了傳統教育的困境,更用實際的成功案例,為未來教育描繪出一幅充滿可能性、以學生為中心的藍圖。
Diana Laufenberg 簡介
Diana Laufenberg 是一位經驗豐富、備受尊敬的教育工作者,以其在探究式學習和專案式學習領域的開創性工作而聞名。她的職業生涯橫跨教室教學、學校領導和教育改革倡議。
核心經歷與身份
資深社會科教師
- 擁有超過 15 年的中學社會科教學經驗。
- 教學足跡遍及美國多州:威斯康辛州、堪薩斯州、亞利桑那州和賓州。
- 曾教授年級涵蓋 7 到 12 年級。
創新學校的實踐者
她曾在費城極具聲望的科學領導學院任教。這所學校以其與富蘭克林研究所的合作關係及創新的教學模式而著稱。
教育非營利組織的領導者
Inquiry Schools 的執行董事兼首席教師:於 2013 年與 Chris Lehmann 共同創立了這個非營利組織。
組織使命:致力於創建和支持「以探究為驅動、以專案為基礎,並善用現代科技」的學習環境。
背景與理念
- 出身背景:她來自威斯康辛州的一個農場家庭,這或許塑造了她務實、勤奮的個性。
- 教育理念:她的工作核心是推動教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轉變為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合作完成真實專案來建構知識的模式。她強調利用現代科技作為強大的學習工具,而不僅僅是華麗的點綴。
為什麼值得我們關注?
您提供的「Why you should listen」點出了關鍵——Diana Laufenberg 不僅是一位課堂上的教師,更是一位教育界的思想領袖和改革實踐者。她的價值在於:
- 豐富的現場經驗:她不是空談理論,而是擁有在各種不同環境中長達十多年的第一線教學經驗。
- 成功的創新實踐:她在 Science Leadership Academy 的經歷證明了她所倡導的方法在現實中是可行的,並且能取得卓越成果。
- 系統性的影響力:通過創辦 Inquiry Schools,她將自己的理念擴展到單一教室之外,旨在系統性地影響和支援更多學校進行轉型,為更多學生創造有意義的學習體驗。
總結來說,Diana Laufenberg 是一位從傳統教師成長起來的教育改革家。她將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轉化為推動「探究式、專案式學習」的系統性力量,是當代教育創新領域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實踐者與領導者。
結語
Diana Laufenberg 的演講,與其說是一場論述,不如說是一份充滿信心的邀請。她邀請我們共同告別那個對「單一標準答案」迷戀不已的時代,勇敢地擁抱一個充滿嘗試、錯誤與真實體驗的學習未來。
她的故事提醒我們,教育的真諦不在於將孩子填充成知識的容器,而在於點燃他們內在的探索之火,賦予他們面對真實世界的能力與勇氣。當我們願意傾聽學生的聲音,給予他們失敗的空間,並相信他們能與環繞四周的資訊產生深刻的互動時,學習的樣貌便會徹底改變。
正如她所呼籲的:「我們知道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而現在,是時候去做得更好了。」但願我們都能成為這個改變的起點,在各自的崗位上,為下一代創造出能夠真正體驗學習、擁抱失敗、並為自己發聲的成長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