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數記》第十三章是一章充滿戲劇張力的經文,也是全書的分水嶺。以色列人離開西乃山,整裝待發,前方就是神所應許之地。然而,在這一章裡,信心與恐懼交鋒,命運的方向從此改變。 若前十二章描繪的是「神的預備」,那麼第十三章描寫的,就是「人的回應」。神帶領祂的百姓來到應許的門口,但他們卻因懼怕止步。 一、神的命令與人的回應(13:1–20)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打發人去窺探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v.1–2) 這是極為關鍵的一句——「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地」。神的話明確指出:探子的任務不是判斷能否得地,而是確認神已經給的地。 探查的目的,是激發信心,不是引發懷疑。 摩西照著吩咐,從十二支派中各選一人,都是首領(v.3–16)。其中兩個名字特別重要:來自以法蓮支派的何西阿(摩西改名為「約書亞」——意為「耶和華是拯救」);來自猶大支派的迦勒。這兩人日後將成為眾人不信中的信心見證者。 摩西囑咐他們觀察土地的樣貌、百姓的強弱、城邑的防備、土產的豐富,並帶回果子作記號(v.17–20)。這不是一場懷疑的行動,而是一場探索應許的旅程。信心並非盲目,而是帶著眼睛的順服。 二、窺探之旅(13:21–25) 十二探子從南地上行,一直到希伯崙,再至以實各谷——那是迦南地最肥沃的地區。他們砍下一枝葡萄樹的枝子,一掛葡萄需要兩人用杠抬著。(v.23)這是應許之地豐盛的實證。神的應許不是空話,而是具體、可觸的果實。 他們共探查四十天(v.25)。這「四十」成為關鍵數字——以後的漂流四十年,就是一年抵一天的懲戒。 三、兩種報告:信心與恐懼的分界(13:26–33) 探子回到加低斯,向摩西、亞倫和全會眾報告。起初的報告充滿肯定:「我們到了你所打發我們去的地方,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這就是那地的果子。」(v.27)然而,他們的下一句改變了一切:「然而,那地的民強壯,城邑堅固寬大……我們還看見亞衲族的人。」(v.28)這個「然而」揭露了信心的轉折——他們承認神的應許,但用「然而」否定了信心。他們看見豐盛,卻選擇相信威脅。 迦勒立刻發聲:「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v.30)他不是忽視難處,而是拒絕讓難處成為結論。信心不是否認現實,而是看見神超越現實。 但其他十位探子反駁:「我們不能上去攻打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v.31) 他們甚至誇張地說:「那地吞吃居民……我們看自己如蚱蜢,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v.32–33)恐懼讓他們誇大事實,甚至扭曲真相。當信心的眼睛失明,想像就成為恐懼的放大鏡。同樣的地,兩種報告;同樣的經歷,兩種眼光。信心使人前行,恐懼使人退縮。 四、神學意義 1. 信心與視覺的張力 十二人都看見同樣的地,卻看見不同的現實。十人看見巨人;兩人看見神。信心不是閉眼,而是選擇哪個視角觀看。 2. 「然而」的神學 「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然而民強壯」——信仰的失敗常在這個「然而」。真信心應當反過來說:「民雖強壯,然而神與我們同在。」 3. 信心的少數派 約書亞與迦勒不是性格勇敢,而是記得神的話。他們的信心不是樂觀,而是忠誠。 真信心的勇氣,根基在記憶——記得神曾如何說、如何行。 4. 恐懼的傳染力 十個探子的負面言語使全會眾恐慌。 信心能建造群體;恐懼能摧毀群體。 領袖若缺乏信心,整個群體都會崩潰。 五、基督論的指向 約書亞的名字(Yehoshua)意為「耶和華拯救」,與「耶穌」(Yeshua)同源。他象徵基督——那位帶領神子民進入真正應許之地的元帥。迦勒的名字意為「忠心的人」,象徵在基督裡持守信心的門徒。 他們的宣告「我們足能得勝」在新約中成為實現:「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林前15:57)而他們肩抬葡萄的畫面,帶有十字架的影子——兩人抬著豐富的果實,彷彿預示基督在十字架上擔負人類救贖的重量。應許之地的果實,是十字架的預嘗。 《民數記》第十三章是一面信心的鏡子。同樣的地,十二個探子,兩種眼光。神的百姓離應許之地只一步之遙,卻因恐懼止步;他們寧願懷念奴役,也不願相信自由。 信心的試煉,不在曠野的貧乏,而在豐富的門口。 今日的信徒亦然——我們知道神的應許,也看見現實的艱難。問題不在「神能不能」,而在「我們信不信」。 願我們像迦勒與約書亞,不以群眾的恐懼為準則,而以神的話為坐標;不被巨人嚇退,而被應許吸引。因為神已說:「我所賜給你的地,你們必得為業。」(書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