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力量》書評|學會用理解而非評斷,讓關係更靠近

更新 發佈閱讀 24 分鐘

序章|因為想要被同理,所以我想學會同理

 

有一段時間,我常常覺得……沒有人真的「懂」我。我會對別人說出自己的難過,

但話還沒說完,就被建議、被分析。

「妳太敏感了。」「別想那麼多。」「要正向一點。」

「妳哪裡做錯了嗎?是不是自己太執著?」

那些話都沒有惡意,可是每一句都像在暗示……我的感受,不該那麼多。

我想說的不是解決方法,而是「請你先聽我一下」。

於是我開始讀《同理心的力量》。並不是因為我想變成一個更溫柔的人,

而是因為……我太渴望被理解了。

所以我也想知道如何同理人,我想知道,為什麼彼此的距離明明那麼近,

卻總覺得心對不上頻率。

作者在書裡說:

當我們真正學會同理他人時,也同時學會了如何讓自己被理解。

那句話,像一盞小燈。我突然明白,也許學會同理,不只是為了幫助誰,

而是為了讓愛能被看見、讓理解能流動。

所以,這次我不是為了「教會別人怎麼懂我」而讀,

而是想先學著一一怎麼去懂別人。

或許,那也是重新理解自己的開始。

我開始回想自己在人際關係裡的模式。很多時候,我看似溫柔,

卻其實是在逃避。我害怕尷尬的沉默,害怕情緒太重會把我拖下去,

於是我用「理性」包裝關心,用「分析」取代感受。

書中寫道:

當我們急著給出解釋或建議時,其實是在逃避他人的情緒,

  因為那會讓我們感到無力。」

那句話擊中了我。我一直以為我在幫助別人,

但我其實只是在逃離自己的不安。於是我開始練習

當別人傾訴時,我不再立刻給答案,而是告訴自己:「先聽,不要急著修復。」

這個小小的改變,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理解」不需要語言。

步驟一:使用開放性問題——讓對話有空氣流通

「你怎麼看?」「那讓你感覺怎麼樣?」這樣的問題,是打開理解的門。

書裡說,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關心,其實只是在「確認」。

「妳是不是又吵架了?」「他這樣做讓妳很生氣吧?」

這些就是封閉式問題

問題本身已經暗示了答案,對方只要「是」或「不是」地回答,

對話就結束了。

開放性問題,像是一扇還沒關上的窗。它邀請對方多說一點、

讓情緒有空氣流通。它不急著判斷,只是給出一個「空」

讓真實的感受自己浮現。

例如:「這件事對妳來說最難的是哪一部分?」

「當那件事發生時,妳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

「現在的妳,最希望我怎麼陪妳?」

這樣的問題,不是為了挖掘細節,而是為了陪伴理解。

有次朋友說:「我覺得工作越來越沒意義。」

以前的我會回答:「那就辭職啊。」

但那天,我只是問:「哪一部分讓妳覺得特別難受?」

她沉默了一會,眼眶紅了。

她說:「我其實是怕,換了地方,也一樣空。」

那一刻我懂了

開放性問題,不是要找出答案,

而是讓人找到自己。

步驟二:放慢節奏——在情緒爆發前,先慢一點

「真正的傾聽,總需要一點空白。」

有時候,情緒來得太快。對方話還沒說完,我們就開始激動;

對方語氣一重,我們的防備立刻升起。

書提醒我:「在理解他人之前,請先放慢你自己的反應速度。」

放慢,不只是傾聽的節奏,而是情緒的節奏

當我們能在爆發前停一秒,就多了一個選擇:是要反應,還是要理解。

那天,朋友提到家人讓她失望的事,我本能地想替她說話、想罵那個人,

但我察覺到自己胸口的熱,那是情緒要衝出來的信號。

於是我深吸一口氣,讓自己慢下來。

我沒有立刻接話,只是輕輕點頭。幾秒鐘的沈默後,

她低聲說:「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只是……我真的覺得自己不被愛。」

如果我在那個瞬間跟著激動,那句真正的情緒、那個最柔軟的地方,

永遠不會被看見。

書中說:「在每一次情緒爆發前,給自己一個呼吸的空間。」

那個空間,也許就是同理開始的地方。


步驟三:避免太快下判斷——不貼標籤,是最大的尊重

「理解之前,請先放下你以為的『對與錯』。」

我們最容易做的,就是把別人塞進自己熟悉的分類。

「她太情緒化。」「他根本不成熟。」

但書中提醒:「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未被聽見的理由。」

當我練習不下結論,而是觀察「背後的需求」,

我發現,很多憤怒,其實藏著失落。很多冷漠,其實是害怕。

同理,是看見那層更深的故事。

步驟四:關注你的身體反應——身體,是情緒的訊號燈

「你的胸口,是你最誠實的傾聽者。」

同理的時候,身體也在共鳴。我開始發現:當別人痛哭時,我的肩膀也會緊;

當別人焦慮時,我會不自覺屏住呼吸。

書提醒我:「學會覺察自己的身體,是情緒自我照顧的第一步。」

於是當我察覺自己被情緒淹沒時,我會深呼吸、放鬆、提醒自己

「這是他的故事,不是我的責任。」

那份覺察,讓我能溫柔又穩定地在場。

步驟五:向過去學習——看見情緒背後的舊傷

「他人的強烈反應,不一定關於你。」

書裡提醒我們:

很多時候,人們當下的情緒,並不是由眼前的事件引起的,

而是被過去某個未被處理的經驗喚醒。

例如:當你在牙醫診所排隊,接待人員態度冷漠、語氣苛刻。

你的心瞬間被刺痛,甚至想回嘴。但如果你停下來觀察,你可能會發現,

那份不舒服其實很熟悉,那像極了你童年裡那個總是挑剔、從不滿意的母親。

這時,如果你願意帶著同理心去看,你會發現:那位接待人員的冷淡,

也許不是針對你,而是她自己的生活裡,也充滿了艱困與疲憊。

書中說:「同理能讓你從防衛走向理解。」當你理解,

那不代表你認同她的態度,而是你不再把她的情緒接到自己身上。

我試著這樣做之後發現,當我能看見「這不是我的錯」,

我也能更快地放下對她的憤怒。

原來,放下不是原諒他人,而是釋放自己。

而這一刻的理解,也讓我看見:我們每個人的反應裡,都藏著未痊癒的故事。

而同理,就是那個能讓故事慢慢被看見、被溫柔修補的過程

 

步驟六:讓故事充分展露——當被理解時,憤怒會慢慢消失

「當情緒有空間說完,它就不再需要用爆炸的方式被看見。」

書裡提到一個例子:

當一個男孩被同理的方式對待,被教導如何用同理心去回應別人時,

他內心強烈的憤怒,會自然地鬆開。

因為那股怒氣,其實從來不是針對誰,而是他長久以來無處安放的情緒

那種「沒有人聽我說」的孤單。

書說:「每個孩子最深的渴望,不是被糾正,而是被理解。」

而我們長大後仍一樣。當有人願意讓我們把故事說完,不打斷、

不辯解、不分析,那份被理解的經驗,會讓內在緊繃的情緒慢慢融化。

我想起很多時候,當我被誤解、被指責時,其實也只是希望有人問一句:

「那時的你,是不是很難受?」光是那一句,就足以讓心軟下來。

同理的力量在於,當故事被允許完整呈現,情緒就不再需要用激烈的

方式求救。

有時候,治癒不是從說服開始,而是從「讓對方有機會說完」開始。

步驟七:設定界線——對別人有同理心的同時,也要設立界線

「真正的同理,不是毫無底線的給予,而是帶著清楚的自我去理解。」

同理心並不等於無限包容。書裡提醒我們:當你對別人有同理心的同時,

也要設立界線。因為若你不分彼此地承擔他人的情緒,

那份理解最終會變成負擔。

我曾經在陪伴朋友的低潮時,把她的悲傷當成自己的責任。

我一邊傾聽、一邊想著「我能做什麼讓她好起來」。

卻沒注意到,自己也在慢慢下沉。

直到書中那句話提醒我:

「你能感受他人的痛,但那不必成為你的痛。」

我開始學著在心裡畫出界線,我可以關心、可以理解、可以陪伴,

但我不需要替任何人解決生命的功課。

界線,並不是拒絕,而是一種成熟的愛。它讓你在同理的過程中

不被情緒淹沒,也讓對方學會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有了界線的同理,才是能長久存在的溫柔。

當我們願意帶著覺察去理解他人、也願意溫柔地照顧自己,

那份「理解」才會成為力量,而不是消耗。

 

第二章|同理心傾聽

 

真正的傾聽,不是去理解對方的話,而是去理解那句話背後的心。」

 

我問書:「那麼,什麼是『同理心式傾聽』呢?」

書說:「那是用心去聽,而不是用頭腦。」

我笑了一下,覺得抽象。可書接著說:

要理解一個人,不能只聽他說了什麼,


而要聽見他為什麼那樣說。


我問書:「那要怎麼做?」

書回答:「先學會放下你自己的劇本。」

書提醒我:「傾聽,不是為了回答;是為了理解。」

我對書說:「可是,我該怎麼知道自己聽進去了?」

書溫柔地回:「當你開始感覺到他,而不是分析他。」

於是我試著去「感覺」不只是聽文字,而是注意他的語氣、停頓、呼吸。

我發現,每一個停頓都是情緒的暗示。

書說:「那一秒的沉默,也許是他在壓抑痛苦,


也許,是在找勇氣繼續說。」

原來理解一個人,不一定要問更多問題,有時候,只要給他空間。

讓他的故事自己長出來。

同理心傾聽的三層理解

書提醒我:「聽有三層。」

我問:「三層?」

它回答:「第一層,聽見故事;

第二層,聽見情緒;

第三層,聽見渴望。」

書說:「能聽到故事的人,是在對話;

能聽到情緒的人,是在陪伴;

能聽到渴望的人,才是真的理解。」

我問:「那要怎麼聽見渴望?」

書說:「當你不再問『他怎麼會這樣』,

而開始問『他為什麼會這樣』。」

我閉上眼睛,想起很多憤怒、冷漠、甚至攻擊的對話。也許那些反應,

從來不是對我的針對,而是來自他們還沒被理解的痛。

同理式傾聽 vs. 同情式傾聽

「聽起來一樣溫柔,但落差卻在靈魂的深處。」

我問書:「那同理傾聽,和同情傾聽,有什麼不同呢?」

書笑著說:「一個是走進去,一個是俯視。」

它繼續說:

「同情式傾聽(Sympathetic listening),

站在對方的痛外面,看著、心疼、想修補。

而同理式傾聽(Empathic listening),

走進對方的世界,與他並肩,陪他一起看。」

同情的出發點是「我可憐你」,

同理的出發點是「我理解你」。

同情很快

它急著安慰:「別哭了,事情會過去的。」

它習慣分析:「他那樣對你,是他有問題。」

但那樣的安慰,常常讓人更孤單。

因為那並不是「被理解」,只是「被處理」。

我對書說:「可是有時候,我只是想讓對方快樂,不是故意要忽略他。」

書回我:「那就是差別所在同理傾聽,不急著改變對方的情緒。」

它願意停在那個不舒服的地方,讓情緒有機會說完、被看見。

這種傾聽,不是要讓人馬上好起來,

而是讓人知道:

「在你難受的時候,我在這裡。」

我開始懂了。同理傾聽,是放下「我懂」的姿態,而以「我願意懂」

的心靠近。

它沒有急著給建議,也不替對方貼標籤。它只是靜靜地在那裡,

用全身去接住語氣裡那些微小的波動。

書說:「同情會讓人產生距離,同理會讓人產生連結。」

那句話我在心裡讀了兩遍。我想起許多關係中微妙的誤會

當有人說:「我懂你的感覺啦!」那其實是一種拒絕的禮貌。

而「我想多聽你說說」才是打開理解的門。

最後,書留給我一句話,像是提醒,也像承諾:

「同情讓你看見他人的苦,同理讓你看見他人仍有力量。」

那一刻,我才明白,真正的傾聽,不是去分擔痛苦,而是去見證

一個靈魂的勇氣。

 書裡有一句話我反覆讀了好幾次:

「當我們將一個人視為『物體』來愛,我們其實並不愛他,

而是愛那個能滿足我們的投射。」

我合上書,原來我們常常誤會了愛。我們以為「愛」是要讓對方符合

我們腦中理想的樣子,要他永遠溫柔、永遠體貼、永遠不變。

可是那樣的愛,其實是一種控制式的愛

那並不是同理。那是「我需要你這樣,才能滿足我」。

書提醒我:

「如果在愛情中,動力完全來自滿足個人需求,那不叫同理;

真正的同理,會渴望深入了解對方,並希望對方也能真實地了解自己。」

同理的愛,不是要對方「永遠一樣」,而是願意看著他不斷改變

並在那個變化中,仍舊選擇理解。

我想到韓劇《夢想成為律師的律師們》裡有一句話說

「愛是一道彩虹,在情感的光譜中閃耀不息,紅色是熱情,橙色是溫暖,

黃色是幸福,綠色是平靜,藍色是信任,靛色是深度,紫色是神秘。」

這段話說明了愛會隨著時間變化,呈現不同的樣貌,就像彩虹有各種顏色,

但它始終是愛,只是呈現出不同階段的特質。 

這句話像是為我讀了一輩子的愛情做註解:愛不是只有一種顏色。

它會隨著時間、生活的壓力、喜悅與傷痛,在不同的階段換上不同的色彩。

若我們在愛裡,只想要「紅色」熱情永不褪色、激情常在、

對方永遠像開始那樣對我著迷,那其實是把愛當成了一件物品、

一道公式、或是一種條件。因為那樣的愛,是為了滿足「我想要被愛的樣子」

它不是同理,而是控制。

而真正有同理心的愛,會渴望了解對方:在彼此熟悉後,

任由感情經歷風吹雨打,仍然能願意看見對方靈魂的顏色變換:

或許從紅轉為藍、從熱烈變為平靜、或再走到深度、走向神秘。

當你以同理心去愛,不只是期待被對方理解,而是願意去理解對方

的每一次改變。在這道彩虹裡,即使顏色改變了一次又一次,

它仍舊是那道愛只是樣貌不同了。

第三章|發展自我的意義——為了與他人相遇

「真正的自我,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而是能感受他人、

   並在理解中不迷失自己的靈魂。」

讀到這章時,我特別被一個故事吸引。

書裡提到哈西迪派智者──薩索夫的莫什・萊布(Moshé Leib of Sassov),

他在尋找「愛是什麼」的過程中,聽見了兩個醉酒農民的對話。

一個農民問另一個人:「你愛我嗎?」

「當然愛你啊,我像愛兄弟一樣愛你。」

第二個人真誠地回答。

但第一個人搖搖頭說:「不,你並不愛我。如果你真的愛我,你會知道

我缺少什麼、我需要什麼。」

那一刻,萊布忽然明白要真正愛一個人,就必須知道他缺少什麼。

而要知道他缺少什麼,就要願意靠近他、理解他、甚至背負他生命裡

那份悲傷。

 書在這裡寫得非常溫柔:「愛的本質不是感覺,而是參與。」

我讀到這裡時,心裡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共鳴。原來發展「自我」的意義,

不是為了變得更獨立,而是為了能更真實地進入關係中不是迷失於他人,

而是帶著清醒去理解他人。

這樣的自我,像是一個有根的樹。它能在風中彎曲、卻不折斷;能傾聽別人

的悲傷、卻不被吞沒。真正的同理,不只是理解他人,而是讓自己有足夠的

力量去承接。

 我問書:「那要怎麼做到?」

書回答:「從認識自己開始。」

因為當我們越能理解自己的需要、我們就越能理解他人的缺乏。

當我們能接住自己的脆弱,也就更能溫柔地對待別人的痛。

萊布的故事讓我明白:自我的成長不是走向孤立,而是走向連結。

唯有在理解他人時,我們才真正理解了自己。

第四章|當我們總是責怪他人:同理心的缺席

「責怪,是理解的反面。」讀到這裡,書讓我停了下來。因為它說的,

不只是他人,而是我自己。我們有多少次,在事情不順時,第一個反應

不是理解,而是責怪。

「都是他害我這樣。」

「如果他當初不那樣做,我就不會這麼痛苦。」

這些話,我們太熟悉了。它們藏著一種防衛的安全感當我怪罪別人時,

我暫時不用面對自己。

書裡提到:

「一個總是把問題歸咎於他人的人,其實在關係中缺乏同理心,

因為他看不見他人行為背後的現實與情緒。」

我合上書,靜靜地想。是啊,責怪很容易。它讓我們站在「被害」

的位置上,看似受傷,其實安全。

因為當我說「是你讓我痛」,我就不需要去承認其實我也有恐懼、

執著、期待落空的時候。

我問書:「那不責怪,難道就要原諒嗎?」

書回答:「不,理解不是縱容。」

它寫得很清楚:

同理心不是讓你為他人開脫,而是讓你從情緒的泥沼中抽身,去看清楚

  發生了什麼。」

同理心,是讓我們能「看見」看見他為什麼會那樣做,看見我為什麼

那麼痛,也看見兩個人之間,其實都只是在人生裡摸索。

當我開始用理解代替責怪,事情沒有變得更簡單,但我的心,變得更平靜。

我想起一個例子。一位母親總是抱怨女兒頂嘴、不聽話。她說:

「她就是故意要氣我!」可當作者請她回想時,她才發現女兒的那些話,

其實是在說:「媽媽,妳聽我一下。」

責怪,讓我們看不見情緒背後的呼喚。而同理,讓我們重新聽見。

同理心,不是站在別人的立場,而是願意退一步,不讓自己的情緒成為牆。

當我們不再急著判斷誰對誰錯,就有機會真正看見彼此。而那一刻,

理解便取代了責怪,關係,也終於開始被修復。

第五章|同理心:為每個靈魂找到屬於它的答案

「同理,不是給答案,而是陪一個人找到他自己的答案。」

書裡有一句話我很喜歡:

「同理心能為每個人的困難,找到屬於他獨特的解答。」

我一邊讀,一邊想起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帶著「好心」去幫助別人,

卻在無意間,奪走了他們尋找方向的力量。

我們說:「你應該這樣做。」「如果是我,我一定那樣選。」

那些話看似理性、甚至善意,但在那個瞬間,我們不再是同理,

而是代替對方做了選擇。

書提醒我:

不管你多有智慧,都不能決定別人應該走哪一條路。」

我們之所以焦慮地給建議,其實是出於一種害怕,害怕看到別人受苦、

害怕他們做出錯誤決定。可是,同理的真義,不是「幫他避開痛」

而是「讓他有勇氣去經歷痛」

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自己的功課、自己的覺醒方式。

當你真的同理一個人時,你不會急著帶他走出黑暗,你會陪他在黑暗裡,

一起看見微光。

我問書:「那麼,我什麼時候該說話?」

書回答:「當你的話,是為了理解,而不是控制。」

它舉了一個例子:有位老師面對情緒失控的學生,不是責備,也不是說教,

而是問:「這一刻的你,最需要的是什麼?」

那句話讓學生哭了出來。因為那不只是提問,而是一種允許

允許他有情緒、允許他還沒想好、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前進。

 書說:

「理論可以指引,但理解才能療癒。」

這句話我很喜歡。因為它提醒我:智慧,不在於掌握多少理論,

而在於能否在面對他人的時候,暫時放下理論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他們的故事、痛苦、渴望、決定,

都不會完全符合任何一本書上的答案。

同理心的智慧,就是在「我懂很多」與「我願意聽」之間,

選擇後者

我想起書裡的一句總結:「同理是一種信任相信每個人都擁有面對自己人生的力量。」

我們能做的,不是替別人找出路,而是當他迷路時,在旁邊放一盞燈。

那盞燈,不是為了照亮前方,而是提醒他:你有力量走下去。


第六章|同理心行為的陰暗面

 一、同理的陷阱:想修復別人

書裡寫道:

「同理心最大的陷阱,是讓人誤以為自己能修復別人。」

因為那是一種隱形的傲慢,我以為只要我夠懂、夠愛、夠溫柔,

就能讓對方改變、讓關係變好。但真正的理解,不是介入他人的命運,

而是允許他用自己的步伐成長。同理若變成「控制的柔軟」,

那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害怕,害怕他跌倒、害怕他受傷、更害怕他離開

我的理解範圍。

二、陰影的出現:同理的對照面

書中有一頁,談到「同理心行為的陰暗面」。那是一張對照表,看似簡單,

卻讓我久久凝視。

同理心的行為

陰暗的倒影

誠實

不誠實、欺騙、虛假

謙遜

驕傲、自負、自我中心、傲慢

接納

完美主義、偏見

寬容

忘恩、自義、冷漠、不顧他人

感恩

苦澀、怨恨、憎惡

信念

絕望

希望

悲觀

憎恨、悲哀、懷疑

書說:

「每一個美德的背後,都潛伏著它的陰影。

當我們察覺到它,反而能更真實地維持平衡。」

我覺得這張表,是「同理心的地圖」。它提醒我:每一個我以為自己

做得「對」的地方,都可能藏著未被看見的恐懼。

誠實若少了勇氣,就變成隱瞞;謙遜若沒有自尊,就變成委屈;

接納若過度,就會變成縱容;愛若沒有覺察,就可能變成依附。

同理心不是讓我們完美,而是讓我們有勇氣看見自己的不完美。

三、理解他人,也要理解自己的陰影

有時候,我們會在「想幫助別人」的名義下,逃避面對自己。

我們投入他人的故事、傾聽他人的痛,但心裡那個最寂寞的地方,

依然沒人照顧。

書提醒我:

「若我們沒有覺察自己的怨恨、驕傲、恐懼,就無法真正地同理他人。」

因為那時候的「理解」,只是防衛。我用傾聽,逃避自省;我用善意,

掩飾脆弱。真正成熟的同理,是能夠在理解他人之前,先誠實地理解自己。

四、同理心與界線的智慧

書寫得很清楚:

「界線,並不是冷漠,而是讓同理心能呼吸。」

當我們能明白我能理解你的痛,但那不代表我要背負你的痛;

我能傾聽你的故事,但那不代表我要改寫你的故事

那時候,同理心才真正成為力量。

因為唯有保持清醒的距離,我們才能真正看見彼此。

五、讓同理回到光裡

我問書:「那我們要怎麼與陰影共處?」

書回答:

「不否認它,也不害怕它。」

同理的陰暗面,不是錯,而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要讓愛有光,

也要讓愛有邊界。同理心若只是「我懂你」,那還停留在感覺;

但若能說「我懂你,同時也懂我自己」,那才是成熟的理解。

結語|理解的盡頭,是愛

「同理,不只是理解他人,也是在一次次傾聽裡,慢慢地理解自己。」

一路寫下來,我才發現,《同理心的力量》並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善良」

的書,它教我們的,是如何真實地存在

存在於他人的故事中不評斷、不修正、不逃避;存在於自己的情緒裡

不否認、不壓抑、不偽裝。同理心,不只是「理解別人」,更是一種面對

真相的勇氣。

我想起書中那張對照表:「誠實」的陰影是欺騙,「謙遜」的陰影是驕傲,

「愛」的陰影是懷疑。那一頁像是一面鏡子,讓我明白,所有光明的品質,

都有陰影與它相伴。而我們的任務,不是消滅陰影,而是與它共處

在黑暗裡,仍然願意理解。

後來,我又想起《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裡,莫瑞對米奇說的那句話:

在你學會死亡之前,你不會學會如何活。」這句話,現在我懂了。

所謂「活著」,不是不停去掌控與解釋世界,而是學會用理解去擁抱不確定。

那也是同理心最深的意義:它不會讓人生變得容易,但它會讓我們的心,

變得柔軟。

最終,我學到同理心不是技巧,而是一種「看見」。看見別人內心的掙扎,

也看見自己的盲點與恐懼。當這兩個「看見」重疊時,理解就變成了愛。

我問書:「那麼,什麼是同理心的終點?」


書回答:

是愛。不是浪漫的愛,而是慈悲的愛。

一種能看見他人靈魂,也願意擁抱自己的愛。」

原來,練習同理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學習如何用更溫柔的方式,

活在這個世界裡。

閱讀完這本書,你最有感的一句話是什麼呢?

有沒有哪一章,讓你想起生命裡某個人、某段關係?

歡迎在留言裡寫下你的想法,

或是一段你正在練習「理解而不評斷」的故事。

如果這篇書評讓你感受到一點溫柔的力量,

也歡迎追蹤我,一起練習用理解去擁抱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ysa蕾蕾
1會員
52內容數
Alysa🌸蕾蕾 部落客 ✨ Transformation 一點點的轉變✨ 🦋 走過低谷,也想成為別人的微光 🌿 情緒修復 × 自我成長 × 正能量 🌿 陪你一起療癒,一起變好 💜 歡迎來信留言告訴我你/妳的故事 💌 beautiful@beautifulday.tw beautifulday.tw
Alysa蕾蕾的其他內容
2025/11/03
我們都聽過螞蟻與蚱蜢的故事 螞蟻不停地工作、為未來準備, 而蚱蜢只想歌唱、享受當下。 但長大後才明白, 生活不是只有一種正確方式。 有時我們太像螞蟻,忙到忘記呼吸; 有時又太像蚱蜢,快樂卻沒有根。 這一集,我想陪你重新理解「平衡」的意義: 自律與放鬆不是對立,而是一場練習。
Thumbnail
2025/11/03
我們都聽過螞蟻與蚱蜢的故事 螞蟻不停地工作、為未來準備, 而蚱蜢只想歌唱、享受當下。 但長大後才明白, 生活不是只有一種正確方式。 有時我們太像螞蟻,忙到忘記呼吸; 有時又太像蚱蜢,快樂卻沒有根。 這一集,我想陪你重新理解「平衡」的意義: 自律與放鬆不是對立,而是一場練習。
Thumbnail
2025/11/02
 《靈性寓言故事》EP01 預告  狐狸與葡萄——當得不到時,我們如何安慰自己? 有時候,我們努力伸手想摘的那串葡萄, 就在眼前,卻永遠差那麼一點點。 最後只好說:「算了啦,那也沒什麼。」 但,真的是沒什麼嗎? 這集的《靈性寓言故事》, 想和
Thumbnail
2025/11/02
 《靈性寓言故事》EP01 預告  狐狸與葡萄——當得不到時,我們如何安慰自己? 有時候,我們努力伸手想摘的那串葡萄, 就在眼前,卻永遠差那麼一點點。 最後只好說:「算了啦,那也沒什麼。」 但,真的是沒什麼嗎? 這集的《靈性寓言故事》, 想和
Thumbnail
2025/11/01
一、那一腳之後:笑聲裡的矛盾 那天我看到那支影片的時候,老實說,我笑了。 不是因為覺得暴力有趣,而是因為那畫面太突然、太像戲劇裡的情節。 那一腳把人踢到對面座位,像極了那些「正義反轉」的電影橋段。 我想起《黑暗榮耀》。那種「以暴制暴」的快感,確實讓人解壓。 明明知道現實
2025/11/01
一、那一腳之後:笑聲裡的矛盾 那天我看到那支影片的時候,老實說,我笑了。 不是因為覺得暴力有趣,而是因為那畫面太突然、太像戲劇裡的情節。 那一腳把人踢到對面座位,像極了那些「正義反轉」的電影橋段。 我想起《黑暗榮耀》。那種「以暴制暴」的快感,確實讓人解壓。 明明知道現實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嶄新的台灣獨立調香師品牌Sunkronizo ,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同步」的意思。讓香氛不單純只是氣味調製,更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與靈魂意志延伸的一種溝通語言。 很適合接下來年底聖誕佳節送禮的試香組,以一星期中的日子來為全系列香氛產品命名, 是品牌創立後首個推出全系列概念作品...
Thumbnail
嶄新的台灣獨立調香師品牌Sunkronizo ,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同步」的意思。讓香氛不單純只是氣味調製,更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與靈魂意志延伸的一種溝通語言。 很適合接下來年底聖誕佳節送禮的試香組,以一星期中的日子來為全系列香氛產品命名, 是品牌創立後首個推出全系列概念作品...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訓練同理心和換位思考,不僅提升情商,還能讓你發現自己的不足。藉由此簡單且低成本的方式,你可以更有效溝通並理解他人。文章中以一個真實故事來解釋同理心的重要性。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訓練同理心和換位思考,不僅提升情商,還能讓你發現自己的不足。藉由此簡單且低成本的方式,你可以更有效溝通並理解他人。文章中以一個真實故事來解釋同理心的重要性。
Thumbnail
當我們陷入困境時,其實最需要的是給自己一點溫柔和理解。就像是待朋友一樣,我們也需要對自己採取同樣的態度。這就是所謂的「同理自己」。 想像一下,你一整天都在辛苦工作,但最後卻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感到沮喪和挫折。這時候,別忘了給自己一些愛和理解。同理自己就像是一個溫柔的提醒,讓你停下來,接受自己的情感,
Thumbnail
當我們陷入困境時,其實最需要的是給自己一點溫柔和理解。就像是待朋友一樣,我們也需要對自己採取同樣的態度。這就是所謂的「同理自己」。 想像一下,你一整天都在辛苦工作,但最後卻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感到沮喪和挫折。這時候,別忘了給自己一些愛和理解。同理自己就像是一個溫柔的提醒,讓你停下來,接受自己的情感,
Thumbnail
正文開始前,我們先大致了解一下「同情心」跟「同理心 」。 我所理解的同情心是比較被動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別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比較積極的、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來理解當事人的感受。 較常見的同理分三種,認知層面、情感層面,還有身體感受層面。當然還有對同理更詳細的分類與解說,我們先用這三種
Thumbnail
正文開始前,我們先大致了解一下「同情心」跟「同理心 」。 我所理解的同情心是比較被動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別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比較積極的、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來理解當事人的感受。 較常見的同理分三種,認知層面、情感層面,還有身體感受層面。當然還有對同理更詳細的分類與解說,我們先用這三種
Thumbnail
把重心放在自己的身上,因此,你就做到了自尊自重。這份自尊自重,會帶著你去發覺,你內在有著充沛的力量,強大的韌性,得以讓你接納你自身經驗的種種艱難。你的存在因而得到擴展與深化。
Thumbnail
把重心放在自己的身上,因此,你就做到了自尊自重。這份自尊自重,會帶著你去發覺,你內在有著充沛的力量,強大的韌性,得以讓你接納你自身經驗的種種艱難。你的存在因而得到擴展與深化。
Thumbnail
你會下意識迎合別人嗎? 當和別人意見相左時,會先懷疑自己的感覺,是不是自己是錯的,別人的想法才是對的,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習慣性退後一步,以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為優先,只有和別人的想法一致時,才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Thumbnail
你會下意識迎合別人嗎? 當和別人意見相左時,會先懷疑自己的感覺,是不是自己是錯的,別人的想法才是對的,不敢堅持自己的想法,習慣性退後一步,以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為優先,只有和別人的想法一致時,才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Thumbnail
談同理心,透過化繁為簡的方式,分享對於進入「解決問題」模式的認識及實際運用方法。文章中以具體例子舉出在溝通過程中,如何運用同理心來幫助對方得到支持與認同。同時分享了在溝通中的「一個動作兩個反應」的操作心法,並提供了對話範例,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同理心的應用。
Thumbnail
談同理心,透過化繁為簡的方式,分享對於進入「解決問題」模式的認識及實際運用方法。文章中以具體例子舉出在溝通過程中,如何運用同理心來幫助對方得到支持與認同。同時分享了在溝通中的「一個動作兩個反應」的操作心法,並提供了對話範例,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同理心的應用。
Thumbnail
最近常在課程中分享同理心,每個階段對於「同理心」這三個字,都會有不同的解釋與收穫。我就以化繁為簡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這階段對於「同理心」的認識吧!在與朋友對話,或是跟同事討論事情時,我們的習慣都是馬上進入「解決問題」。
Thumbnail
最近常在課程中分享同理心,每個階段對於「同理心」這三個字,都會有不同的解釋與收穫。我就以化繁為簡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這階段對於「同理心」的認識吧!在與朋友對話,或是跟同事討論事情時,我們的習慣都是馬上進入「解決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