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容易陷入自我否定?
這篇文章從心理學角度揭露「自我價值感崩壞」的根源,教你用3個步驟重新建立內在肯定力,找回穩定與力量。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再怎麼努力,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別人一句無心的話,就能讓你懷疑整個人生。
其實,這不是你太脆弱,而是你的「自我價值系統」早已失衡。
心理學指出,自我價值感是人類最深層的心理支柱,當它被外在評價取代時, 你就會不自覺地用「成就、關係、他人眼光」來衡量自己。
本文將帶你看見:
為什麼自我價值感會崩壞? 又該如何用心理學的方法重建? 透過3個步驟,讓你重新找回「我是值得的」這份穩定與底氣。
第一步:覺察「我不夠好」的內在程式
在心理學中,自我價值感被稱為「核心信念(Core Belief)」。
如果你從小被批評、比較、或被忽略, 大腦就會學會一種潛意識信念:「我必須表現好,才有被愛的資格」。
這樣的信念會讓你:
- 一直追求完美卻永遠不滿意
- 被否定時焦慮爆棚
- 害怕犯錯、無法放鬆
要重建自我價值,第一步不是強迫自己「要自信」,
而是看見你是如何在否定自己。
觀察那些自動出現的內心對話,例如: 「我怎麼那麼笨」、「我應該做得更好」。 當你開始意識到這些語句在運作,你就開始奪回主導權。
「一個人不必完美,才有資格被愛。」—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
第二步:用「內在見證者」取代「外在審判者」
多數人的價值感都被外在綁架:上司的肯定、朋友的評價、或社群的讚數。
但真正穩定的自我價值,來自於你內在的「見證者」, 那個能夠看見自己的努力、允許自己不完美的聲音。
心理學建議的練習方式是:
每天睡前,寫下三件「我值得被肯定的事」。 不用偉大,只要真實。 例如:「我今天雖然害怕,但還是表達了想法。」
這樣的練習會逐步重塑你的神經連結,
讓大腦從「外在審判者」轉為「內在見證者」, 你的自我價值感會不再依賴別人的眼光,而是源自內心的確認。
第三步:重建「自我價值系統」的心理學公式
要真正重建自我價值,不是喊口號,而是要調整「認知 + 行動」兩個層面。
以下是一個簡化的心理學公式:
自我價值 = 自我接納 × 行動一致性
- 自我接納:允許自己的不完美,不再以條件式喜歡自己。
- 行動一致性:讓你的日常行為與核心價值一致,例如誠實、成長、善意。
當你做的事與你相信的價值相符時,大腦會自然產生「我值得」的訊號。
這時候,你的自信不再是偽裝出來的,而是根深蒂固的穩定力量。
🙋♂️ FAQ 常見問題
Q1:重建自我價值要多久?
A:心理學研究指出,平均需6–12週的覺察與練習期。重點不是速度,而是穩定的日常實踐。
Q2:如果周圍的人一直否定我,怎麼辦?
A:學會設定心理界線。你可以理解他人的意見,但不必全盤接收。你的價值不由他人決定。
Q3:我總是需要被肯定,這樣算沒價值感嗎?
A:需要肯定是人性,但若完全依賴外在肯定,就會陷入價值焦慮。練習自我確認是轉化關鍵。
當你停止用他人的眼光定義自己,
你就開始回到「自我價值的原點」。
記得,重建自我價值不是讓你變得完美,
而是讓你能在不完美裡,依然穩定、溫柔、堅定地肯定自己。
👉 想學會更深層的自我修復?
© 本文著作權屬 Jack 的升級修練室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更多內容請訂閱頻道:【Jack 的升級修練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