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是一個容易過度緊張、焦慮的人。工作的忙碌讓我不專心:開會時,我腦中在想等一下要處理的事情、甚至隔天的待辦事項。這是典型的沒有專注在當下、活在當下的態樣。
忙碌工作帶來的巨大壓力,長期過勞與壓力,我身心亮起紅燈。
有一年,約是 2018 年,與一位職場前輩在聊工作生活時,他提到「mindfulness(正念)」,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單從從字面上看「正念」,我實在不懂它的意思。但因為好奇,我開始斷斷續續地閱讀相關書籍與文章。其實,我個人更偏好「靜觀」這個翻譯。Mindfulness,本質上就是——專注在當下。什麼是正念?
正念是一種「專注於當下」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我們能夠察覺內心的感受、情緒、想法與念頭,也能覺知外在的環境。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帶價值判斷地接納當下的一切情緒——無論是快樂、焦躁、還是不安。
正念有什麼益處?
根據我閱讀過的資料與個人體悟,我整理一些正念的好處:
- 情緒調節:減少焦慮感、降低壓力感、降低沮喪感,內心平靜感提升。
2. 提升專注力,更高層次,可以進入心流狀態 (Flow status)。: 心流狀態是一種再進行某項活動時完全專注且投入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會感覺到時間飛逝 (忘了時間),且對所做之事感到高度滿足感。
3. 促進身心健康: 包括降低血壓、改善疼痛現象、強化免疫系統、改善睡眠品質。
4. 提升自我覺察能力(self -awareness)。靜觀 能更清晰辨識自己的思緒(想法)、情緒與身體感覺。 腦科學研究專家指出,為了要說明自己的情緒,大腦必須暫停下來(i.e. 情緒腦區的細胞活動暫停下來) 感覺身體的感受,搜尋適當詞彙以描述自己所處狀態,於是理性腦區的腦細胞啟動工作(活化),而掌管情緒的腦區細胞活動力則下降! 可以清楚「表達與描述」自己的情緒時,負面情緒就已經消退一大半。 可以用正確的情緒詞彙向人表達自己,可以幫助別人了解你, 增進與人的連結與溝通。也能增進對真實自己的了解。 正念 (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更能察覺自己的情緒與腦中的念頭。但科學家發現,我們腦中的念頭、想法,有70%至80%以上是「假訊號」。所以,當我們察覺或意識到自己出現負面想法時,我們可以試著自主地選擇不理會這些念頭(與感覺),通常一段時間後,念頭或感覺會消失 ,就像天空的雲一樣,出現、然後散去。
5. 減少反射性反應,例如,突然暴怒吼人…………..,幫助我們使性格、行爲模式變得更加柔軟有彈性。當你像是一個第三人在「觀察」自己念頭(思緒)、感覺,你比較不會有立即性的不適當反應,脫口而出罵人的話(口無遮攔),或做出不好的、甚至無法挽救的行為。
6. 改善人際關係:情緒穩定的人,人際關係通常比較好。
7. 增進自我接納:也就是喜歡自己、不會無謂比較、不因不完美而自卑 、提升自我價值(肯定)感,比較開心、自信、正向。
8. 提升人生幸福感、生活意義感 : 負面情緒少,常感開心,人際關係好,幸福的感覺就來了。且對每一個當下做的事情都很有感覺,吃飯就專心吃飯,運動就專心運動,工作就專心工作,與人聊天就專心聊天,會感覺到每一件事都有意義。
9. 提升創造力:穩定的情緒、平靜的內心比較能夠有創造性的產出,idea, 音樂、寫作、繪畫、設計…等。
10. 提升韌性(復原力;resilience): 不易被巨大困難的事件嚇到,不易被挫折與失敗擊倒。
如何練習正念?
以下是我自己覺得比較容易上手的練習方式:
有意識的呼吸
閉上眼睛,專注在吸氣與吐氣的節奏上。不控制,只是單純地覺察它們的存在。
有意識地專注於每一件正在做的事
走路時專注腳步、吃飯時感受食物的氣味與口感,讓身體與心同步。
冥想
這比較不容易進行,但重點在於有意識地讓自己集中注意力,達到精神放鬆和平靜的狀態。
我的經驗
書上說的「正念呼吸」與「冥想」對我來說,不一定每次都能帶來當下感(可能我還在練習中)。但我會常常提醒自己「活在當下」。
例如:散步時,我會去感受陽光、風、樹葉與人群;吃飯時,我會放慢速度,感受食物的味道;會議時,我會把不小心飄移的思緒拉回此時此刻。
科學研究怎麼說?
科學研究確實發現,正念的過程會改變大腦的結構,亦即增加大腦中前額葉皮層的密度。前額葉腦區掌管我們的理性思考、邏輯分析與情緒調控,負責冷卻負面情緒反應,如恐懼、焦慮等。同時,會減小杏仁核的大小。杏仁核區是「戰鬥或逃跑反應的中心 fight or flight center」、使人產生焦慮感的腦區。杏仁核的功能之一是偵測威脅或危險,然後為身體提供能量,用於戰鬥或逃跑。但杏仁核無法分辨真實的危險或虛假的危險(想像中的威脅也會啟動杏仁核按鈕)。
此外,每天數萬個念頭,多數是假(自己想像)的
研究指出,人每天有超過 60,000~80,000 個念頭,其中 70~80% 是「想像」出來的。當我們相信負面念頭,就會被情緒綁架。當我們有能力去觀察 (察覺) 這些念頭,並選擇不去相信它們,我們就不容易焦慮擔憂。
負面情緒會讓身體生病
研究人員並發現,負面思維會刺激皮質醇與發炎反應;正向情緒則能促進血清素、多巴胺,換言之,多過正念生活 (專注當下的生活),身心不容易生病,比較健康。
練習正念,是要學習活在當下、看見當下、接納當下、享受當下的生活方式。這樣的人生,各方面都會比較健康、美好、甚至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