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總在內心批評自己「不夠好」「又失敗了」?
這篇文章帶你認識「內在批評者」的心理結構,並教你3個練習方法,學會與這個聲音對話、和解,讓自責不再主導你的人生。
「我怎麼又搞砸了?」
「別人都能到,為什麼我不行?」
這些聲音,你是不是每天都在聽?
很多人以為這是「自我要求高」的表現,但心理學告訴我們: 這其實是內在批評者(Inner Critic)在作祟。
那個聲音曾經保護你,讓你不被罵、不出錯、不被拋下。
但現在,它變成了你最強大的敵人。
這篇文章將帶你看懂內在批評者的來源,並用3個心理練習,學會與它對話,而不是被它主宰。
✳️ 內在批評者不是壞人,是「被恐懼包裝的守護者」
心理學家 Richard Schwartz 提出「內在家庭系統理論(IFS)」指出:
我們的心裡其實住著許多子人格,而「內在批評者」是其中一個。
它的目的從來不是要毀滅你,而是為了避免你再次受傷。
例如:
- 當你小時候被批評「不努力」,你長大後就用批評自己來「預防被別人批評」。
- 當你被忽略、被否定,你學會「先責怪自己」,這樣就不會再失望。
這就是為什麼你越成功,越容易自責,
因為那個聲音只懂「用批評來保護你」。
✳️ 心理學練習1:給內在批評者一個名字
要與內在批評者對話,第一步是「辨認它」。
把那個聲音人格化,能讓你抽離,重新取得主導權。
📘 實作練習:
- 當腦中出現自責聲音時,問自己:「這誰在說話?」
- 給它一個名字,例如「小監督官」或「恐懼教練」。
- 對它說:「我聽見你了,但我現在想休息,不用再提醒我。」
這個動作讓你從「被聲音綁架」變成「聲音的觀察者」。
你會發現,那個聲音其實沒那麼可怕。
✳️ 心理學練習2:用「共情回話」取代「對抗」
許多人一聽到腦內批評,就想立刻反駁或壓制。
但壓抑會讓它更大聲。
試著改用「共情式回應」:
「我知道你在擔心我失敗,但我正在學習。」
「謝謝你提醒我,但我不需要用羞愧來進步。」
這是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內在語言重建。
心理學家 Kristin Neff 稱之為 「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
不是縱容自己,而是以理解取代批判。
當你用理解回應恐懼,大腦會啟動「安全系統」而非「防禦系統」,
壓力荷爾蒙下降,理性自然回歸。
✳️ 心理學練習3:內在對話書寫法
如果那個聲音太強烈,試試這個深層練習。
準備一張紙,寫下:
🗣️ 內在批評者說:
「你什麼都做不好,根本沒用。」
💬 真實的我回應:
「我知道你是怕我失敗,但我正在學習,失敗並不代表我沒價值。」
📌 這樣的「雙向對話」能幫你具象化思緒,
減少腦中混亂,同時訓練自我接納。 長期練習後,你會驚訝,那個曾經攻擊你的聲音, 竟然也能變成提醒與支持。
✳️ 心理觀點:轉化,而非消滅
心理治療師 Tara Brach 提醒我們:
「治癒不是讓批評聲音消失,而是讓你有更溫柔的回應力。」
你不可能讓內在批評者永遠閉嘴,
但你能讓它不再主導你的人生。
當那個聲音出現時,不妨對自己說:
「我願意傾聽,但我不必被它支配。」
這句話,就是與內在批評者和平共處的起點。
「當你學會對自己溫柔,內在的戰場就會變成療癒的花園。」
— Jack,《升級修練室》
🙋♂️ FAQ 常見問題
Q1:我知道那個聲音在罵我,但我真的停不下來,怎麼辦?
A:不要急著壓制它,先「命名」並以平靜口氣回應。目標不是讓它消失,而是讓你成為對話的主導者。
Q2:內在批評者會影響行動力嗎?
A:會。當批評聲音過強,大腦會誤以為「行動=風險」,導致拖延或焦慮。降低自我攻擊強度,反而能提升執行力。
Q3:我可以完全消除自責感嗎?
A:不需要。適度的自我提醒有助於成長,關鍵是「從自責轉向自覺」,讓責備成為覺察的信號,而不是懲罰的工具。
自責不會讓你更好,只會讓你更累。
真正的成長,不是壓抑那個批評聲音,而是學會與它對話。
當你用理解取代攻擊,用接納取代懲罰,
你就會發現,那個一直罵你的聲音,其實只是在提醒: 「我怕你受傷。」
👉 想學更多心理覺察與內在修復技巧?
訂閱【Jack 的升級修練室】,讓你的內心從戰場變成力量源泉。
© 版權宣告
© 本文著作權屬 Jack 的升級修練室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更多內容請訂閱頻道:【Jack 的升級修練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