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或工作現場中,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有些人以利他為出發點,也有人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若在職場上碰到那些常抱怨、並經常把問題推給他人的同事,情況就更為棘手。這類人往往自己意識不到問題所在,他們可能試圖掠奪他人的成果,或把責任轉嫁他人。長期下來,這樣的行為會讓整個機構陷入惡性循環,甚至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現實中,我們並不總有權力去改變或裁決這樣的情況。當對方做出不明智的決定時,我們只能學著在禮貌與自我保護之間找到平衡。若真的忍不住想笑,或許可以微微皺眉、用手遮住嘴巴,讓自己維持得體的姿態。尤其當對方是前輩時,保持專業與禮貌,反而更能展現成熟的態度。
在教學現場中,筆者發現若班級氣氛混亂或學生分心時,可以透過改變環境或教學策略來調整。例如:換一支麥克風、換一間教室,或重新設計教案,加入更多元的活動形式,讓課程重新產生活力與轉機。然而,要讓這些改變真正發揮效果,仍需要學生具備足夠的學習動機,同時教師也要避免被過多的情緒牽動。許多時候,我們聽到的抱怨與噪音,可能只是某些人為逃避責任而發出的聲音,也可能是真實反映現場狀況的訊號。如何分辨其中的差異,並篩選出有意義的訊息,是教育與管理過程中重要的修煉。而這樣的觀察與反思,正是教學不斷調整與迭代的起點。
不過,身為教師,有時也要學會讓自己好好休息。若長期處於負面狀態,情緒難免會受到影響。唯有適時放鬆、轉換心境,才能讓自己重新回到穩定的節奏,持續帶領學生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