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社會2012年到現在2025年, 服務過的公司, 轉型這2字是老闆共通的夢想?
但老闆通常都說不清楚, 員工也不了解要轉去哪裡? 而且通常會有要多做事情, 要改變既有習慣而造成痛苦的預判, 配合度都不會太高.
我在這些年, 曾經只是配合者的角色, 離高層比較遠.
也曾擔任握有權力的角色, 就在老闆身邊.
我來談談我對於轉型的認知, 以及用白話文說說什麼是轉型.
- 轉型通常意味著更好, 應該沒有人會希望更壞. 通常必須歷經一段時間, 達到更好的境界.
- 對誰更好? 老闆的立場, 肯定是對公司更好. 員工的立場, 多數是希望對自己更好, 所以要做轉型務必找到公司跟員工的交集, 否則難以成功.
- 更好? 最好是能夠量化, 必須要能夠衡量, 讓大家都看的見且具體.
- 綜合以上, 要有共識, 要有時間, 要有具體的指標.
以生活實例來說, 個人的健康檢查報告有許多紅字, 希望藉由改變生活習慣, 讓紅字逐漸變少, 當然吃藥也能控制健康狀況, 但最好還是改變生活習慣. 若檢查報告指出, 個人有高血壓(正常血壓的標準都是 120/80mmHg 以下, 超過 140/90mmHg 就是高血壓), 那身體狀況希望更好的話, 可以這樣命題: 一年內, 改善高血壓至正常血壓.
這時候, 去網路查就會有很多方法教你怎麼做, 問醫生也可以. 總之, 肯定不會跟自身原本的習慣一樣. 一樣的習慣是不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 某種程度, 改變生活習慣就是一種轉型
個人比較簡單, 因為少了人數這個因子, 人數越多, 組織要更好的話, 就越困難. 組織的績效就是組織內所有人的習慣造成. 一個人要改變習慣就沒那麼簡單了, 更何況是一群人要改變習慣.
所以, 要先讓一群人的腦袋內對於公司想要去哪裡的認知是一致的, 而且多數人是真心嚮往之, 或者不排斥. 僅有少數人是排斥的.
不要花時間去改變排斥的少數人, 針對要去的地方, 先讓不排斥的人們開始行動. 部分排斥的少數人將會開始接受.
這歷時會很長, 沒有好幾年是做不到的. 必須, 要將前進的狀況, 拆解成小里程碑, 定期讓大家看見, 才能讓動力持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