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3:我怕做不好、不夠好,所以什麼都不敢開始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拖延,其實是完美主義在保護你

恐懼開啟的內耗

凌晨一點半,筆電螢幕的光照在他的臉上。
游標一閃一閃,像一種無聲的倒數。
桌上那杯咖啡早就涼了,文件開了半個小時,仍是空白。

他盯著畫面,心裡浮現無數聲音:
「我怕寫不好。」
「我怕被看見不夠好。」
「我怕別人失望。」

他不是懶惰,只是太怕。
怕那個一旦開始就得面對「自己可能沒那麼好」的事實。
怕努力之後,仍被否定。

他站起身,走到廚房。打開冰箱、喝水、滑手機、再回到書桌。
整個人看似忙碌,實則毫無進展。
但在心理學裡,這是一種「自我防衛式拖延」──
當羞愧太重、焦慮太滿,大腦會自動選擇「暫停」。

不是我們不想前進,而是我們暫時無法面對那個「不夠完美」的自己。

拖延,像是一場溫柔的逃亡。
我們假裝在休息,其實是在安撫那個被恐懼壓得喘不過氣的心。

raw-image



完美主義的陷阱:羞愧與自我懷疑的惡性循環

「今天一定要開始寫論文。」
他下定決心,五分鐘後卻開始擦桌子、摺衣服、洗馬克杯。

室友看了忍不住笑:「你這是在拖延吧?」
他聳聳肩:「乾淨一點比較有靈感啦。」

說完,他自己也苦笑。
其實那不是靈感問題,而是勇氣問題。

打開那份論文,就像打開一面鏡子。
他會看到自己所有的不夠好——句子不順、邏輯有洞、資料不夠。
每一個缺陷都會喚醒他內心那個小聲音:「你不行。」

完美主義最殘酷的地方是,它讓人誤以為「不完美=不值得」。
於是我們用拖延掩飾恐懼:只要不開始,就不會被批評。
只要不行動,就能維持「也許我其實能做得很好」的幻想。

拖延是一種假性的安全感。
它讓人暫時免於面對失敗的痛苦,但代價是——永遠停在原地。

很多人說:「我會拖,是因為懶。」
但其實,你不是懶,而是太想做到完美。
太在乎他人的評價、太害怕自己不夠好。

羞愧,讓人不敢開始;
完美主義,讓人無法結束。

raw-image



拖延的三種內耗形式

星期天晚上,手機螢幕上閃爍著待辦清單:
「繳帳單」、「更新履歷」、「預約健康檢查」。

他盯著它們,卻打開Netflix。
「等一下就去做。」他對自己說。
但「等一下」往往就是「明天再說」。

這些任務不難,只是太瑣碎、太沒有成就感。
當任務無法讓我們感覺「有價值」,大腦就會主動逃避。

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動機缺失型拖延」。
不是懶,是「意義感」太低。

例如:

  • 要繳帳單,沒有成就感。
  • 要倒垃圾,沒有存在感。
  • 要寫報告,沒有被看見的成就感。

我們在小事上拖延,
其實是內在對「沒意義」的抗議。

他一邊滑劇一邊自嘲:「我不是不想做,只是覺得做了也沒差。」
這句話聽起來消極,卻是一種深層的心聲——
「我希望每一件事都有價值。」

人不是為了效率而動,而是為了意義而活。
拖延,是靈魂在提醒你:「這件事的價值,你已經忘了。」

raw-image



四種生存策略下的拖延劇本

假如心裡有一間會議室,那拖延就是裡頭一場沒完沒了的會議。

高功能型穿著筆挺西裝,冷靜卻緊繃地說:「我們還沒準備到100分,不能交。」
討好型微笑附和:「是啊,我怕別人不喜歡。」
疏遠型戴著耳機,小聲說:「我還在觀察。」
對抗型則抱著手臂:「為什麼一定要我?」

他們全都在我們心裡吵著,爭奪主導權。

有的人用「完美」來躲避失敗;
有的人用「迎合」來避免衝突;
有的人用「冷漠」來避免焦慮;
也有的人用「反抗」來維持控制。

每一種拖延,其實都是生存策略。

他想起小時候,媽媽提醒他:「洗完澡不要把濕毛巾丟床上。」
他偏偏要辯解:「這樣比較快乾啦!」
那時候,他想保護的不是毛巾,而是自由。

長大後,這種反抗的本能變成了另一種樣子——
「我不是不做,我只是要等我想做的時候。」
但那份自由,也讓他一次次錯過時機。

拖延的本質,其實是控制感的糾結
「我想用自己的節奏證明我能掌控。」
只是,當我們為了控制而逃避行動,反而失去了真正的主控權。

raw-image



找到那顆讓你拖延的彈珠球

有一天,他決定面對自己。
拿出筆記本,寫下:「我最近一直拖的事是——寫計畫書。」

他開始問:
「我在逃避什麼?」
「我怕寫不好,怕被笑。」
「我最擔心的是什麼?」
「別人覺得我不夠好。」

他想像一顆透明的彈珠球放在桌上,裡面裝著這些焦慮。
每寫下一句,球就變得更清澈。

最後,他寫下:「我可以只做50%看看嗎?」
那顆球慢慢滾動,最後靜止。

那一刻,他突然明白——
要改變,不是逼自己完美,而是允許自己「不完美也能開始」。

心理學上稱這叫「自我接納式行動」。
當人願意承認「我不需要完美才有價值」,焦慮就會自然下降。
因為我們不再逃避,而是選擇溫柔地靠近。

「只做一點點」並非妥協,而是一種成熟的力量。

raw-image



內在權威:用新的語言取代批評

那天晚上,他站在鏡子前,看著自己。
對著倒影,小聲練習:「我正在學習允許自己不完美。」
「我不必再用拖延來證明我能掌控一切。」

起初他覺得自己像在演戲,
但說著說著,聲音變得真誠,
眼神也慢慢柔軟下來。

他第一次看見的,不是被責備的自己,
而是一個正在努力變得更誠實的人。

那一刻,他懂了什麼是「內在權威」。

內在權威,是當你不再被外界的標準綁住,
而是能自己定義「什麼叫做好」。
你不需要等到別人稱讚,才覺得自己有價值;
你不需要證明,就能安然存在。

真正的成長,不是逼自己強大,
而是學會在脆弱中,依然溫柔。

raw-image



從拖延到行動:學會溫柔地開始

清晨,陽光灑進房間。
他再次坐在書桌前,那份計畫書依然在螢幕上。
心裡仍有一點緊張,但他深吸一口氣,對自己說:

「我先寫一段就好。」

手指落下,第一句話被打出。
那一刻,沒有煙火,也沒有激昂的配樂。
只有靜靜的專注。

他微微一笑。
這一次,他不是為了完美而努力,
而是為了誠實地行動。

行動,不需要完美,只需要真實。
每一個微小的開始,都是一種和焦慮和解的方式。

停止責備,開始行動。
因為,你早已夠好了。

raw-image



結語

拖延,不是懶惰,而是「害怕做不好」。
它是心裡的一種防衛,一種希望被理解的呼喊。

但如果你願意放下對「100分」的執著,
學會接納「50分的開始」,
你會發現——行動不再需要勇敢,只需要真實。

那些你一直以為需要完美的事,
其實只需要一點溫柔,就能啟動。

你不是失敗者,你只是太在意。
而當你願意用理解取代責備的那一刻,
拖延的迴圈,也就慢慢結束了。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 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 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1. 拖延,不是懶,而是害怕不夠好。
  2. 不完美,也能開始。
  3. 羞愧是拖延的燃料,接納是解藥。
  4. 拖延的反面,不是勤奮,而是理解。
  5. 真正的行動,從溫柔開始。
  6. 「只做50%看看」是最勇敢的選擇。
  7. 你不是在浪費時間,你只是在學習面對恐懼。
  8. 完美主義,是最柔軟的自我防衛。
  9. 停止責備,才能重新前進。
  10. 行動,不需要勇敢,只需要真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64會員
368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10/22
《寫信給未來的自己》是一場與時間對話的練習。當我們焦慮於「現在不夠好」,其實是在懷疑「自己能否抵達未來」。透過書寫與封存,我們把焦慮轉化為信任,讓時間替我們保存勇氣。這不是預言,而是一封溫柔的承諾——提醒自己,成長不必急著完成,只要願意等待與相信,未來的你,終將微笑回望此刻的努力。
Thumbnail
2025/10/22
《寫信給未來的自己》是一場與時間對話的練習。當我們焦慮於「現在不夠好」,其實是在懷疑「自己能否抵達未來」。透過書寫與封存,我們把焦慮轉化為信任,讓時間替我們保存勇氣。這不是預言,而是一封溫柔的承諾——提醒自己,成長不必急著完成,只要願意等待與相信,未來的你,終將微笑回望此刻的努力。
Thumbnail
2025/10/21
內耗不是懶惰,而是羞愧感啟動的自動反應。 本篇以「內耗骨牌機轉」為核心,帶你理解從羞愧→錯誤信念→過度補償的七步驟, 並學會在覺察中打斷骨牌,停止過度努力與自我懲罰。 適合正在面對焦慮、完美主義、情緒內耗的人閱讀。
Thumbnail
2025/10/21
內耗不是懶惰,而是羞愧感啟動的自動反應。 本篇以「內耗骨牌機轉」為核心,帶你理解從羞愧→錯誤信念→過度補償的七步驟, 並學會在覺察中打斷骨牌,停止過度努力與自我懲罰。 適合正在面對焦慮、完美主義、情緒內耗的人閱讀。
Thumbnail
2025/10/20
我們以為「努力」能讓生活變好,但許多人越努力,越焦慮,越覺得自己不夠好。 這不是懶惰,而是一種「內耗」—— 一種把努力用來對付自己的習慣。 本文帶你用四週的微行動,從覺察迴圈、鬆動信念、承接情緒、到一致行動, 一步步鬆開那份長久的內在拉扯。 🌿 讓努力變成愛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懲罰自己的武器。
Thumbnail
2025/10/20
我們以為「努力」能讓生活變好,但許多人越努力,越焦慮,越覺得自己不夠好。 這不是懶惰,而是一種「內耗」—— 一種把努力用來對付自己的習慣。 本文帶你用四週的微行動,從覺察迴圈、鬆動信念、承接情緒、到一致行動, 一步步鬆開那份長久的內在拉扯。 🌿 讓努力變成愛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懲罰自己的武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每次當你快可以完成一個目標時,你就會開始停下來, 做做別的事情,而不是一鼓作氣完成。 我以前一直以為,這代表我不夠努力、不夠堅持,甚至懷疑是不是我「根本沒那麼想要完成」。 但後來我發現,事情好像不是那麼簡單。
Thumbnail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每次當你快可以完成一個目標時,你就會開始停下來, 做做別的事情,而不是一鼓作氣完成。 我以前一直以為,這代表我不夠努力、不夠堅持,甚至懷疑是不是我「根本沒那麼想要完成」。 但後來我發現,事情好像不是那麼簡單。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愛走捷徑,就像電流總是尋找最小電阻的路徑,這或許是拖延最底層的秘密。羊羹我花了很長時間才學會不與這個天性對抗,而是去設計一套聰明的內部系統來引導它。這趟探索之旅,並非要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希望能為同樣在內心戰場中奮戰的我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啟發與溫柔的力量。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愛走捷徑,就像電流總是尋找最小電阻的路徑,這或許是拖延最底層的秘密。羊羹我花了很長時間才學會不與這個天性對抗,而是去設計一套聰明的內部系統來引導它。這趟探索之旅,並非要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希望能為同樣在內心戰場中奮戰的我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啟發與溫柔的力量。
Thumbnail
為何你腦袋裡總像在上演一齣百老匯秀?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早上起床還在煩惱「今天該穿哪件衣服?」,結果一到公司決定午餐吃什麼時,腦內突然傳來一陣激烈辯論,就像有三個小劇團在你腦中輪番上演!這不僅讓你在決策上顯得猶豫不決,更讓你時常陷入內耗,心裡那股焦慮無法釋懷。 其實,這些恍若現場開演的「腦內
Thumbnail
為何你腦袋裡總像在上演一齣百老匯秀?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早上起床還在煩惱「今天該穿哪件衣服?」,結果一到公司決定午餐吃什麼時,腦內突然傳來一陣激烈辯論,就像有三個小劇團在你腦中輪番上演!這不僅讓你在決策上顯得猶豫不決,更讓你時常陷入內耗,心裡那股焦慮無法釋懷。 其實,這些恍若現場開演的「腦內
Thumbnail
你也在和「拖延小怪獸」作戰嗎? 還記得那個早上,你對著鬧鐘發誓「今天一定要開始工作」,卻轉身又滑進了手機世界?報告、作業、家務……總覺得「還有時間」,結果最後一刻卻慌成一團。這種狀況,不僅讓我們的心跳加速,還常常讓焦慮感如影隨形。事實上,拖延並非單純的懶散,而是大腦對壓力、失敗和短期快樂的本能反應
Thumbnail
你也在和「拖延小怪獸」作戰嗎? 還記得那個早上,你對著鬧鐘發誓「今天一定要開始工作」,卻轉身又滑進了手機世界?報告、作業、家務……總覺得「還有時間」,結果最後一刻卻慌成一團。這種狀況,不僅讓我們的心跳加速,還常常讓焦慮感如影隨形。事實上,拖延並非單純的懶散,而是大腦對壓力、失敗和短期快樂的本能反應
Thumbnail
文章深入探討都市人常見的拖延心理,分析其成因與表現方式,從健康的拖延到需要治療的拖延,並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的理論作為框架。透過實例說明,揭示拖延與個體心理狀態之間的關聯,並提供觀察與反思的啟示,幫助讀者理解自己的拖延行為以及尋找改善的方法。
Thumbnail
文章深入探討都市人常見的拖延心理,分析其成因與表現方式,從健康的拖延到需要治療的拖延,並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的理論作為框架。透過實例說明,揭示拖延與個體心理狀態之間的關聯,並提供觀察與反思的啟示,幫助讀者理解自己的拖延行為以及尋找改善的方法。
Thumbnail
五年前收到姊姊送的水藍色精裝日誌,封面簡約印著燙銀 LESS is MORE 字體,心想這麼美絕不能辜負它。結果到現在,完美病不僅讓我「一字無成」,更讓我錯過了與自我對話的時光。 除了日誌,我的完美主義也體現在簡報上,像是字型和字體是否一致、標題和內文是否對齊、排版是否閱讀舒適、內文是否簡潔、
Thumbnail
五年前收到姊姊送的水藍色精裝日誌,封面簡約印著燙銀 LESS is MORE 字體,心想這麼美絕不能辜負它。結果到現在,完美病不僅讓我「一字無成」,更讓我錯過了與自我對話的時光。 除了日誌,我的完美主義也體現在簡報上,像是字型和字體是否一致、標題和內文是否對齊、排版是否閱讀舒適、內文是否簡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