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當努力變成了一種內耗
夜裡十點半,Yuki 仍坐在螢幕前,報告已經改到第七版。
她盯著那一行數據,手指不停在鍵盤上敲。桌上的咖啡早已冰冷, 但腦中那句話卻還在迴響——「下次要更完整一點。」
那聲音像是一道無形的鞭子,抽在她的肩上。「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是不是我又讓主管失望了?」 她覺得自己被一種無形的焦慮推著走, 越想越亂,越改越不滿意,直到凌晨一點。
當她終於停下手,望著螢幕中那些微小的修改,
一個聲音在心底輕輕浮現:「我為什麼要這樣逼自己?」
那是一個很誠實、也很脆弱的問句。

因為在這個被「效率」與「成果」包圍的世界, 我們早就習慣了用「更努力」來換取安全感, 卻沒注意到,努力有時也會成為一種內耗。
我們常常以為:「再撐一下就好了。」
可那個「再撐一下」的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覺中破碎。
內耗,不是懶惰,也不是意志不堅。
它是一種「過度努力」的副作用。 我們把全部的力量拿來對付自己, 用批評代替理解,用焦慮掩飾恐懼。
停止內耗的第一步,不是更努力控制自己,
而是學會溫柔地理解自己。
這份「四週微行動計劃」不教你變強,
而是教你怎麼「不再跟自己作對」。 讓努力,重新成為一件溫柔的事。
第一週|覺察迴圈:看見自己被困住的地方
Yuki 的故事,其實是許多人的日常。
我們總覺得,是事件讓我們焦慮, 但真正讓人耗損的,是我們「如何對自己說話」。
那晚,她在筆記本上畫下六個圈:
觸發 → 情緒 → 自我否定 → 行動 → 結果 → 反芻。
這就是她的「內耗迴圈」。
她發現自己總是停在第三格——自我否定。
她以為自己是怕主管,
其實,她怕的是「再次被否定」。 怕那個「不夠好」的自己再度被看見。
她突然明白,原來那份焦慮不是敵人,
它只是想提醒她:「我需要被肯定,我需要被看見。」

那晚,她對自己說:
「妳已經很努力了,妳不需要再證明。」
那一刻,她沒有流淚,也沒有奇蹟,
但她靜靜地鬆開了一點。 那一點點的鬆動,就是改變的開始。
覺察,不是為了改變,而是為了看見。
當你能看見自己焦慮的樣子,你就已經開始轉化。
📍本週練習
- 紀錄三次內耗迴圈。
- 標註「打斷點」與「成功/困難」。
- 問自己:「這一次,我在對抗什麼?」
第二週|信念鬆動:讓自動化思維有一點空隙
有時候,折磨我們的不是別人的話,而是自己腦中的劇本。
Alan 在會議上提出一個新想法,主管說:「這不太實際。」
他心裡立刻一緊:「是不是又講錯話了?」 這句話像開關一樣,瞬間啟動他熟悉的信念—— 「要被肯定,才有價值。」
那天下班後,他嘗試練習覺察。
他拿起筆,寫下:
- 事實:主管說不太實際。
- 推論:我不被肯定。
他盯著那兩行文字,愣了幾秒。
「推論」不是事實,它只是想法。
於是他又寫下一句話:
「也許主管只是評估可行性。」
這一念之差,像是心裡開了一扇窗。
那晚他沒有再責怪自己,而是輕聲說:
「就算被質疑,我依然有價值。」
隔天,他改寫提案的架構,把重點放在分階段執行。
主管看了之後點點頭:「這樣很好,我們可以試試看。」 Alan 微笑。 那不是勝利的笑,而是一種鬆口氣的平靜。
信念的鬆動,不是說服自己「沒事」,
而是學會看見「我腦中那個苛刻的聲音」並不等於真實。

📍本週練習
- 每天改寫一則自動化想法(事實 vs 推論)。
- 找出三句自我批評,改成溫柔版本。
- 問自己:「這句信念,是我選擇的,還是我習慣的?」
第三週|情緒承接:讓自己安全地流動
Mei 是那種大家眼中「好相處又完美」的人。
她懂得體貼、懂得照顧別人,也懂得「不麻煩任何人」。
那天朋友聚會,有人笑著說:
「妳太完美了,讓人壓力好大。」 大家笑成一團,她也笑著附和。
但回家路上,她感到胸口發悶。
那句話像根小刺,藏在心裡某個角落。
她坐在床邊,開始90秒情緒容納練習。
一開始,她只感覺到心跳快、喉嚨緊、呼吸短。 她沒有壓抑,也沒有逃避。只是靜靜地陪自己。
九十秒後,她哭了,但那不是崩潰的哭。
那是一種「終於能呼吸」的哭。

她對自己說:
「妳只是想被理解,這沒錯。」
原來,情緒不是壞東西。
它只是想提醒我們:「我也有需要。」
從那天起,Mei 開始練習說一句話:
「我今天有點累,可以不聊天嗎?」
這句話看似平凡,卻是她第一次選擇真實,而非討好。
當我們承接情緒,我們就不再被情緒控制。
📍本週練習
- 練習三次 90 秒情緒容納。
- 嘗試一次真實表達(說出需求或情緒)。
- 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那麼堅強嗎?」
第四週|一致行動:讓內在的改變落地
Hao 是部門裡的「定心丸」,任何事找他準沒錯。
他總笑著說:「沒問題,我來處理。」 但那笑容背後,是長年的疲憊與壓力。
那天主管又說:「這次報告能再麻煩你幫大家統整一下嗎?」
他差點又脫口而出「好」, 但突然想起筆記本上那句話:
「練習說出需求。」
他深吸一口氣,語氣平穩地說:
「我可能需要兩位夥伴一起幫忙,這樣品質會更好。」
全場安靜三秒,然後同事笑了:「終於有人敢講!」
那一刻,Hao 的肩膀第一次放鬆。
回家後,他泡了茶,寫下:
「原來說出需求,不是示弱,而是成熟。」
那晚的音樂特別柔和,他覺得自己的身體和心,終於在同一個節奏上。
一致,不代表完美。
而是當內在的想法與外在的行動能夠對話, 人就不再撕裂。

📍本週練習
- 執行三次替代策略(用新反應取代舊習慣)。
- 嘗試一次求助或合作行動。
- 追蹤指標(0–10分):反芻頻率、羞愧強度、疲憊度、連結感、一致感。
結語|從對抗自己,到與自己同行
你不需要完美才能被愛。
你不需要毫無情緒才能被接納。 你只需要——學會站在自己這一邊。
當努力不再是為了證明價值,而是為了照顧自己、連結他人, 那時候,努力就不再消耗,而是滋養。
有一天,你會發現:
那個常常在夜裡責備自己的聲音,變得安靜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溫柔的聲音說:
「我們一起面對,好嗎?」
這,就是與自己同行的開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 「你不是懶惰,而是太努力對付自己。」
- 「信念不必被打敗,只要被看見。」
- 「當你停下懲罰自己,努力才開始有意義。」
- 「情緒不是敵人,而是想被理解的心。」
- 「一致的自己,不一定完美,但會讓人平靜。」
- 「說出需求,是成熟的一種勇氣。」
- 「成長不是變強,而是變得柔軟。」
- 「當你與自己和解,世界也開始變得溫柔。」
- 「不必每天進步,只要不再內耗。」
- 「變好可以與做自己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