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
明明生活條件比過去好,薪水也比過去高,手機一滑、坐等家中,就能買到任何想要的東西,但是,心裡的幸福感卻越來越少…
上班途中有短視頻可以刷,下班後可以無限的追劇,假日可以去好吃的餐廳,偶爾還可以來場放鬆的小旅行,但是,快樂持續的時間卻越來越短…到底我們在追求的,是什麼樣的「快樂」? 如何找到那種真實、持續又深層的快樂呢?
Tal Ben-Shahar,哈佛大學的教授,他的「正向心理學」課程曾同時吸引超過800名學生選修,成為哈佛史上最熱門課程之一。這一集,我們一起來了解他的著作《更快樂(Happier)》這本書,看看其中給人啟發的觀點,以及值得學習的方法,讓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地圖」,一起「更快樂」。

現代人的富與貧
我們是歷史上最富足的一代,也是最焦慮的。 比起上一代,我們有更好的醫療、更棒的教育、更新的科技、更豐富的資訊、更多樣性的選擇,但壓抑、無力、憂鬱的人口比例卻屢創新高。從社會學家的角度,主要來自三個原因:
- 過去我們只和身邊的人比,現在,社群媒體讓我們每天被全球的「完美人生」包圍。美貌、成就、幸福家庭、夢想職業…… 看著這些他人精心挑選的切片,卻拿來衡量自己的全部。結果是:滿足變得更難,因為比較永遠無止境。焦慮感變得更深,因為我們永遠落後於某個「別人」。
- 科技讓生活節奏變快,卻也讓焦慮加速。社群軟體讓我們處於隨時連線、隨時回覆、隨時被需要的狀態。此時,「慢」變成了低效,「停下」代表了落後。我們總覺得時間不夠、效率不夠、能力不夠。
- 我們被教育追求成就、財富、地位,但很少被引導去問:「為什麼要?」當外在目標沒有連結到內在價值,就算達成,也感受不到意義。現代社會消除了物質的匱乏,但卻讓我們陷入意義的缺失。這種空洞感會轉化為焦慮、倦怠與無力感。
现代人常把「快樂」等同於「滿足欲望」,似乎「滿足」、「愉悅」、「狂喜」成了「快樂」的同義詞;但真正讓人不快樂的,不是得不到,而是「一直想要更多」。於是,在短暫的滿足後,隨著下一個欲望昇起,我們陷在佛陀所說人生八苦中的「求不得苦」,反覆循環。
幸福四象限
那麼,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什麼樣的「快樂」呢?Tal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快樂模型,橫軸是對現在的價值高與低,縱軸是對未來的價值高與低,由此可以區分為四個象限,他用了四種不同的漢堡舉例,來比喻不同的生活態度:
- 右下角是垃圾漢堡,是享樂主義。活在當下、追求目前的享受,不管不顧對未來的影響,甚至可能的風險。
- 左上角是素食漢堡,是拼命三郎。有益身心健康,但享受不到用餐的樂趣。忽視現在,忍受當下,只為成就未來或實現遠大目標。
- 左下角是低級漢堡,是虛無主義。既不美味,又不健康。看不到未來、也無法活在當下,常陷入困擾且掙扎,甚至對生命絕望或麻木。
- 右上角是理想漢堡,是幸福者。當下活的怡然自得,同時追尋長遠目標,生活充實、滿足,有方向感,明白自己為什麼活著。
記得在十年前,有一段時間我幾乎每個月一半的時間都在出差。上海、台北、北京、香港、深圳,甚至東南亞。一場接著一場的培訓、一個又一個專案。心裏想的,我要提昇口碑,讓自己在市場上具備競爭力,不被輕易取代;我要累積財富,讓家人衣食無憂,有更多的選擇。那時的生活忙碌異常,行李箱常常隨時打包、在飛機上都在準備簡報或教材。那時的我相信:「只要服務了世界級客戶,只要累積了多少存款,我就會得到幸福」。轉機出現在第一次的十日內觀。當與外界斷絕連繫,內心也徹底關機時,我發現一天兩頓飯,其實人可以活的很簡單,得到的平靜與喜悅卻勝過擁有許多。那時,一個聲音浮現出來:「忙忙碌碌的我,到底在追求什麼?」細細感知,其實是內心的焦慮,想要透過不斷的堆疊,來消除深藏的不安全感。回到家中,翻看Ken Robinson爵士的「讓天賦自由」,書中最後一句話:「不論是個人,或是全體人類,都必須找到天命」,它像是一道亮光,引我走向了發掘人生使命之路,把從過去、到現在的生命經驗串聯在一起,找到了方向,全力向前,直到今日。
👉 想邀請你反思:
- 最近的生活,你比較接近哪個象限?
- 你有沒有為了未來,犧牲太多當下的喜悅?
- 或者反過來,只追求當下愉悅,卻覺得空虛呢?
終極貨幣:快樂
Tal在書中做了一個類比,如果想評估一個企業的價值高低,我們會用損益表來核算貨幣價值。如果我們想評估一個生命的價值,會是名聲、財富、權力等身外物嗎?應該不是,因為不管追求什麼,背後的動機,其實都是希望能「更快樂」。所以Tal認為人生應追尋的「終極貨幣(Ultimate Currency)」只有一個——快樂。
這裡出現一個核心問題,什麼是快樂(happiness)?
我們常以為快樂就是愉悅(pleasure)。Tal的視角不一樣,他認為:快樂的人,能擁有正面的情緒,同時也感覺人生充滿意義。
愉悅是一種正面的情緒,例如:吃一口好吃的甜點、看一部好電影、和朋友暢快歡笑。除了愉悅,正面情緒還包括許多,如果聽眾有興趣,歡迎回頭聽第5集的內容,其中區分了10種正面情緒,可以擴大我們對於正面情緒的視角。
而意義呢?如果人生沒有意義,這些愉悅的感覺像煙火一樣,當時強烈,但很快消散。「意義」像一根長長的繩索,把我們的人生經歷串連起來,不會只陷在單一事件的高低起伏,而能用宏觀視角來品味與感知。
當下的樂趣讓生活有色彩,長遠的意義讓生活有份量。
兩者結合,才會有持續而深刻的「幸福感」。
我認識一位老朋友,是位企業家,事業有成,孩子都已成年成家。在一次飯後交流,我才知道在他的別墅裡,養著數十條貓狗,而絕大多數都是偶爾發現的流浪動物。他每天忙完公事回家,最大的樂趣就是餵養與陪伴他們。朋友告訴我,跟這些動物在一起,能感覺到全然的被需要,也能體會到純綷的情感交流,這給他帶來滿足與感動,甚至超過與人相處以及經營事業的獲得。這是一個很個性化的例子,也讓我看到,每個人都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 在忙碌之餘,偶爾停下來,問問自己:
- 你今天所做的事,若無法感到樂趣與意義感,什麼原因讓你繼續或堅持?
- 過去什麼時刻,你感覺到深深的感動、滿足或喜悅?你願意改變什麼,去換回讓生命有光有熱的感受呢?
如何實踐「有意義的快樂」
「我快樂嗎?」Tal認為這是帶著陷阱的提問,因為答案只能二選一,而且很難找到衡量標準。他認為我們可以調整聚焦點:「我們如何能活的更快樂?」,追求快樂不再是完成式,而成了持續不斷的進行式。
如何更快樂呢?書中給到了許多實用的方法,我挑出其中五個:
(1)反思三問:MPS練習
書中提供了一個簡單又深刻的自我覺察工具——MPS,幫助我們校準方向。
M:Meaning(意義)
這件事對我而言有什麼意義?
P:Pleasure(愉悅)
我在做這件事時,會感到開心、滿足、投入嗎?
S:Strength(優勢)
這件事能讓我運用自己的長處或天賦嗎?
當你找到一件同時具備「意義、愉悅、優勢」的事,那往往就是你的幸福甜點區。可以試著在紙上畫一個三個圈(Meaning / Pleasure / Strength)的維恩圖,掃瞄你的生活、工作、興趣,看看什麼交集最多?
那裡,就是有理由花更多時間用心經營的所在。
(2)設定有意義的目標
快樂的人,不是沒有目標,而是他們的目標與價值觀一致。
你可以問自己:
我在追求的目標,是指向我的理想,讓我成為渴望成為的人嗎?
如果不是,我該如何調整?
舉例:如果你本來一直以「升職為高階主管」為唯一目標,也許有另一個選項:「我想成為一個能被人信任、啟發他人、成就團隊的主管。」
也許,這會讓你更有成就感,也許,得到更多認可,反而更快得到重用。
如果聽眾對這部分有興趣,歡迎回頭聽聽我們第30集,關於設定目標的內容。
(3)簡化生活
西方一位知名建築師曾說:「少就是多」(Less is more)。在設計美學適用,在幸福人生也適用。
我們往往活的太忙、太滿,滿到連去感受的時間與精力都沒有。如此,即使你擁有的再多,卻沒有時間去感受,到頭來不是徒然嗎? Tal說:「品酒師不會一口氣乾掉整杯酒,為了全心全意的感受酒香,他會一口一口的慢慢品嚐。」如果我們想成為生活品味大師,也需要慢下來,才能體驗豐富而有層次的人生。
山水畫的留白,創造了獨有的意境,試著讓生活也「留白」: 關掉手機APP通知、刪掉某個訂閱的頻道、減少一次應酬、少開一次會、拿掉一項非必要的任務、每週保留一個無安排的晚上,放空放鬆,或做一件你喜歡的事…
也許,多出的空間,正是讓幸福流動的開始。
(4)快樂推進器
也許你會吶喊:「我正被現實壓的喘不過氣,哪有辦法留白、哪有心力去尋找意義?」
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會遭遇這樣的人生階段,但不等於沒有選擇。Tal說:「有樂趣的活動,彷彿暗房裡的蠟燭,只要一兩株火光,就能照亮整個房間。」他把在無聊乏味的生活中,創造心情開朗、帶來活力與能量的事件,稱為「快樂推進器」(happiness boosters)。
除了品嚐美食、睡個好覺、外出運動、與朋友逛街這類尋常方式外,或許,你也可以試著發掘有意義且有樂趣的活動。舉例:像前面提到的好朋友照顧流浪動物、多年合作的同事用O卡或人類圖幫助身邊的人自我成長、我自己則是看好電影、尋找靈感並錄置節目、太太則是參加心靈成長讀書會… 很多人認為忙碌之餘,似乎唯一的選項就是不花力氣的放鬆。其實,當你找到了上述的賦能活動,過程也好,結束也罷,可能與你以為的相反,不但不累,反而像充電一樣充滿能量。
(5)利己,也利他
由於過去的意識型態與古老教條,讓我們認為以個人快樂為出發點,是自私的,心中會感到不安,甚至內疚。
「自私」與「自利」是不一樣的概念,前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管不顧甚至以犧牲他人為前提去獲取,我相信這不是多數人所認同的。「自利」不一樣,若是為了讓自己更快樂,而且是有意義的快樂,常常自己所做的同時也能給他人也帶來了價值。以前面的例子,一個人以「想成為能被人信任、啟發他人、成就團隊的主管」為目標時,過程中,員工會成長、進步,團隊有更好的績效,上級主管更滿意,自己也會有成就感。此時,升職加薪也自然而然的隨之而來。
Tal認為「利己」與「利他」兩者不是互斥而是共存的,如同詩人愛默生所說:「人若不先自助,亦無法誠心助人。」幫助別人會讓自己更快樂,而活的愈快樂也更願意幫助他人。如同我們在26集所提到的「助人者快感」,當我們幫助別人、分享所擁有的,大腦分泌的多巴胺與催產素,使人感受愉悅和放鬆,甚至超過逛街購物。
請不要把「更快樂」想成自私的事。最深的快樂,往往來自讓別人也快樂。幸福的最高形式,是「我快樂,也讓別人快樂」。
總結
今天我們分享了《更快樂》裡的核心觀點:
- 快樂不等於愉悅,而是體驗了正面情緒,同時也有意義感。
- 四象限的提醒:幸福者是關注當下的感受,也在意未來的價值。
- 「終極貨幣」不是金錢或地位,而是快樂本身。
- 更快樂的方法:包括MPS反思、設定目標、簡化生活、發掘快樂推進器與利己利他。
本週留給聽眾的實現行動:
邀請你本週做一次「更快樂練習」,包括三個步驟:
Step 1:反思三問(MPS)
寫下三件你最近花較多時間在做的事,問自己:
- 它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 它讓我感到樂趣嗎?
- 它能讓我發揮優勢嗎?
把時間多留給交集最大的那一個。
Step 2:簡化生活
如同對家居環境的斷捨離,去掉或減少生活中頻繁出現又佔用時間的習慣或行為,每天、每週、每年給自己留白的時間。
Step 3:發掘快樂推進器
在生活中,尋思能給你帶來心情開朗、活力與能量的事件或活動,如果暫時沒有,可以去做些新的嘗試並體驗看看。
願你在這一週,試著練習快樂、創造幸福。
讓快樂,成為你人生中最有價值的「終極貨幣」。
如果你喜歡這集,歡迎分享給你關心的人。
讓我們一起練習,成為更快樂、更真實的自己。
我們下集見!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