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lcome to Return to Light — the journey of becoming who you truly are.
歡迎來到回光養成系,一起找回自己的光,養成幸福的生活。
幸福不是外在條件的堆砌,而是「自我認同 × 行為一致性」的結果。
然而,許多人卻有這樣的疑惑:我明明很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不幸福?🌷
心理學告訴我們,答案往往不在「努力程度」,而在於內心的底層信念——當「不配得感」或「討好型人格」佔據主導,幸福就像是被打了折扣,怎麼追也抓不住。
討好行為的代價:為什麼努力卻不快樂?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歷?在工作談判中,明明付出許多心力,卻因為害怕被客戶質疑能力,報價遠低於應得的價值,當對方欣然接受,你心裡卻湧現一種「被折價」的失落感。
又或者,在人際關係中,你習慣將自己放在最後,當朋友邀約時,總是硬擠出時間配合,卻搞得身心俱疲,久而久之,對方視你的付出為理所當然,而你卻在心裡默默累積不愉快。
這就是討好的代價: 你失去了自己的邊界,別人卻習慣了你的無限給予。
記憶中的陰影:努力仍換不到認同
我記得大學時,教授曾對我說:「我以為你的成績會更好。」
我記得我當初打趣自己說,自己長了一張好學生的臉,但我知道我盡力了。
當時的我每天像陀螺般轉個不停——修太多學分、參加社團、服務隊、考證照,表面看似很努力,但其實我對這個領域缺乏熱情,學習動機不足,時至今日我也不記得是什麼科目,但當時教授的話,我偶爾還是會想起來,那時我心裡陷入自我懷疑: 『是不是我能力不足?是不是我不夠用心?』
但這種「即使努力也換不來認同」的感覺,也讓我意識到:
『幸福的根源,或許不在外界的肯定。』
幸福的根源:從外求認同到內在自我建構
從心理學視角:為什麼努力 ≠ 幸福?
1. 討好型人格
心理學研究指出,習慣討好別人的人,往往將自我價值建築在外界的評價上。
努力對他們來說,不是為了自我成長,而是為了避免被否定。
2. 不配得感
當內心深信「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擁有幸福」,再多的成就也填不滿內在空缺。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再成功,依然感到空虛。
3. 自我認同
積極心理學強調,幸福來自「知道自己是誰」並「活出與價值一致的行為」。
當努力與內心價值不對齊,就會產生落差與失真感。
自我認同的三大關鍵支柱
要真正擺脫「努力卻不幸福」的循環,關鍵在於重建自我認同:
1. 真實的自我理解:自我覺察的第一步
- 問自己:我是誰?我真正重視什麼?
- 工具:寫心流日記、MBTI、心理測驗、生命靈數、人類圖。
- 目的:不是給自己貼標籤,而是看見重複的行為模式。
2. 價值與行為一致:擺脫不配得感的方法
- 列出你的三大核心價值(如真誠、自由、成長)。
- 每週檢視:我的選擇是否忠於這些價值?
3. 能力與影響力:累積小小成就感,提升幸福感
- 設定『小目標』,如完成一篇短文、解決一個問題。
- 把焦點從「是否完美」轉向「是否創造價值」。
行動方案:從「必須努力」到「願意選擇」
幸福不是靠幻想,而是具體的行動累積:
短期(1–4週)建立自我價值的證據庫
- 建立「成就本本」:每天記錄三件做得不錯的事、寫感恩日記。
- 覺察:今天的選擇,有沒有違背我的價值?
中期(1–3個月)擺脫討好行為,展現真實自我
- 啟動自我專案:設定一個能展現自我價值的小計劃。
- 練習真實表達:從低風險情境開始,說出真實需求。
長期(1年以上)塑造角色認同,打造幸福人生
- 塑造角色認同:定義「我想成為的人」。
- 定期回顧:每年問自己一次,是否更接近理想的自我。
幸福的轉折:允許自己真實,擺脫討好型人格
所以,為什麼越努力反而越不幸福?
因為當努力建立在討好與不配得感之上,你其實是在「折價自己」。
幸福的根源不是追求更多,而是允許自己誠實,允許自己拒絕,允許自己真實。
當你從「必須討好」轉變為「願意選擇」,努力才會回到真正的價值軌道。
那一刻,幸福不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日常裡可被累積的真實感。🌸
幸福的本質:從努力不幸福到自我認同的累積
幸福,不是拼命去換,而是當你能說出一句話:
👉「這就是我能給的,就足夠了。」
📮 想收到更多療癒小練習?
訂閱《書書的棉花園來信》電子報,收到更多幸福練習工具:
👉 [訂閱書書的電子報]
📘 想看更多延伸創作?追蹤方格子專欄《書書的回光私房光室》
👉 [前往專欄]
這是書書的IG,有什麼想法可以私訊小盒子喔:書書的棉花園
這裡是書書的棉花園
也是Return to Light(回光之旅)
分享個人成長、心靈療癒和生活儀式感
「你今天有沒有發現屬於你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