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代人越來越愛吵架?別讓無法同理,成為你與世界為敵的原因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現代社會的極化現象日益嚴重,無論是左右派系、世代差異、勞資對立,還是貧富差距,各種立場之間的隔閡似乎越來越深。在我理想的狀態下,這些對立面之間應該存在著連結兩端的橋樑。

我常想,如果有一個溝通師的角色,能夠調解雙方在理解與思想上的差異,會不會好一點?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理想主義,因為要將雙方立場完全融合幾乎不可能。但至少,我們可以減少許多因資訊落差或無法同理而產生的不必要衝突與對立心態。

看到許多衝突僅源於誤解,進而產生新的矛盾,讓極化現象更加深,這絕非我樂見的。


以世代溝通為例,看見彼此的理想

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代溝來說,許多有影響力的 KOL 或講師都提出了見解,試圖搭建溝通橋樑。

像是范琪斐與 Z 世代對話的影片,或是李河泉談跨世代溝通的內容,大家在 Youtube 上都能找到。這些內容都在告訴我們:不同世代的人其實都有各自的理想與考量,並非如刻板印象所想的那樣。


然而,挑戰在於許多人的固有心態。

我記得李河泉曾提到,有主管對 Z 世代的溝通管理方式很不以為意。這種態度反映了一個普遍現象:認為是對方需要調整來配合自己,而非雙方應該彼此磨合。

這種「我不需要改變,是你要配合我」的思維,正是阻礙溝通的最大障礙。


我的處世態度:道不同不相為謀

面對這類無法推己及人的人,我通常會選擇保持距離。我會做好合作上應盡的職責,但不會花太多時間深交。道不同不相為謀,是我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

這讓我想起第一份工作時,老闆曾當面批評我「不會做人」、「人際關係很差」。但我反思後發現,同事們對我都很友善,下班後還會相約吃飯、打球,只是我常針對不合理的要求提出建言,或許是我駁他指示的方式不合他意,這才是他批評我的原因。

最終,當我的底線被不斷踩踏後,我選擇離開,為自己的工作與成就做主。


我們需要的是理解,而非對立

好像有些扯遠了,但我想表達的是:如果有人能在中間成為溝通的橋樑,或者雙方都能多一份理解對方的理念,或許許多不必要的衝突都能化解。

我們需要的不是像黑白郎君說的「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這種極端心態,而是更多的理解與包容。

在這個越來越極化的時代,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嘗試成為那座橋樑。不是要你放棄立場,而是在堅持原則的同時,也試著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Zeseri 捷思艾瑞
77會員
107內容數
數位工具設計師 專為個人與小商家打造 Google Sheets / Notion 模板, 幫你省時、省力,專注在更重要的事。 除了設計實用工具,也喜歡動腦、討論與思辨。 我在文字裡探索議題、整理想法, 把痛點變知識,把知識做成工具。 讓生活與思考,都更清晰。
Zeseri 捷思艾瑞的其他內容
2025/11/21
在我們的生活圈裡,總有那麼幾個人特別擅長說實話,或者很愛分析事情。說實話,我也是這樣喜歡分析的人,所以對這個現象觀察特別深刻。 我們可能沒有惡意,說話也很平淡,但時間久了,大家好像就不太愛跟我們深交,甚至覺得有點難相處。這其實是很常見的現象。
Thumbnail
2025/11/21
在我們的生活圈裡,總有那麼幾個人特別擅長說實話,或者很愛分析事情。說實話,我也是這樣喜歡分析的人,所以對這個現象觀察特別深刻。 我們可能沒有惡意,說話也很平淡,但時間久了,大家好像就不太愛跟我們深交,甚至覺得有點難相處。這其實是很常見的現象。
Thumbnail
2025/11/13
為什麼有些道理我們明明懂,但真到生活中卻常常掉鏈子?這就像小學生寫道德與常識考卷時,答案寫得頭頭是道,可一轉身還是會搶同學的糖果。 讓我們試著拆解這件事,聊聊為什麼「知道」和「做到」之間有條鴻溝。
Thumbnail
2025/11/13
為什麼有些道理我們明明懂,但真到生活中卻常常掉鏈子?這就像小學生寫道德與常識考卷時,答案寫得頭頭是道,可一轉身還是會搶同學的糖果。 讓我們試著拆解這件事,聊聊為什麼「知道」和「做到」之間有條鴻溝。
Thumbnail
2025/11/12
你是否覺得自己很努力,專業能力也不差,但升遷、機會、甚至他人的肯定,總是差那麼一點?或者,公司產品明明做得不錯,但市場卻遲遲打不開? 這種卡住的感覺,可能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你正站在一個沒人提醒你的「結構洞」旁邊。
Thumbnail
2025/11/12
你是否覺得自己很努力,專業能力也不差,但升遷、機會、甚至他人的肯定,總是差那麼一點?或者,公司產品明明做得不錯,但市場卻遲遲打不開? 這種卡住的感覺,可能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你正站在一個沒人提醒你的「結構洞」旁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少子化與經濟困境下,敬老金、青年就業及公務員年改引發代際公平討論。本文從歷史貢獻與制度永續角度,分析社會資源分配的困境與潛在解方,探討如何在尊重過往付出與投資未來世代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少子化與經濟困境下,敬老金、青年就業及公務員年改引發代際公平討論。本文從歷史貢獻與制度永續角度,分析社會資源分配的困境與潛在解方,探討如何在尊重過往付出與投資未來世代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我女兒曾對我說:「媽媽妳很日劇耶~可以不要這樣嗎?」 她的意思是,我的語言太陽光、太正向,也太刺眼。那時候她正低潮,打氣的話卻不是她需要。 後來我才意識到,我的「安慰」,像在催促她趕快振作。
Thumbnail
我女兒曾對我說:「媽媽妳很日劇耶~可以不要這樣嗎?」 她的意思是,我的語言太陽光、太正向,也太刺眼。那時候她正低潮,打氣的話卻不是她需要。 後來我才意識到,我的「安慰」,像在催促她趕快振作。
Thumbnail
做為一位社會科學的學生,我想我應該可以來寫一些現代社會基本觀察。 關於焦慮-一個大腦的基本構造 焦慮是人本身就有的情緒,就我讀一些心理學書籍,人在狩獵時代,在狩獵時碰到獵物會有戰或逃的行為,而這時候大腦會評估獵物,通常大腦最底層關注的是人本身的生存問題(分為內中外三層),所以通常關於危機重大時,
Thumbnail
做為一位社會科學的學生,我想我應該可以來寫一些現代社會基本觀察。 關於焦慮-一個大腦的基本構造 焦慮是人本身就有的情緒,就我讀一些心理學書籍,人在狩獵時代,在狩獵時碰到獵物會有戰或逃的行為,而這時候大腦會評估獵物,通常大腦最底層關注的是人本身的生存問題(分為內中外三層),所以通常關於危機重大時,
Thumbnail
在館長訪問上海引發輿論的背後,這篇文章深究的是東亞社會對「宏大敘事」的迷戀:從教育到媒體、從城市設計到語言政策,我們的情緒如何被訓練、動員、甚至自我馴養?透過中韓日台新的案例比較,拆解宏大敘事如何滲入日常生活。當你不再為國家榮光落淚,那些不夠偉大的小故事,是否才是我們真正的出路?
Thumbnail
在館長訪問上海引發輿論的背後,這篇文章深究的是東亞社會對「宏大敘事」的迷戀:從教育到媒體、從城市設計到語言政策,我們的情緒如何被訓練、動員、甚至自我馴養?透過中韓日台新的案例比較,拆解宏大敘事如何滲入日常生活。當你不再為國家榮光落淚,那些不夠偉大的小故事,是否才是我們真正的出路?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對年齡的看法,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過去的三十歲,往往已是歷經風霜的叔叔阿姨,不僅擁有豐富的生活歷練,還可能已經撐起一個家庭,散發著成熟穩重的大人味。而如今的三十歲,卻更像是職場中奮鬥的社會青年,可能仍在為戀愛、婚姻與事業感到焦慮,缺乏過往認知中的成熟特徵。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對年齡的看法,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過去的三十歲,往往已是歷經風霜的叔叔阿姨,不僅擁有豐富的生活歷練,還可能已經撐起一個家庭,散發著成熟穩重的大人味。而如今的三十歲,卻更像是職場中奮鬥的社會青年,可能仍在為戀愛、婚姻與事業感到焦慮,缺乏過往認知中的成熟特徵。
Thumbnail
莘莘學子,洋溢活力,敢言敢行,是未來的中堅與希望。但橫在眼前是顆浮動的心,其軌跡令人思索。有人注意到這幾年在美國校園內,或者因為課程內容,或者演講題目牽涉到立場不一時,易觸發敏感神經,終而引爆學生們大規模的抗議,甚至嚴重到示威暴動。為什麼正值青春的年輕人輕易地對諸如階級、種族、性別、性傾向、政治立場
Thumbnail
莘莘學子,洋溢活力,敢言敢行,是未來的中堅與希望。但橫在眼前是顆浮動的心,其軌跡令人思索。有人注意到這幾年在美國校園內,或者因為課程內容,或者演講題目牽涉到立場不一時,易觸發敏感神經,終而引爆學生們大規模的抗議,甚至嚴重到示威暴動。為什麼正值青春的年輕人輕易地對諸如階級、種族、性別、性傾向、政治立場
Thumbnail
二十一世紀,經歷過上世紀的風風雨雨,世界大戰、改革開放、平等運動,代溝更嚴重了... 經歷過文化交融後的歐洲及美國,以" 大英帝國"為例,自由、民主等字句開始出現於中下階層,尤其是年輕人,前衛的打扮、叛逆的行為對以嚴守紀律、固執不通的"老人家"根本不起作用⋯
Thumbnail
二十一世紀,經歷過上世紀的風風雨雨,世界大戰、改革開放、平等運動,代溝更嚴重了... 經歷過文化交融後的歐洲及美國,以" 大英帝國"為例,自由、民主等字句開始出現於中下階層,尤其是年輕人,前衛的打扮、叛逆的行為對以嚴守紀律、固執不通的"老人家"根本不起作用⋯
Thumbnail
昨日一個悠閒的午後,我晃著走進誠品想挑本書。瀏覽了一番暢銷書排行榜,仔細端詳一本本熱賣書籍後,突然湧現令人莞爾一笑的矛盾感。 • 我們同時讀著「心靈雞湯」與「毒雞湯」 • 我們到底為何焦慮與矛盾? • 我們可以怎麼緩解焦慮?
Thumbnail
昨日一個悠閒的午後,我晃著走進誠品想挑本書。瀏覽了一番暢銷書排行榜,仔細端詳一本本熱賣書籍後,突然湧現令人莞爾一笑的矛盾感。 • 我們同時讀著「心靈雞湯」與「毒雞湯」 • 我們到底為何焦慮與矛盾? • 我們可以怎麼緩解焦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