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社會的極化現象日益嚴重,無論是左右派系、世代差異、勞資對立,還是貧富差距,各種立場之間的隔閡似乎越來越深。在我理想的狀態下,這些對立面之間應該存在著連結兩端的橋樑。
我常想,如果有一個溝通師的角色,能夠調解雙方在理解與思想上的差異,會不會好一點?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理想主義,因為要將雙方立場完全融合幾乎不可能。但至少,我們可以減少許多因資訊落差或無法同理而產生的不必要衝突與對立心態。
看到許多衝突僅源於誤解,進而產生新的矛盾,讓極化現象更加深,這絕非我樂見的。
以世代溝通為例,看見彼此的理想
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代溝來說,許多有影響力的 KOL 或講師都提出了見解,試圖搭建溝通橋樑。
像是范琪斐與 Z 世代對話的影片,或是李河泉談跨世代溝通的內容,大家在 Youtube 上都能找到。這些內容都在告訴我們:不同世代的人其實都有各自的理想與考量,並非如刻板印象所想的那樣。
然而,挑戰在於許多人的固有心態。
我記得李河泉曾提到,有主管對 Z 世代的溝通管理方式很不以為意。這種態度反映了一個普遍現象:認為是對方需要調整來配合自己,而非雙方應該彼此磨合。
這種「我不需要改變,是你要配合我」的思維,正是阻礙溝通的最大障礙。
我的處世態度:道不同不相為謀
面對這類無法推己及人的人,我通常會選擇保持距離。我會做好合作上應盡的職責,但不會花太多時間深交。道不同不相為謀,是我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
這讓我想起第一份工作時,老闆曾當面批評我「不會做人」、「人際關係很差」。但我反思後發現,同事們對我都很友善,下班後還會相約吃飯、打球,只是我常針對不合理的要求提出建言,或許是我駁他指示的方式不合他意,這才是他批評我的原因。
最終,當我的底線被不斷踩踏後,我選擇離開,為自己的工作與成就做主。
我們需要的是理解,而非對立
好像有些扯遠了,但我想表達的是:如果有人能在中間成為溝通的橋樑,或者雙方都能多一份理解對方的理念,或許許多不必要的衝突都能化解。
我們需要的不是像黑白郎君說的「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這種極端心態,而是更多的理解與包容。
在這個越來越極化的時代,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嘗試成為那座橋樑。不是要你放棄立場,而是在堅持原則的同時,也試著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