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語境的「輸出」文字〉2025-11-25
過去我們數次談過,AI的語言使用並不是真正的「說話」,那些文字輸出只是在處理事情,就像偵測到細小垃圾,所以掃地機器人移動過去掃,或者你投入零錢,指定要買什麼飲料,飲料便從自動販賣機的出口落出來一樣。
沒有真正的「交談」,不過是用它的輸出,來回應你的輸入而已。那裡面沒有理解,所以一定程度上,也沒有「誤解」,而是資訊發生了落差,就像換鈔之後,有些機器無法處理新紙幣一樣。
當人與人之間語境錯置
但是,如果要說用語言來「處理事情」而不是真正交談的話,人類間的應答有些時候似乎也是這樣。當一個人跟你說話,它不一定是真的要「發起一段對話」,經常也只是為了「處理事情」,譬如說確認資訊、交辦事項。
如果此時,兩人對於這組「說話」之意義框架沒有對上,可能就會出現其中一個人興致勃勃要談話,另一人卻已經沒有在聽、或隨時想盡快抽身的情況。
不過,雖然人類也會有這種「不是真的要談話」的狀態與互動上的錯置,但與AI的情況依然有著明確的不同。雙方都是人類的時候,一旦一方成功核對了對方的意圖,並且自己也有意願和時間,就能將狀態迅速切換為聊天或深度交談。
只要雙方願意的話,我們有能力彼此交換思想、情感,能夠透過對話共同學習,甚至產生憑雙方個人思考難以想到的新想法。
AI文字的背後沒有東西
但AI不一樣,AI沒有真正溝通對話的情況,因此也無所謂「轉換」。在AI的文字使用中,唯一可能的情況只有「輸出」,只有「回應指令」。
雖然乍看之下都是在處理事情,但AI並不處理那件事情本身,而更像是在回應「你想要處理那件事情的要求」。它的目標是「產生令人滿意的輸出」,所以它只在乎「輸出的字串」,不在乎字串背後的意思。
我們可以設想一間用平板來自助點餐的餐廳,外國遊客可以切換語言,但無論使用哪一種語言點餐的遊客,他們點完餐之後,店家收到的都是同樣的「那一份餐點」,這份餐點,就是點餐機各國語言背後的東西。
然而,AI的文字背後沒有東西,當你使用AI翻譯,它並不是去設想某個東西,然後把它翻譯成各種語言,而是在各種當前語言的文字矩陣內部,自行演算運作出一個「浮在運算上」的答案。
AI之所以不會被說服、不會承認自己錯誤、道完歉總會重複犯同樣的錯,這是因為它跟本沒有「信念」,它輸出的文字不存在於一個意義框架之中,也就無從轉換語境。
無論你提出的是一個事實性的問題、事務性的問題還是情感性的問題,只要讓你感覺問題有被回應,它就達成了它的目標。那一對比,使得人類有時出現的那種只處理事情的「冷漠」都顯得可愛許多。
畢竟,人的話我們還能調侃一下,說你怎麼這麼冷淡,對方也會有點不好意思,稍稍把這種評價放在心上。雖然人可能頑固、死板,但總會存在著改變的機會、能看見改變的選項。
如果是語言模型,它會找藉口、會立即道歉,會告訴你它之後會改變(甚至說自己已經改變),但下一次,它還是和現在沒有兩樣,就像你永遠無法叫一台販賣機吐出它肚子裡面沒有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