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7|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歷史上的中國,地理上的中國

談歷史上的中國,常常會遇到界定的問題。所以,我覺得不如先界定地理上的中國,再去談歷史。這也常常是一個翻譯的問題,怎麼說?
當一個華人遇到蘇格蘭人的時候,經常發生某種情況,我稱之為「泛蘇格蘭症候群」。就是,華人會把蘇格蘭人,說成是「英國人」,當然,對歷史有認識的人比較不會犯這種錯誤,但大眾印象當中,卻會認為蘇格蘭人是「英國人」,當然,蘇格蘭人會立即更正你,他是蘇格蘭人,不是英國人。至於英國人是甚麼?English,英國是甚麼?England。

混淆的「英國」

很多人試過一次之後,就不會再犯了。不過,這展示了事情某方面的本質,為何我們會把蘇格蘭人當成是英國人呢?我們看看我們一些常用的詞語的原文:
  1. 英文是English。
  2. 英格蘭是England。
  3. 蘇格蘭是Scotland。
  4. 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群人所在的島叫Britain。
  5. 大英帝國是British Empire。
  6. 聯合王國是United Kingdom。
  7. 大英國協是Common wealth of Nations。
好了,問題來了,甚麼是「英國」?結果我們看到的是,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我們全部在中文翻譯上都可以翻成「英國」。但是,這些詞語的意義卻有很大的分別,甚至大部分原義都沒有所謂「英」的存在。
我們先把一堆不同的概念,全都以英國稱呼,而我們中文上產生了含糊的「英國」的概念之後,再將英國倒譯為英文,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會從字面理解,Scottish是English。
不知甚麼時候開始,我們把「國」這個字加上去翻譯之後,地理、政府、民族等觀念就被炒成一塊了。當我們長期慣用了中文去理解問題的時候,我們就產生了一種跟當地、世界都不同的認知,或者應該說是誤解。而這個誤解並不是刻意的,而是當初翻譯的時候所得的資訊有限,或者不謹慎所導致的語義混亂。
會把地理、政府、民族等觀念,這些問題的源頭也許並非任何意識形態,或者東方和歐美觀念上有甚麼不同。而出乎意料而且單純地,是我們對於翻譯謬誤積非成是產生的副作用。
今天我們都知道有不列顛,也有英格蘭、蘇格蘭,不過奇奇怪怪的「英國」還是無法從我們日常用詞當中甩掉。而且其所指範圍還是那麼巨大混雜。
同類的問題至今也很常見,比方說我們常說「歐美」,其實指的往往是西歐加北美。但東歐和中歐,他們很多時候的立場、文化和想法也跟西歐不一樣,卻經常被我們用「歐洲人」甚至「白人」一棒子全部打死。我們常以為全部歐洲人、白人都是一副德性的。

「China」應該等同「Europe」

所以,歷史上的中國如何界定的問題,其實一部分就是是把China翻譯成「中國」引致的問題。西方人對東方的理解有限,因此產生了一個叫作China的概念,這個觀念原本就不精確,而我們翻譯之後再二度消化,就產生了一個更迷糊的概念。
Tomoaki INABA@flickr CC by SA 2.0
就像鯨魚開宗明義給他一個「魚」字在後面,結果不額外一提,大家都以為牠不是哺乳類。
而我會認為,China足以等同「Europe」,Chinese其實是一個應該和European同級的詞語。如果我們這樣看,那問題會減少很多,至少這樣的話,所謂China歷代的地圖就成立了。
我提倡把China這概念提升為一個「次大陸」,也就是地理上的意義,可以在討論歷史時避免很多問題。
本來亞洲和歐洲的分別就是源自當初希臘時代對於歐洲西方的土地不理解而產生的。結果歐亞大陸當中,亞洲太大,而歐洲則太小。後來在接觸印度後,才產生次大陸的觀念,因為不能用一個「亞洲」去概括整個地域。
目前公認的次大陸,有歐洲,中東,印度,格綾蘭。而我相信事實上China也具有上述地區完全相近的特質,所以Chinese基本上可以和European視為同等的詞語。這點我之前也說過了。歐洲並不是也不需要是一個國家,也並不是也不需要是同一民族,但也一樣可以用European全部概括起來。
至於引致誤解的「中國」稱呼,要大眾改變是不容易的,但我們以研究歷史的角度看,也許可改以「中華地區」去稱呼。總不好用「支那」吧?或者別的名稱也可以,作出區別是有好處的,比方說英國這個例子我已指出,是頗為不精確的詞語。

史從地理的好處

我的論述基礎是「史從地緣文化圈」,可以簡而言之「史從地理」。
中國史若存在,是「地域史」。不是「國別史」。地域史是先定義一個地域範圍,再包括該地域所出現的所有文明、民族和國家的歷史。那僅是一個地域,不論該地域是否已聯合成一個國家,或者現在是多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多個民族,或者有多個民族的一部分在此地域存在。
至於教科書上的國別史,那是用來教育的。說得難聽一點,那是對一些對歷史興趣不大的人,進行某程度的洗腦,基本上每一個國家都是將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大造文章,或者加入虛構的建國神話。
比方說美國史裡的五月花號, 波士頓丟茶葉, 或者死的人還不及某次鎮壓民眾裡一部坦克戰果的所謂「波士頓大屠殺」(死亡人數:五人);大一點的話,就是日後的蓋茨堡演說,都是刻意地建立國族神話的寫法。更要命的虛構,則例如華盛頓怒砍櫻桃樹,拿著斧頭恐嚇他爸(後面這句是衍生出的笑話)。還有一種是斷章取義,最出名的例子是拿破崙的「睡獅論」
這類教科書的存在原本就是借花敬佛,不是歷史教科書而是國族主義教科書。 它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認識和反思歷史,而單純地只是不斷製造、增強某些權力的正當性。那本身產生的並不是歷史的認識,而是推銷國家這種宗教。
它們並不是去探求事情的真相和原委,而是先有了結論再去找原因,即使有矛盾也忽視。因為在這樣的觀點當中,歷史並不是知識,也不是學問,而單純成了「工具」。
羅馬雖被視為西方文化之源,但並不屬於「義大利國別史」。羅馬帝國是「歐洲地域史」的一部分。只有法西斯主義者,他們就要把義大利跟羅馬帝國扯起來,那連巴爾幹都是義大利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史從地理」的觀點,除了減少討論歷史的爭議,你也更不會被國族主義教科書的論述所迷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