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誌:《論天人之際 - 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按照常理,余英時這類碩儒的大塊頭作品 (其實不算大,約260頁而已),我會碰而不讀,但《論天人之際 — 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天》)的代序;一篇4萬字的序言!實在很精練優美,看了數頁放不了手,內容更解開了一些舊問題。
舊問題源自高中時讀過的一本小書 (演講集):《中國哲學的特質》,那是牟宗三先生比較易讀的入門作,內容當然艱澀,讀過一遍,起碼認識了甚麼主體性,內在道德性,天道下貫等似明非懂的字眼概念。日後再讀牟老的《中國哲學十九講》及《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明白牟老欲透過康德哲學這個「平台」,接通兩大哲學傳統。不過《十九講》及《十四講》兩書起首那三四個章回,已經是筆者的極限。綜合起來未明之處甚多,例如天道下貫這回事,外在神明或天道,如何被人這個主體把握?這正好是新儒家與基督教思想的一個差異甚至衝突,但自身根器實在平庸,欲深入理解嗎 ….. 勉強不了。
擱下這些問題好多年,竟然在余英時這本著作中,看見類似的課題。但余老談的不是哲學,他循文化比較之路,疏解另一個相關課題:天人合一,並這個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源流、沿革、傳承、演變、突破等等,追蹤大量文獻古籍,上下求索,砌成一幅非常宏大的併圖。
余老層層演進,解釋了古代中國人如何透過巫覡,與天接通,後來過度成周室禮樂,爾後修德之說興起,到軸心時代的孔丘承先啟後,「突破軸心」,奠定日後心性之學的基礎。
請留意,上述對《天》的概括,切勿盡信。余老在《天》做的探索功夫極深入細緻,我不相信可以如此容易輕鬆三言兩語撮要之,不少重要內容;例如「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天下)一語,放在「軸心突破」的語境下,余老看見的是東西方兩個理念「天造地設」的呼應(14–16頁)......等等觀點,均無法指涉。或者再引述兩小段《天》的文字,可以更準確呈現《天》的內容:

“.......軸心突破所發展出來的「心」取代了「巫」的地位而成為人與超越領域(「天」或「道」)之間的中介......” (247頁)

“……如此一來,孟子已打破了天人之隔以及天命與人性之間的藩蘺。由人心深處有一秘道可以上通於天,而所屬於天者已非外在於人,反而變成是屬於人的最真實的本性了……” (131頁,引自劉殿爵《孟子》英譯本導言)

拿住這些觀點,日後再重讀牟老的書,也許會明白通透一點,尤其論述內在道德性及天道下貫等概念。
筆者沒有本事評論《天》,但本著作有兩點值得細說。
首先,如余老所言,他並非企圖重構中國思想史,《天》只是”......將中國軸心突破的展開歴程,置於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系統的敘述 …….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為先秦諸子學的開端增添一個理解的層次......”。說得簡單,但牽涉、覆蓋的材料極多極廣。軸心時代/突破本來不是早年研究中國思想/哲學的概念或工具,它是雅士培(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在上世紀提出的一個想法(1)。簡而言之,”......在公元前第一個千年 (1st millennium) 之內,世界上幾個高度發展的文明,如中國、印度、希臘、以色列、波斯等,都曾經歷了一次精神上的重大突破,其結果則是每一文明都完成了一場「超越」運動......” (219頁)。然而中國文化的發展,真的符合這個理論嗎?中國軸心時代的歴史期限,真的可以設定在公元前第一個千年?余老很大膽的套用這個觀念,追查天人合一的演變歷程,並為中國的軸心時代劃下自己的時間線(235及246頁),殊不簡單。
另一方面,余老的論述極其細密。如何細密?余老每寫完一個小題目,就會詰問自己很多問題,例如孔丘與巫覡傳統的關係如何?軸心突破不會是無中生有的,但那背後的「材料」是甚麼?「心」與「巫」兩者如何延續與改造(193頁)?於是,一個接一個問題問下去,一個又一個答案找出來。余老對自己提出的論點很嚴苛,沒有馬虎交貨這回事。這種魄力,我只能遠觀,未能模仿。
不過,我會模仿余老問問題。余老在《天》提及”.......孔子的終極關懷不在集體王朝的「天命」......破繭而出,另闢了一條個人本位的「仁禮一體」的新路......”(109-110頁)。言下之意,儒學以致中國士大夫,早在二千多年前已開始「去中央化」,但接下來的歷史,儒生們沒有在王朝外樹立道統,成為批判、監察家天下的力量,那種忠於今上的「習性」,仍然主宰著大部份的知識份子,何解呢?
民主、權力制衡、獨立人格,是否入不了中國文化的血脈當中?即使,孔丘早已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精神領域(109頁)。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軸心世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1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間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香港偶然地保留了不少傳統武術的血脈,這本是眼見為真的事實,但備受忽視,似乎二戰之後,除卻國內的體操化武術,中國武術再沒有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包括港澳臺三地﹞發展過。
   十九大修憲「大獲全勝」,黨天下愈來愈「名實相副」,重溫儲安平這名「邪惡大右派」走過的路,正合時宜,但願我們日後可免卻死得不明不白。
談自由軟體,不得不談一個語帶雙關的核心字:free。把 freeware 譯作免費軟體,可謂完全捉錯用神。 在新時代,Microsoft 依然是皇者,不過有人可以/不願作順民,公然「以下犯上」,搶皇者的生意! 這是自由的真義,也是本書精彩的原因。
香港偶然地保留了不少傳統武術的血脈,這本是眼見為真的事實,但備受忽視,似乎二戰之後,除卻國內的體操化武術,中國武術再沒有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包括港澳臺三地﹞發展過。
   十九大修憲「大獲全勝」,黨天下愈來愈「名實相副」,重溫儲安平這名「邪惡大右派」走過的路,正合時宜,但願我們日後可免卻死得不明不白。
談自由軟體,不得不談一個語帶雙關的核心字:free。把 freeware 譯作免費軟體,可謂完全捉錯用神。 在新時代,Microsoft 依然是皇者,不過有人可以/不願作順民,公然「以下犯上」,搶皇者的生意! 這是自由的真義,也是本書精彩的原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因此,對於中國哲學之主流,牟氏認為是重視道德的心性之學,是關於「生命的學問」。相似觀點亦可見於徐復觀:         中國文化認為人生價值的根源即是在人的自己的「心」……中國文化所說        的心,指的是人的生理構造中的一部分而言,即指的是五官百骸中的一部       份;自心的這一
Thumbnail
天心:假如我們研究出某個經學家對經只有信仰,那麼他大概不能稱為有學問了吧。這會不會跟中國有沒有哲學的爭論很像,當我們拿西方那套東西去套古人,發現套不上去啊,他們就不會那樣子思考,就沒結論了。
當我們說馬列外來時,共匪說民主也是外來。我回應:中國文化裏蘊藏的民主渴求,既有充沛浩大之源,又有清晰可見之流。大要如下: 1、《尚書》:天聰明自我民聰明。 2、《左傳》: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3、孔子作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 4、孟子: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孟子有“天民”之說,數千年後中山先生又提出“三民”,這恰恰印證了我多次强調的觀點:道德自主、民族自主、民權自主、民生自主是天地命令和華族數千年一貫之渴求,經代代綿延凝結為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並建中華民國。 以下簡要說明“天民”與“三民”的關係——我曾說人皆有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民族生命、天地生命。天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這篇文章涵蓋的部分是明代隆慶朝和萬曆朝五十餘年之儒學發展,尤其是後者作為明代最長的統治期,這段半個世紀的歲月不只政治、經濟和國際局勢的發展相當劇烈,延續十五世紀前半的朱王兩派平分天下,這段時期經歷了陽明心學的鼎盛時期,逐漸沒落,朱王合流的趨勢形成等轉變。 一、陽明學的鼎盛時期:
Thumbnail
  本學期閱讀了梁漱溟(1893—1988)的三本著作,分別為《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下稱《東西》)(1921)、《中國文化要義》(下稱《要義》)(1949)及《人心與人生》(下稱《人心》)(1984)。民國初年是思想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後,再一次在極度動盪(內憂外患、軍閥割據)下百花齊放的年代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因此,對於中國哲學之主流,牟氏認為是重視道德的心性之學,是關於「生命的學問」。相似觀點亦可見於徐復觀:         中國文化認為人生價值的根源即是在人的自己的「心」……中國文化所說        的心,指的是人的生理構造中的一部分而言,即指的是五官百骸中的一部       份;自心的這一
Thumbnail
天心:假如我們研究出某個經學家對經只有信仰,那麼他大概不能稱為有學問了吧。這會不會跟中國有沒有哲學的爭論很像,當我們拿西方那套東西去套古人,發現套不上去啊,他們就不會那樣子思考,就沒結論了。
當我們說馬列外來時,共匪說民主也是外來。我回應:中國文化裏蘊藏的民主渴求,既有充沛浩大之源,又有清晰可見之流。大要如下: 1、《尚書》:天聰明自我民聰明。 2、《左傳》: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3、孔子作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 4、孟子: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孟子有“天民”之說,數千年後中山先生又提出“三民”,這恰恰印證了我多次强調的觀點:道德自主、民族自主、民權自主、民生自主是天地命令和華族數千年一貫之渴求,經代代綿延凝結為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並建中華民國。 以下簡要說明“天民”與“三民”的關係——我曾說人皆有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民族生命、天地生命。天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這篇文章涵蓋的部分是明代隆慶朝和萬曆朝五十餘年之儒學發展,尤其是後者作為明代最長的統治期,這段半個世紀的歲月不只政治、經濟和國際局勢的發展相當劇烈,延續十五世紀前半的朱王兩派平分天下,這段時期經歷了陽明心學的鼎盛時期,逐漸沒落,朱王合流的趨勢形成等轉變。 一、陽明學的鼎盛時期:
Thumbnail
  本學期閱讀了梁漱溟(1893—1988)的三本著作,分別為《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下稱《東西》)(1921)、《中國文化要義》(下稱《要義》)(1949)及《人心與人生》(下稱《人心》)(1984)。民國初年是思想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後,再一次在極度動盪(內憂外患、軍閥割據)下百花齊放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