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跟父母們一起工作,你也許會跟我一樣,在讀到書中寫糖尿病照護的時覺得,生養小孩跟得糖尿病其實很像。XX小孩」或「當個OO父母」的類工具書,特別受歡迎。另外我也發現,這些書往往不能讓父母們更加穩定,反而讓他們更加焦慮。
他們會按照這些書的作法去嘗試,一開始也許「有效」,但過一陣子卻發現事與願違。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並不真的像教養書所給出的願景那樣,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其實我建議大家把教養書都燒掉。包括我
即將要出的那本。認真的。(不過如果你要買來燒掉,其實也可以不要買啦。)(不,我想了想,你還是買好了。 XD)
燒掉教養書之後,我建議大家讀一些其他領域的,有趣的書。
像是
《空間就是性別》,可以讓你看見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多少性別刻板印象,它們又是怎麼烙印在小孩身上。像是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可以讓你知道「總是說自己理性的人可能其實非常不理性」,然後你可能會發現你上次在便利商店說「你買這個糖果,我們家就會變窮」是一件多麼非理性的蠢事。
或者你讀
《照護的邏輯》,你也許會跟我一樣,在讀到書中寫糖尿病照護的部分時覺得,生養小孩跟得糖尿病其實很像。
面對現實吧,生了小孩你就回不去了
「這裡(這種廣告)不是提醒病人要面對長期併發症的悲慘狀態,鼓勵大家理智地好好照護自己,而是引誘病人夢想各種美好的事物,健走、自由、健康!煽動這類美夢,使得消費者只要付得起,商品就能一直賣。畢竟,對於慢性病患者來說,追求健康的慾望是沒有極限的。」
在《照護的邏輯》裡看到上面這段時,我一直笑。
「生了小孩不就像得了糖尿病嗎?」
從「回不去了」這一點來看,我覺得生小孩跟得了糖尿病實在很像。而且我覺得照護和教養的邏輯,有很多雷同的地方。
自從小孩出生之後,我們的人生就再也「健康」或「正常」不起來了。小孩生病了咳整晚,我們也一夜不得安眠。小孩在餐廳裡不知怎麼哭叫,我們也一餐不得安食。即便小孩長大了些,我們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要去哪裡就去哪,什麼看書、追劇、早午餐或情人節約會,要不是上輩子的事情,要不就像統一發票中獎那樣,不是能夠輕易安排的事。
所有稍微帶過小孩的人都知道,我們常常連能不能準時出門都不能決定。
然而那些教養專家們幹的就是「煽動這類美夢」這檔事。說什麼優雅,什麼從容,什麼理智,什麼「這樣養成OO小孩」,什麼「那樣成為XX父母」。這些人要我們在追求的美夢,其實有一大部分就是「還沒生小孩時那種似乎掌握了自己人生的美好日子」。只是在生養小孩前,我們只要掌控自己,而在生養小孩後,我們還要試圖去掌控小孩。
但青春小鳥不會回來的。我們注定要失去一些我們曾經享有的,來換得一些我們現在也想要的。他們不會想要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事實,不然就不能一直賣美夢給我們了。
有失有得的肉搏戰才是教養現場的日常
「照護不是控制,更不是壓迫。照護並不涉及讓人保持自由或是將某個人變成奴隸。照護所關心的是身體內部的均衡,還有脆弱的身體與複雜環境之間的流動。」
有一天搭高鐵從台中回新竹,在兩節車廂的中間,有個媽媽前面用背巾背著嬰兒,後面背著戰鬥包包(我不用思考也知道裡面是尿布、奶瓶、圍兜兜、圍兜兜、衣服、衣服、褲子、褲子、帽子等諸如此類,寫兩次的當然是因為有兩個啊)。她一手扶著孩子,一手扶著要倒不倒的嬰兒推車,靠著她的大行李箱。然後,小baby竟然大哭了。
「啊他哭了,竟然哭了!」我都分不清楚那個心裡的吶喊是媽媽的還是我的。
不過還好新竹站很快就到了。車門打開,媽媽艱困地把嬰兒推車拖出去,然後小毛巾跟悠遊卡竟然掉在車門口的地上。外面的人進不來裡面的人出不去,小孩又在大哭,那個媽媽頓時手忙腳亂起來。
「誰來救命啊!」我都快要喊出來了!
還好,還好旁邊的幾個年輕男生一個蹲下來幫忙撿卡片跟小毛巾,另一個幫忙把大行李箱拖了出去。
啊,人間還是有愛的。
在這個缺乏支持的社會裡養小孩,特別是時常像這位媽媽需要獨立面對「超載」負擔的情況下,一不小心就要變成小孩的奴隸,一不小心又會控制或壓迫小孩。在這種弱弱相殘的循環裡,我們需要的不是騙人的技術或難以做到的願景,而是在各種衝突、在我們跟孩子的各種委屈與犧牲之間找到「平衡」。
「當『健康』與『良好生活』一直無法達成時,也不必然是件壞事。有些疾病永遠無法被治癒,有些難題會持續轉變。相反地,良好照護的特色是一種冷靜、持續不懈,又具有包容特質的努力,努力促進病人的處境,或是避免病人處境加劇惡化。」
就像「有些疾病永遠無法被治癒」,有些小孩也永遠無法塞回肚子裡去。
一歲的時候小孩開始不讓我們換尿布;三歲的時候小孩開始一直說不;七歲的時候小孩開始聽不見我們講話;十三歲的時候小孩開始頂嘴。「有些難題會持續轉變」,但我們還是持續不懈地努力,想要陪孩子一起長大。不想輕易錯過什麼。
教養現場裡,一天又一天在跟小孩的肉搏戰裡匍匐前進,取得一些也失去一些,在這裡面設法平衡每一天每一天。這才是我們的「好日子」。
一起面對我們的脆弱
「對於那些辦不到的事,照護的邏輯也會納入。……脆弱性被視為人生的一部分。不過,照護專業不僅接納『人總有需要幫助的一天』這樣的觀念,也拒絕棄守任何一個人。但銷售人員會放棄。如果有一群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賣給他們,那他們就會從『目標』群體裡被去除。」
我們突然發現,有些商店不歡迎我們進去了。我們,我和我的小孩。
他們說:「你們可以去別的地方買。」我們不是他們的「目標」。而那些將我們當成「目標」的銷售人員或教養作家,大多時候我們也很清楚,他們關心的不是我們的處境,而是我們的荷包。
不過還好,我們有同溫層,還有些人願意陪我們一起面對我們的脆弱,跟我們在一起。那些一樣正在生養小孩的病友父母們,以及認真傾聽我們的處境,根據我們的困境(而不是隔空抓藥)給予意見與安慰的專業者(教育者、諮商師、諮詢師和醫師)。
還好,在偶然的閱讀裡,我們有時可以得到救贖。
一起讀書吧。
- 我會在臉書社團「光合讀書會」進行線上讀書會的活動,目前正在讀《照護的邏輯》,歡迎訂閱者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