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傾聽自己說出來的話是有效溝通的第一步│談如何與別人溝通

    連著兩天晚上,我跑去報名課程,當資深學生。這門課叫「 思維策略--主題溝通」
    其實一開始我也不知道這堂課主要能學到什麼,最近一直在找深入思考的方法,我猜想如果溝通與思惟有關,上這堂課可能對我有幫助。 主講人褚士瑩老師,我曾聽過他的演講,覺得很不錯。可是上課跟演講不一樣,演講訴求的是個人魅力展現,上課如果沒有內容,學生們馬上毫不留情的拿起手機開始滑。一直到大約課程1/3的地方我就開始後悔,這麼燒腦的課程節奏,我應該要吃個澎湃的便當再來上課。
    一開始老師請三位自願者提自己最想問的問題,讓三位自願者走到台前拿起一張紙再放下後回到位子,接著請同學們玩連連看:這個三個問題各是誰提出的?
    老師讓我們猜猜人跟問題配對
    哲學諮商是一種覺知自己的方式
    很快地我把自己的答案寫好,因為我認識其中一位自願者,依照我的了解:她本來住台北,現在住宜蘭,這堂課又開到晚上十點,所以「等等如何回家」這題一定是她問的!我掌握了這麼多訊息,推測正確機率很高,因為我認識她,接著用刪去法就可以選出剩下兩個人選。 同學們的意見各不相同,但各種推論也是很合理:比如說依照她的外型來看是個很幹練的人,這種人一定會提早準備回家問題,因為早知道會上到這麼晚的課。各類柯南紛紛出現,我有點開始自我懷疑:說得也是,她做事向來考慮仔細,這種如何回家的問題應該不存在。 老師在引導我們拆解問題的背後訊息時,我雖然開始覺得我的答案似乎跟邏輯有點脫軌,不過我還是認為我的答案應該是對的,因為她現在住宜蘭。所以一定會想這個問題。 結果,老師說如果你的選擇是用刪去法在選的話,那表示你找不到連結的證據。 就是沒有依客觀條件在做選擇。
    到了課程結束,答案揭曉,她提的問題根本不是我想的那個,而我一直抱著錯誤的資訊在判斷客觀的事實,表示我是一個相當主觀的人。雖然掌握資訊,可是因為不懂深入思考,所以判斷的答案停留在表面,答案沒有揭曉,我還會一直認為就是這樣! 我實在太震驚這個結論,原來我對自己的認識是如此不足。
    溝通最重要的不是聽別人說話而是傾聽自己說出來的話
    課堂上老師談到溝通的重點,溝通的第一步是什麼?在溝通中要訓練的能力就是觀察能力與預設能力,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很困難。
    哲學與心理學的不同就是:心理學需要很多很多的資訊才能告訴你現在的狀態,而哲學是用客觀的事實與少數的線索來對應,像鏡子一樣反射找出你的現況。
    觀察一個人所做所說的,沒有表現的比表現出來的線索重要。在同學陳述論點的時候,老師有時候會問說:你想好了嗎? 我很驚訝的發現,很多人在發言時他們都沒有在想,或沒有在聽自己在說什麼。自己都沒在聽自己陳述的觀點,中間有邏輯不通的地方也不會發現。 這樣的對話品質都只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且自己還不知道在說什麼,當然溝通也沒有效果。
    你的家人就等於你自己
    老師說:如果你有事就會想參考父母手足的意見,問家人等於問你自己。因為家人跟你的環境,思考模式是一致。如果你的家人走過一段傷痛過程,雖然你沒有親身經歷,但是其實這個經驗會投射成自己的經驗。
    所以想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問手足父母是不準的,他們只會或只能說你好棒棒,如果真的想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要問己經分手的前男(女)友、前妻(夫)。他們會很樂意把你的缺點告訴你。 【反思】
    哲學這種思考是在台灣的我們比較缺乏的。 但是老師在課程結束的時候有說到,哲學是一種鏡子,讓你能夠看到自己的想法。 至於要不要改變就是個人選擇。有的人只是表達他經歷不滿的情緒,比如會一直告訴你他為什麼不滿或他哪裡不開心的過程,他們需要緩慢聆聽,那他就適合用心理學的方式來諮商。方式可以每個人的需求不同。 我們要說話前,可以問自己:我現在是要同意、反對或是提出意見?聽聽自己說出來的話有沒有前後矛盾或是觀點衝突,還是根本沒有理解別人在說什麼? 我覺得這堂課上完後,我體認到我常常抱著過於主觀的壞習慣,就像老師說:「被自己的期望制約。」但是老師的老師也說:「人是無法改變的,人只能做到覺知到自己是這樣的,然後接受它。」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然後常常提醒自己有這樣的不完美,並接受這件事。
    很有意思的經驗,分享給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