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都在做什麼?不瞭解的人經常會問這個問題,老實講這不好回答。但大體上來說,社工天天都要決定,什麼對一個人最好?不僅是社工個人,可以說包括社工所服務的整個社會福利體制,都在做這樣的決定。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好做的工作,因為有時候包括當事人在內,自然都不是很清楚什麼到底對自己有利。而有些看起來是對當事人有幫助的決定,卻可能是社會的規則不允許的,那又該怎麼辦?
在《完美搭檔》裡面這種困難的抉擇,貫串整部電影。為了留住「責任之家」,世賀開價幫人偽造假的志工服務證明,到底對不對?讓東究留在世賀身邊「服侍」他比較好,還是回到廿年來沒照顧過他的母親身邊?強制把「責任之家」的人都遷移走,只因為機構即將被關閉了,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嗎?這些問題都不好回答,甚至當事人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哪個對自己最有利。
專業術語來說,這叫「倫理兩難」,譬如說我為了機構的財務,而造假去收受報酬,就是在法律與機構生存進而才能推動服務中間,選擇了後者。社工的服務,就經常要在各種兩難之中選擇。
整體來說,社工如果要幫助一個人,除非他原本生存的環境,或者專業一點的說─「系統」,對他是有傷害的,而且那個環境的問題,是不可改變的,否則,社工應該努力去修正那個環境的問題,而不是動輒要把人帶離家庭或環境。雖然,社會總是好像覺得,兒虐就是只有安置,遊民就是帶走,精障者只能強制醫療,就是把人都從原來的環境變不見,問題就暫時消失了,就像之前
台中市有青少年只是獨居,並沒有什麼危險,就勞動市議員出來罵社工。
像《完美搭檔》裡,世賀和東究的關係並不是完美,但應該去修正補強,而不是讓他去跟生母住。「責任之家」被關門之後,所有的人馬上就被帶離(這很奇怪,在台灣多少都會有一些緩衝適應期,韓國怎麼都沒有?),對他們造成的創傷難以想像;世賀沒有東究在身邊之後,馬上只能住在身心障礙機構,忍受很差勁的照顧者。這些改變,都沒有比他們原來的處境好,顯然只是遷就制度上的要求而改變。
《完美搭檔》節奏緊湊,而且發人深省,處處都會出現讓人思考的兩難問題,看得出導演有下苦工去理解社福體制潛藏的問題。雖然台灣和韓國環境和制度差異很大(如果電影演的跟實際狀況沒有差很多,我覺得韓國身心障礙照顧沒有台灣好),但是仍然可以讓人思考台灣同樣的議題,關注身心障礙者權益的專業工作者或一般民眾,建議可以欣賞,相信可以得到很多發人深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