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課重點:引導學生親口唸出自己所寫的故事,並採用「同儕回饋」的模式給予建議,最後再自行編輯故事,培養紮實的故事力。
- 適合對象:中年級、高年級、國中
- 附教學步驟、注意事項
一連幾堂課的故事改編課程,我帶學生從「讀」改編故事到「寫」自己改編的故事,看似已經大功告成了,其實還差那麼一小步。這一小步只有一個字,恰好是「故事」與「好故事」之間的微妙差別,這個字就是--說。
是的,「說故事」這三個字你時常聽到,但應該不曾聽過「說小說」、「說詩」、「說散文」……。因為,故事的特性就是用來口頭述說,即使是不識字的文盲,也能聽得津津有味。
這一堂課,我帶小朋友進行「說故事」練習,練習步驟如下:
步驟一:自己讀
寫作時,只有經過「動腦」跟「手寫」兩個階段,但沒有讀出聲來的話,作者很難察覺情節設計上的缺陷,甚至是漏字、漏詞、語句不順、錯字、標點有誤……等低階錯誤。況且,故事中,時常會出現角色之間的對話;對話光是用寫的,很容易寫得太生硬、不夠自然,一定得說說看,才聽得出夠不夠逼真。
步驟二:第一次修改
讀完後,開始進行第一次修改。修改前,我會再提醒學生留意幾個容易出現的毛病,包括:
一、情節交待得不清不楚
空有架構,但缺乏情節的鋪陳,是學生在改寫故事時常犯的錯誤。例如:
「青蛙王子」的故事你應該不陌生。公主見到青蛙變成王子之後,馬上愛上他,於是含情脈脈地望著王子,等待王子跟她告白。沒想到,王子卻說:「妳等等,我有一件事要處理,處理完之後再跟妳結婚。」 後來,王子先去找詛咒他的巫婆報仇,把巫婆殺了以後,就回來跟公主結婚,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王子前往找巫婆的過程中遭遇到什麼樣的障礙?巫婆又是如何面對王子的進攻?這些是故事中最精采的部分,必須好好設計。因此,得叮嚀學生注意是否出現「情節太跳躍」的情形。
二、情節太雜亂
有些聯想力豐富的孩子,會一股腦地把熟悉的角色塞進故事裡,如此一來,情節會顯得太過雜亂,讓讀者抓不到重點。比方說:
王子在路上遇到薩諾斯,跟薩諾斯借了無限手套;走著走著,又遇到哈利波特,於是就跟他學了一些魔法;坐船經過一片大海的時候,巧遇海綿寶寶,海綿寶寶教他怎麼樣用耍笨的方式欺騙敵人;最後,來到佛山,跟葉問學了詠春拳,練得一身好功夫。 王子見到巫婆時,就用這些招式打敗了她。
故事中出現的人物跟情節的發展扯不上關係,只會讓故事看起來更加凌亂,在修改的時候要懂得取捨。
三、缺乏修辭
班上不乏創造力十足的孩子,他們設計得故事其實可讀性很高,可惜缺乏適當的修飾,把原本可以寫得生動有趣的故事,寫成呆板無趣的直白陳述,相當可惜。我提供了幾個修辭技巧,讓他們現學現賣,應用在故事中:
- 描述人物的反應、動作
如:豬大哥翻了翻白眼,懶洋洋地走出家門……
- 描述人物內心想法
如:牠想了想說:「蓋一間稻草屋吧,簡單又輕鬆。」
- 運用狀聲詞
如:森林深處傳來「啊嗚……」的狼嚎聲
- 運用人物對話
如:豬二哥看到大哥蓋好房子,非常羨慕,說:「哇!超快的。大哥,你是閃電俠嗎?」不過,豬小弟很不以為然,「稻草屋這麼脆弱,遲早被風吹倒。」
- 描摹環境
如:這天晚上,月亮被黑壓壓的烏雲吞噬,伸手不見五指;林間吹出陣陣陰風,颳得豬小弟心裡發寒,心想:「不妙!月黑風高殺豬夜,我得加快蓋房速度,免得大野狼來襲。」
這五項技巧在運用上還有許多竅門,都可以獨立出來練習。小朋友一時之間沒辦法掌握,也不用操之過急。
步驟三:上台朗讀
接著,進入活動的高潮,請學生上台朗讀自己所寫的改編故事。可能會有人納悶:「學生的文章由老師自己改就好啦,何必浪費時間讀給其他同學聽?」
小朋友寫完一篇文章,如果始終是由一位老師批改的話,一來,他們無法透過文字跟更多讀者交流,寫作熱忱會逐漸降低;二來,他們獲得的建議及回饋來源太過單一,成長的幅度會受限。
我們必須為學生建立一個觀念:
寫作是寫給「讀者」看,不是寫給「閱卷老師」看!
唯有如此,他們才會理解寫作的意義,並且將它當作畢生必備的技能持續揣摩精進--讓孩子親自上台朗讀,學習面對真實讀者的用意正是在此。
步驟四:觀眾講評
當一個學生讀完自己的故事後,便交由台下的學生評分。我通常給每個孩子1到5分的權限,讓他根據自己對於這個故事的喜好程度自由給分。只要台上學生獲得的分數,超過全班總分的一半,即送一顆糖果作為獎勵,每超越一個級距,再多送一顆。比方說:觀眾10人,總分會有50分,得到25分可獲得1顆糖;得到30分可獲得2顆糖;35分得3顆糖……以此類推。有了獎勵當作誘因,學生寫起文章會更加用心。
評完分後開始進行講評,台下學生可以給作者一些正面回饋或具體建議,並請作者記錄下來。評分活動偶一為之即可,畢竟創意不能完全靠分數來衡量,分數太低的學生也有可能因此喪失自信。然而,講評卻不可少,這是學生和讀者溝通的橋梁,學習站在「讀者本位」來認識讀者。
步驟五:第二次修改
經過步驟四,作者想必獲得不少意見。最後,再依璩這些意見來進行最後一次修改;這最後一次的修改,就是「編輯」。
傳統的作文教育比較缺乏編輯的練習。老師改完作文,即便評語寫得再怎麼認真,學生也只是看看而已(通常只看分數),沒有親自動手修改的話,下一次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進步有限。
編輯的意義就在於「知錯」,而且「能改」;「不能改」的話,「知錯」也沒用囉。
五個步驟都跑完了,再由老師評閱,整個「說故事」的流程才算真正告一段落,「故事」總算進化成「好故事」。雖然麻煩了點,但每一個步驟都是紮紮實實的練習,缺一不可啊!
注意事項
在教學現場帶學生操作「說故事」的五步驟時,有幾點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