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畫中有話:解讀圖像,品見畫家的初心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授課重點:帶學生解讀圖像,領略畫作中的千言萬語。這個練習,對於不擅長文字表達,但圖像敏銳度高的學生來說,將會搭起文字與圖像之間的雙向溝通橋梁,引發文字表達的熱忱。
  • 適合對象:中年級、高年級、國中
  • 附授課流程、學生範文
《國語日報》去年推出引導式作文徵文活動,其中一個主題是「解讀圖像:與藝術家對話」,指引學生在欣賞一幅畫作時,用心觀察並體會畫中的構圖、色彩與元素,推敲他的創作意圖。
在閱讀圖像的過程中,抽絲剝繭探索畫中的祕辛,猶如蘭登博士破解達文西畫作裡隱藏的訊息一般,既好玩又刺激。特別是對於不擅長文字表達,但圖像敏銳度高的學生來說,這個練習將會為他們搭起文字與圖像之間的雙向溝通橋梁。
受到這個徵文活動的啟發,我也設計了一堂「解讀圖像與寫作」的課程,帶學生扮演蘭登博士,從畫中留下的線索,探討畫家的創作動機。問題來了,我並沒有受過藝術訓練,學生也沒有藝術背景,什麼樣的作品適合讓我們這群菜鳥師生也可以享受品畫的樂趣呢?
這項徵文活動的引文以台籍畫家陳澄波的〈我的家庭〉為例,引導學生思考畫中物件代表的涵義,以及人、物與環境之間所營造的氛圍。我剛好在不久前讀過《陳澄波密碼》這本歷史小說,約略了解畫中每一位家庭成員的服飾、桌上擺設的每一個物品,以及構圖所採用的視角……等,都寄寓著陳澄波的思想、關懷與認同,這當中又牽涉到許多複雜的歷史背景。
不可否認,陳澄波的〈我的家庭〉是傑出的畫作,但真要帶領學生登堂入室,一窺畫中的奧妙,可能需要好幾堂課的時間。可惜,我沒有餘裕帶學生來一趟歷史之旅後再來寫作,只好留待以後再說。
正當我一籌莫展時,突然靈機一動,想起以前曾稍微涉獵散文家豐子愷的文章,也看過不少這位「中國漫畫之父」的畫作。由於豐子愷大多數的作品是以兒童作為主角,或是以兒童視角而畫,淺顯易懂,很適合當作解讀圖像的入門教材。因此,我選了幾幅豐子愷的畫作,帶孩子進行賞析;沒想到,效果出奇地好,甚至還有一個學生作品投到《國語日報》後,受到編輯青睞,登在報上呢。
現在,我把授課流程分享給各位。當然,我對藝術是一竅不通,引導過程一定有未盡完善的地方,還希望大家多多指正,讓我把課程設計得更為周詳。

【延伸閱讀】豐陳寶、豐一吟著,豐子愷繪,《爸爸的畫》(香港:三聯,2012)。

以下以豐子愷的〈晚歸〉這幅畫為例,說明授課流程。
圖片來源:https://is.gd/tyaPhG

授課流程

步驟1:畫名是什麼?

畫跟人一樣,都有名字。剛認識一個人,得先知道對方的貴姓大名;見到一幅畫,也必須知道畫家為它取了什麼名字。知道名字以後,便大致了解畫作內容。
以這幅畫為例,學生看到「晚歸」兩個字,就知道描繪的是某一個人晚回家的情境,產生初步的印象。

步驟2:它在畫什麼?

接下來,請學生迅速掃描一下畫作,很快便能看出是在描繪父親晚歸,兩個孩子欣喜異常的情景。
雖然畫面是靜止的,但可以請學生發揮想像,想想看:如果畫中的人物會動,那麼,他們正在做什麼?正在說什麼?例:
「爸爸回來啦!」爸爸一進家門,還來不及放下公事包,便聽見房裡傳來興奮的呼喊聲。接著兩個孩子從房裡衝出來奔向他。爸爸連忙蹲下,將小兒子抱過來,「寶貝,怎麼還沒睡呢?」小兒子還來不及回答,大兒子從背後摟住他的脖子,一邊試圖爬上爸爸的背,一邊對他說:「爸比,我今天在學校……」。
不妨多引導學生持續鋪陳情節,可以訓練他們的想像力與聯想力。

步驟3:畫中還有什麼細節被忽略了?

解讀圖像要解得深入,必須更進一步關注細節,發掘畫家的巧思。這種「大家來找碴」式的討論,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努力搜索剛剛遺漏的部分。以這幅畫為例,有兩個細節可以提醒學生注意:
  1. 畫名是「晚歸」,但畫家是如何表現現在已經很晚了呢?
    經由提醒,學生馬上就會發現關鍵在--吊燈。
  2. 為什麼時鐘上沒有指針?這代表什麼意思呢?
    在課堂上,我還沒提出這個問題之前,就有人發現這個詭異的設計,也立刻聯想到「笑臉」。然後,我再進一步詢問他們:「豐子愷沒事畫個笑臉在時鐘上做什麼?」學生爭相舉手搶答:「他把時鐘擬人化,露出溫馨的微笑,表達對於父子團聚的喜悅。」
經過這個步驟的練習,學生會意識到:觀賞畫作時要仔細留意畫中出現的每一個物件,就像福爾摩斯辦案一樣,不要放過任何蛛絲馬跡,這樣才能更貼近畫家的創作意圖。

步驟4:這幅畫帶給你什麼感覺?讓你聯想到什麼親身經歷?

畫家希望透過畫作和賞畫者交流,所以我們在帶學生欣賞畫作時,也別完全把自己當偵探,把畫家當兇嫌,只顧著挖掘他的創作動機。我們不妨引導學生說說個人對這幅畫的感覺,並且談談有什麼類似的經歷;如此一來,才能跟畫家的心意產生共鳴。
作品登報的這位學生,便是將畫中的情境,連結到自己等待爸爸回家的經歷與心情,寫到「文中有畫,畫中有文」的境界。
現在,我們來欣賞劉世傑同學的作品。

學生範文

2019年12月29日刊登於《國語日報》「週日兒童」版。
評審老師張哲維的講評

豐子愷的古詩新畫

如果你想以豐子愷的漫畫作為教材,建議參考《爸爸的畫》,書中收錄了絕大部分子愷的作品,不可錯過。
以下再稍微介紹一下豐子愷「古詩/古文新畫」的作品,我們可以帶領學生欣賞這些畫作,以具體畫面為媒介,進入古代詩詞與文章的情境中,而後再細細咀嚼文字,感受會更為深刻細膩,並引起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興趣。
所謂「古詩/古文新畫」是豐子愷以繪畫形式勾勒出某句詩、詞或文章的畫面。試舉二例:

1.城市尚餘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

圖片來源:翻攝自林語堂故居文物
「城市尚餘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出自於陸遊的〈秋懷〉詩。在子愷的畫中,運用自然景色與人物衣著,暗示現在正處於夏、秋之交。
仔細看看:畫面中的那些訊息在暗示季節的轉變呢?豐子愷又如何表現「秋光」呢?

2.清明

圖片來源:https://is.gd/uKPQX8
〈清明〉選自筆記小說《虞初新誌》,講述靈犬護主的故事。在圖畫的輔助下,營造出些許哀戚與悲壯的氛圍,可引領學生走進古文的世界。
〈清明〉的語譯可參考以下這一張剪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2K會員
575內容數
本名洪俊彥。我從不無照駕駛,卻是體制外的小小無照教師,從小學作文到大學寫作--能教就教,不能教就學,學不會就動手寫,寫到有心得再教…… 喜歡書寫飲食經驗、鬼怪短篇、雜感趣聞、叭啦叭啦……等題材。透過我的作品,你將會走訪教育現場、命案現場以及菜市場。歡迎參觀選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讀一論:圖像思考需要畫面,畫面要有細節平常有些細節都會被我們省略,想想看: 你穿襪子,是先穿左腳還是右腳? 你刷牙,是先刷左邊還是右邊? 你上完大號,是先拿衛生紙擦屁股,還是先沖馬桶? 撲克牌裡,哪一張人頭是獨眼?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左手壓在右手上,還是右手壓在左手上?...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avatar
郝廣才
2021-01-05
「畫」繁為簡的秘密:讓圖像說話,強化聽眾記憶簡報講求溝通效率,無論使用言語或文字說明,在溝通過程中都仰賴聽眾在腦中多一層的轉換功夫。「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根據研究發現,訊息圖像化可減少 25%~40% 的溝通時間,因此若能在簡報中善加運用圖表、表格、圖片等視覺要素,維持「圖像 80% 、文字 20% 」的比例,將有助觀眾在黃金 10 秒內
Thumbnail
avatar
經理人
2020-12-31
圖像紀錄 畫出你的話人類的大腦分成左腦與右腦,左腦主管文字與理解;右腦則主管圖像與想像力。右腦較於左腦具有大量的記憶功能,但是大多數人普遍習慣使用左腦,因此忽略了右腦可以為我們帶來更有效率資訊處理的可能。而cupos享畫提倡,「開發右腦」可以運用「視覺圖像紀錄」的方式訓練我們的記憶方式。
Thumbnail
avatar
雜學校
2020-06-04
文字如畫,畫中有字也是理所當然的?圖像中的馬雅文字(三)在古典期早期,提奧蒂華甘是中美洲地峽最強大的城市國家。如果用今日的國際局勢來說,馬雅諸城邦就像台灣,是一群富庶的中等規模國家。至於提奧蒂華甘就像美國,一個超級國際強權。有點諷刺的是,想要一窺提奧蒂華甘的統治者,居然要透過馬雅銘文……
Thumbnail
avatar
馬雅人
2020-01-31
文字如畫,畫中有字也是理所當然的?圖像中的馬雅文字(二)這次,我們要介紹提卡爾31號石碑正面的中半段,中半段是天生卡維爾王(Siyah Chan K'awiil)的上半身,也是整個圖案中最複雜、資訊量最多的一個部分,包含他的頭飾、背上的裝飾物、手持的權杖,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些圖像化的文字。
Thumbnail
avatar
馬雅人
2019-12-10
文字如畫,畫中有字也是理所當然的?圖像中的馬雅文字(一)在近幾十年的努力之下,馬雅文字已經從不可解讀,變成大部分可以解讀的文字了。藉由對馬雅文字的認識,也輔助馬雅研究者理解雕飾的細節──馬雅藝術家們將文字化作更繁複的圖案,它們不僅僅是石碑上統治者的裝飾,還可以被當成文字解讀!
Thumbnail
avatar
馬雅人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