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失敗:一門必須學習的管理課題(上篇)/王崇智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根據日前公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2018」(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調查,亞洲國家學生對「失敗」的恐懼最大;而台灣學生更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然而,創業就是在失敗中不斷修正前進的歷程;面對挑戰重重的創業之路,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失敗?

王崇智
曾任全球百大企業3Com總裁、矽谷台灣天使群(SVT Angels)主席團成員、玉山科技協會會長。目前擔任台大創創學程教授並領導TACC+加速器,致力傳承30年矽谷經驗,將創業、經營、投資、商業洞察力傳承給台灣的下一代創業家與經理人。
從整體環境來觀察,我們會發現台灣創業者對失敗的忍受度很低。
談到失敗,很多人都浮現很負面的形象,認為創業失敗就是「把別人的錢燒光了」,結果則是一無所有、人財兩失。然而,其實失敗是學習的一環;如何「管理失敗」、「聰明的失敗」、「加速失敗」、甚至「主動式失敗」,都是重要的學習功課。

難忍風險的風險創投

談到失敗,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分析。
首先,讓我們從環境、以及整體國家社會的文化角度,來看看大家是怎樣面對失敗的;其次要看的,則是個人接受失敗的能力,包括接受失敗的態度、以及被引發恐懼的程度。
從這兩個角度來看,筆者認為,台灣創業者的忍受度是很低的。
而從創投的角度來看,台灣創投對失敗的忍受度其實也很低,尤其不能忍受被創業者把錢花掉,所以多偏好投資晚期階段(late stage)的新創公司;因為他們希望,「燒錢」的幅度是可以預測的。
然而,所謂投資就是「應對未來」。因為沒有人能夠確知未來,所以免不了會有風險;而對於投資者來說,「處理風險」原本就是必定要考慮和控管的因素。
然而,台灣金主不太能夠接受「別人把他的錢花掉」這件事,所以台灣創投之所以多半投晚期階段,就是金主經不起這個風險的觀念所致。而創投因為是向金主拿錢、對金主要有所交待,所以偏好找風險低的對象來打安全牌。
例如把投資目標設定為「在台灣上市」,就是風險較低的方式;因此,大部分台灣創投都是在「玩股票」,因為這是可以控制的、回收也比較容易預測。
而正因為金主們對失敗的接受度低,所以寧願把錢丟在房地產上;而且因為他們多半只看賺多賺少,所以絕對不能忍受虧錢。這一點對台灣的新創發展是很糟糕的:因為風險原本就是投資(所謂VC的「V」,正是「風險」的縮寫)過程的一部分、也是必須承擔的因素,但台灣VC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夠好。
另外,台灣年輕人對接受失敗的忍受度也很低;尤其是高學歷的學生,對接受失敗更不容易,所以大家都寧願走安全的路。
而一般父母的態度,往往也是「你何必去做這個東西?」、「為什麼不去走公職?」;而這背後隱藏的心態,就是不想冒險,導致整體社會風氣對承受風險的接受度很低。

不同的失敗模式

失敗是需要學習的課題,而且失敗是有方法的。
創業過程中難免碰到失敗,但是:
盲目的失敗並不可取,而是要學習有智慧、有決斷的失敗。
也就是說,你要有一套方法,可以決定在哪個時間點失敗。
所謂失敗並不是把事情搞砸,而是自己有一套方法、心中設定一個停損點,在發現走不下去的時候,不要孤注一擲、一意孤行,把自己的生命和別人的錢都燒掉。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如何處理失敗、怎麼去做這個決定,是需要學習的。
其次,創業不該是用玩「俄羅斯輪盤」的方式去賭運氣;必須從失敗中學習修正,而且每件事都必須有策略規劃。

「產品發展模式」與「客戶發展模式」

所謂策略規劃,並不是傳統的「產品發展模式」(product development model):產品做出來了、但錢也花光了,創業者這時才去面對問題;等於是把錢都先花掉,才來回頭看運氣好不好。
相反的,現在講「客戶發展模式」(Customer development model),是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都做了策略規劃後,才決定要不要把最重要的資產賭上去。
在時間和金錢的處理上,這兩種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一個是「靠天吃飯」,另一個是「靠自己理智判斷」;所以,不同的思考模式會導致不同的結果,而這兩種模式下的失敗,背後也會有不同的因素。

結語

在下篇中,我們將繼續探討「加速失敗」在必要時的思考與執行方式、「軸轉」(pivot)在策略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對失敗狀態的主動管理;同時也以實際案例說明,善用策略甚至可以讓企業在逆境中反敗為勝。(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開發新的作業系統在技術上並沒有什麼困難,麻煩的是還要創造出一整個完整的生態系,來讓這個系統能夠運作;而大多數的開發者,都失敗在這一點上。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想創造出新的作業系統?
從1950年代到2000年代,IBM與微軟兩家公司前後成為資訊產業領域的霸主;然而在行動通訊與運算普及之後,這兩家仍然賺錢的公司卻不再擁有過去「喊水會結凍」的力量。是因為反托拉斯指控的關係嗎?或者純粹只是沒有搭上那班快車?
一項產品之所以會「叫好不叫座」,往往是因為企業搞錯重點,認為「自己的產品是主角」;而如果搞錯產品定位,就會找錯客戶,結果只是浪費寶貴的時間與資源。銷售配角產品的企業,在策略上必須先找到主角在哪裡,否則就拍不成一場大戲了。
稱為NeurIPS(神經資訊處理系統會議)的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盛會剛剛結束,出席者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即使採取抽票制也難以容納。9,000張門票在12分鐘內售完,顯示了世界各地對AI興趣的爆炸式增長。
在數位媒體當道的時代,有聲量與影響力的「網紅」是許多經紀公司和廣告主爭取的目標;但其中牽涉的隱私和法律角度,卻是許多業者所容易忽略或誤解的。本文以最近發生的實例,說明「合規」的必要性供讀者參考,以避免合理的商業模式被錯誤觀念所累。
有很多創業團隊,喜歡在簡報第一頁就列出洋洋灑灑的獲獎佳績。然而,創業團隊不斷參賽、連續獲獎就真的是好事嗎?其實,這些得獎光環雖然看來耀眼,但卻可能成為未來創新創業的障礙。
開發新的作業系統在技術上並沒有什麼困難,麻煩的是還要創造出一整個完整的生態系,來讓這個系統能夠運作;而大多數的開發者,都失敗在這一點上。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想創造出新的作業系統?
從1950年代到2000年代,IBM與微軟兩家公司前後成為資訊產業領域的霸主;然而在行動通訊與運算普及之後,這兩家仍然賺錢的公司卻不再擁有過去「喊水會結凍」的力量。是因為反托拉斯指控的關係嗎?或者純粹只是沒有搭上那班快車?
一項產品之所以會「叫好不叫座」,往往是因為企業搞錯重點,認為「自己的產品是主角」;而如果搞錯產品定位,就會找錯客戶,結果只是浪費寶貴的時間與資源。銷售配角產品的企業,在策略上必須先找到主角在哪裡,否則就拍不成一場大戲了。
稱為NeurIPS(神經資訊處理系統會議)的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盛會剛剛結束,出席者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即使採取抽票制也難以容納。9,000張門票在12分鐘內售完,顯示了世界各地對AI興趣的爆炸式增長。
在數位媒體當道的時代,有聲量與影響力的「網紅」是許多經紀公司和廣告主爭取的目標;但其中牽涉的隱私和法律角度,卻是許多業者所容易忽略或誤解的。本文以最近發生的實例,說明「合規」的必要性供讀者參考,以避免合理的商業模式被錯誤觀念所累。
有很多創業團隊,喜歡在簡報第一頁就列出洋洋灑灑的獲獎佳績。然而,創業團隊不斷參賽、連續獲獎就真的是好事嗎?其實,這些得獎光環雖然看來耀眼,但卻可能成為未來創新創業的障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台灣近年來掀起一股創業熱潮,無論是自稱「執行長」、「創辦人」的名片持有者,還是參加各大創業活動的「創業愛好者」,創業似乎成為了一種風潮。然而,在這股風潮背後,卻隱藏著一系列的亂象,使得台灣的創業成功率始終不高。以下,筆者將針對近年來輔導中小企業經驗中常見的幾種創業亂象揭示其中的類型與問題
Thumbnail
台灣新創要拿國際投資人的錢,真的不簡單,就算真拿到投資了,也是頭痛的開始。財務型的投資人或投資機構 (VC / PE) 都有出場的時間壓力,而且也有期望的報酬率,因此當創辦人拿到投資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倒數計時了;策略型的投資機構 (CVC) 則希望你跟它們原有的業務範圍發揮綜效,壓力也小不到哪裡去。
Thumbnail
從第一次投資開始,經歷多次市場教訓,直到尋得適合自己的交易策略,並將這些知識與經驗傳承給女兒的歷程。 從選錯投資型保單、到風險無上限的選擇權賣方、再到投資組合及程式交易的成功。 文章也分享了簡單的週K策略,鼓勵新手投資者穩健操作,降低風險。
Thumbnail
昨天看到一位哈佛心理學家在談「失敗」這件事,她認為失敗分三種: 第一種是「基本性的失敗Basic Failure」,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低級錯誤」,一般這種失敗都是人為且單一的因素,但是造成的後果有大有小,小的可能是做菜時把鹽錯放成糖;大的可能是某銀行行員因操作錯誤把原定的八百萬元按成八億元⋯⋯
當面對失敗時,我們本能上會感到厭惡。這種厭惡感讓我們害怕失敗,進而避免去嘗試新的挑戰。然而,成功的人往往能克服這種厭惡,勇於面對失敗,從中學習並改進。學會克服這種厭惡感,是成長的重要一步。厭惡失敗是人類的本能反應,但我們可以透過心理訓練和實踐,不斷減少這種厭惡感,進而更積極地面對挑戰。
與其體驗失敗,不如管理失敗。失敗其實有很多類型,而由於是親身體驗,失敗前後自己感受到的差異,很值得寫下來,記錄下來,接著去提煉其中得到的領悟,化成一些秘訣,教給後輩。以我在科學研究的經驗,失敗是一種,讓我的嗅覺變得更加敏感的寶貴經驗。很多研究的思路,一開始真的是死路,處處碰壁。
Thumbnail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世界,1人創業的路途充滿了挑戰和機遇。 不少創業者陷入失敗的困局,因爲他們都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市場測試。 市場測試為創業者提供寶貴的洞察,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他們的目標市場,預測需求,並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而一些常見的市場測試的致命錯誤卻可能讓創業者付出沉重的代價。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對於將「堅持到底」奉為圭臬的華人而言,我們渴望成功、不想輸,甚至沒人教我們如何「失敗」。這篇文章整合了科技公司和人生的關係,以及運用貝佐斯的遺憾最小化框架,設想我們如何面對重大抉擇。
Thumbnail
台灣近年來掀起一股創業熱潮,無論是自稱「執行長」、「創辦人」的名片持有者,還是參加各大創業活動的「創業愛好者」,創業似乎成為了一種風潮。然而,在這股風潮背後,卻隱藏著一系列的亂象,使得台灣的創業成功率始終不高。以下,筆者將針對近年來輔導中小企業經驗中常見的幾種創業亂象揭示其中的類型與問題
Thumbnail
台灣新創要拿國際投資人的錢,真的不簡單,就算真拿到投資了,也是頭痛的開始。財務型的投資人或投資機構 (VC / PE) 都有出場的時間壓力,而且也有期望的報酬率,因此當創辦人拿到投資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倒數計時了;策略型的投資機構 (CVC) 則希望你跟它們原有的業務範圍發揮綜效,壓力也小不到哪裡去。
Thumbnail
從第一次投資開始,經歷多次市場教訓,直到尋得適合自己的交易策略,並將這些知識與經驗傳承給女兒的歷程。 從選錯投資型保單、到風險無上限的選擇權賣方、再到投資組合及程式交易的成功。 文章也分享了簡單的週K策略,鼓勵新手投資者穩健操作,降低風險。
Thumbnail
昨天看到一位哈佛心理學家在談「失敗」這件事,她認為失敗分三種: 第一種是「基本性的失敗Basic Failure」,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低級錯誤」,一般這種失敗都是人為且單一的因素,但是造成的後果有大有小,小的可能是做菜時把鹽錯放成糖;大的可能是某銀行行員因操作錯誤把原定的八百萬元按成八億元⋯⋯
當面對失敗時,我們本能上會感到厭惡。這種厭惡感讓我們害怕失敗,進而避免去嘗試新的挑戰。然而,成功的人往往能克服這種厭惡,勇於面對失敗,從中學習並改進。學會克服這種厭惡感,是成長的重要一步。厭惡失敗是人類的本能反應,但我們可以透過心理訓練和實踐,不斷減少這種厭惡感,進而更積極地面對挑戰。
與其體驗失敗,不如管理失敗。失敗其實有很多類型,而由於是親身體驗,失敗前後自己感受到的差異,很值得寫下來,記錄下來,接著去提煉其中得到的領悟,化成一些秘訣,教給後輩。以我在科學研究的經驗,失敗是一種,讓我的嗅覺變得更加敏感的寶貴經驗。很多研究的思路,一開始真的是死路,處處碰壁。
Thumbnail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世界,1人創業的路途充滿了挑戰和機遇。 不少創業者陷入失敗的困局,因爲他們都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市場測試。 市場測試為創業者提供寶貴的洞察,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他們的目標市場,預測需求,並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而一些常見的市場測試的致命錯誤卻可能讓創業者付出沉重的代價。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對於將「堅持到底」奉為圭臬的華人而言,我們渴望成功、不想輸,甚至沒人教我們如何「失敗」。這篇文章整合了科技公司和人生的關係,以及運用貝佐斯的遺憾最小化框架,設想我們如何面對重大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