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2/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要不要推小孩一把?一個教育抉擇的七七四十九種變化

當小孩猶豫不決或想要逃避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
前一陣子我們自學團裡的小孩,發生了在上台表演前不想上台的情形。小孩說身體不舒服,「很想上場但沒辦法上場」。
身為導師,媽媽跟我在電話裡討論這件事情。雖然孩子說自己是身體不舒服,但我們也知道,孩子這一次的準備其實並不充分,有沒有可能是用身體不舒服當成藉口,其實是因為準備不足而想逃避呢?
媽媽主要的擔心也是大多數父母會有的擔心:「孩子會不會養成逃避的習慣?」而我們也見過很多例子——甚至我們自身也有這樣的經驗——當有人推我們一把,我們真的去挑戰了,就得到了很好的經驗。
假如畫成圖,大概就長成下面這樣吧。
那麼,要不要推小孩一把呢?
這樣子看上面的圖,當然就要推一把啊。但假如有一個親子專家像這樣建議你,拜託你把他的書燒掉。

父母的「電車難題」

稍微有一點經驗跟教育專業的父母和教育者(而且不是要騙你的錢),就不會把事情說得那麼簡單。
雖然我們確實見過鈴木一朗這種被一直推一直推最後登上大聯盟的例子,但我們也見過非常多小孩長大後一輩子都再也不想彈鋼琴。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其實不能確定,把小孩推上台就一定可以得到好經驗。
除此之外,鈴木一朗跟爸爸的親子關係非常糟糕。用親子關係去交換孩子那不見得換得到的專業成就,可能是許多父母不想要的結果。
  • 鈴木一朗的成就和他近乎《巨人之星》真實版的童年,都可說是極端的特例。
另一方面,沒上台就一定會變成逃避的壞習慣嗎?我們也見過許多人──甚至我們自身也有這樣的經驗──在錯過一件事後感到懊悔,下定決心再也不錯過,而且也真的做到了。我們又怎麼知道,錯過一件事不會反而是「好」經驗?
假如我們考慮到以上幾點,畫成圖就會變成下面這樣。
當然可能還有許多情況是我在這裡沒有設想到的,但這個選擇已經很難了。
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每當面臨要不要「推一把」的教育抉擇時,一邊是「小孩因此而討厭怎麼辦?」「破壞親子關係怎麼辦?」,另一邊是「小孩養成逃避的習慣怎麼辦?」兩害相權如何取其輕?簡直像是教養上的電車難題。
在有如迷宮的諸般可能性裡,父母和教育者到底該怎麼做選擇?

孩子那邊又是怎麼樣?

雖然面對上述的兩難情況,父母和教育者可能就接近要崩潰了,但這些考量其實還漏掉了最重要的當事人。
小孩作為事件的當事人,假如把他的情況考慮進來,情況還要再複雜好幾倍。
比方說,小孩是真的生病嗎?雖說小孩之前也許有逃避過,未必這次就不是真的不舒服啊。更別提不舒服這種事情,有時是在「有跟沒有」之間,很容易被心情影響。心情不好的時候,本來可以接受的不舒服,也會顯得難以忍受。
再來,會不會是有其他的事情發生,讓小孩有心情上的波動,使得他沒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面對上台的挑戰?以我們這個的例子來說,我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孩子在兩天前跟同行的另一位孩子有個「意外」。而根據我對這位孩子的理解,這個意外對他來說可能是很辛苦的。
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沒練習、有什麼(心理上的)意外、加上身體不舒服,這些因素都是確實存在的,只是比例上的不同。
那麼,就像下面這張圖。整個情況要是好好描述出來,已經足以寫成劇本拍成短片了。
無論如何,假如我們把當事人的感受跟意願考慮進來,在當事人「很不想上(台)」的時候,太用力推他,即使他最後上台了、可能也表現得不錯,他也可能只留下被強迫的厭惡感。當然,長此以往,他也有可能像鈴木一朗那樣成為職業專家,但親子關係卻破壞殆盡。
而在當事人「有點想,有點不想(上台)」或「其實想上台,只是欠鼓勵」的情況下,如果稍微推他一把,最後得到好經驗的可能性就挺高的,這個正向經驗說不定還會成為「滾雪球」的起點,一路讓小孩興致高昂地投入這項技藝。這也是父母或教育者們最想要的結果。但反過來說,即使當事人有點想上台,這個被推一把的經驗,也不是不可能留下被強迫的厭惡感。
事實上,我們幾乎沒有任何的方法,可以在選擇前就全然掌握各種可能性。而且無論我們如何抉擇,最有可能的情況,都是混和了「好經驗」與「壞經驗」的綜合結果。
排除掉最差的那些情況,其他的結果(「好經驗」與「壞經驗」的混合)僅僅是比例上的差別。
選擇那麼難,身為父母跟教育者,到底該怎麼做?
不知道該怎麼辦嗎?其實小孩會退縮,也是擔心壞經驗而不安。

也許你不想擋在小孩跟人生之間

心靈成長、諮商、勵志類的書籍,一直是書市上長銷的類型。長大了的我們都知道,瞭解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無論看了多少本書、參加了多少工作坊或活動,我們都仍然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許多時候,我們其中的某些人像是一副很有自信的樣子,說出很有方向感的話,但在沒有別人在的時候,每一個(有空閒的)人都會懷疑自己,都會懷疑活著的意義。
小孩只是跟我們一樣而已,跟我們一樣在面對人生跟選擇的時候,會感到懷疑和猶豫。
假如我們自己都搞不定自己跟自己的人生了,究竟又有什麼資格,去為小孩決定他的人生,然後還要他去面對因此而生的結果?只有小孩自己選的人生,他才有負責的動機和理由。
人生是小孩的,小孩要自己負責。這句話真的是廢話到不能更廢了。
每當父母或教育者問我「該怎麼做才好」時,我總是誠實地回答,我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最好的選擇」。但每一次,當父母或我自己在焦急不安中,企圖要為孩子做出「最好的決定」時,我總是試著提醒我們,人生是小孩的,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可能為他提供選擇的資源與機會。
然後如果你們的關係還不錯,你們還可以像是親密的家人那樣,一起面對選擇的結果。
我覺得這樣子,想來很不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