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雜談part37 個人的教育現場觀察

這篇要稍微談一下個人經驗,沒有什麼經濟或是社會學的理論要講。主要題目是,關於中學生對於歧視、階級意識這些的態度。
筆者大概可以想像的到,為什麼現在的鍵盤大學生,普遍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歧視心態,一旦被罵就直覺認為都是別人在抹黑,或是放大絕招說人是「酸葡萄」。總之,沒有半點想要面對,或是檢討一下自己到底是否有這類行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逃避、掩飾,總之就是想要讓自己安全下莊。
因為,中學生絕大部分都沒有面對歧視行為的訓練,或者說根本就沒機會碰到。一般學校,只有少數老師會意識到這個問題,大部分的老師遇到行為比較離群,或是心態還不夠成熟的學生時,多半是要求快速「社會化」,而不是要其他同學多有包容體諒的心。(註:畢竟大多數老師都沒有受過相關訓練,要他們在本科外去多學這些,時間真的不夠)
在學校與班級經營上,筆者看到的是與過去二十多年來沒兩樣的狀況,行為舉止較為與眾不同者,會受到同儕排擠甚至是老師的排擠,在教師辦公室聽這些抱怨多了,真的會讓人麻木。
原因原來就是出在一代代的複製,考得上師大以上的人,以前的成績自然不會差,這批成績好的考試高手進入師範體系前,基本上就是屬於中學裡的菁英分子,上了大學後也當然遇不到這些離群值特別高的人,更不要說學著怎麼面對了。
這是老師的錯嗎?也不見得,因為以前有分班,老師上課就是用同樣的態度帶學生,既然這樣,學生成長的歷程完全沒有相關處理歧視心態的經驗,很意外嗎?然後這批菁英進入學校,突然面對到常態分班後形形色色的學生,選擇的處理方法也往往是最簡單,相對來說最安全的做法 – 跟其他人一樣。
筆者上課會問一些社會的問題,邏輯的概念等等,其實這些小朋友並不笨,不管成績好還是壞,大多數都有判斷是非對錯的基本能力,只要你把正確的資訊給他們看,他們做出的價值判斷並不會與成人差太多。
差別在於,成人有偏見,小鬼們還沒形成,對他們講比較標準的問題,將心比心的問題,不僅聽得懂也願意去想,一旦發現矛盾衝突之處,主動提問的比成年人還要積極。他們並不畏懼權威,因為還不懂得權威到底是權威在哪,但他們知道一個老師要可以服人,要拿理字出來,拿知識秀出來,而不是用身分與地位壓人。
成人的偏見往往會影響小朋友們,不少社會問題拿到課堂上講,一般來說的回答都會很符合Common Sense。例如最近很夯的雙屍案跟核四工安等等,他們是可以輕易分出,雙屍案的嫌犯「看來很像是犯案者只是沒證據」,跟「檢察官找不到一刀斃命的證據」是差在哪,也可以理解假設真的找不到證據,押人逼供是不對的。對他們來說,核能實在太科幻,但要分辨出核能很安全,跟核四工程很安全是兩碼子事,也是再清楚不過的事。
那麼,歧視心態會久久不散,說穿了就是「根本就沒教過」!
沒教你面對歧視心態,要如何自我反省,沒學過怎樣分辨何謂歧視行為,那自然長大後也不會知道。階級的歧視就存在這其中,小朋友在此階段,還可以分得出一個同學的背景不好,導致他成績不好,還是他天生下來就很笨學不會。是有錢才有機會,還是有機會所以有錢,小朋友可不會蠢到分不出來。會分不出來,說個不好聽的,筆者個人的詢問結果,往往是「其他老師根本沒把資訊完整呈現」。(註:不呈現也罷,多的是強加道德標準給學生的。)
筆者個人遇到的案例太多了,多到讓人不得不懷疑,這不是個案。畢竟跑了好幾個縣市,在不同的地方都待過,碰到的狀況總是差不多。有好奇心的學生問老師一些最新的新聞焦點,往往得到不是正面的回應,這久而久之有老師被學生厭惡,也是沒辦法的。
在這年紀,多半的小朋友其實都沒有甚麼階級意識,歧視的行為是可以被糾正的,心態也是可以讓其反思的。那到底為什麼長大後會變成現在我們看到的鬼樣子?
筆者個人的想法比較單純,一者上了高中之後,由於之前的考試會把人分流得很清楚,第一志願與第三志願,考上國立前段大學的比例完全不同,這意即同質性高的人會聚集在一起。二者是隨年紀成長,會愈發加強自己的偏見,這個偏見來自於家庭背景與需要,一個家境富裕者很容易開始把低階級的苦難視為理所當然,用來說服自己屬於菁英,催眠自身能力優秀,藉以合理化自身的優勢地位。
當然,筆者只希望,教過出去的學生,英文可以差一點點,數學可以計算錯誤,但在這些問題上,可不要理所當然到底,或是凡是相對主義,用來合理化自身的藉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