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沒有滿足父母的期待時,「父母的失望」會讓孩子無法與自己的渴望連結,因為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愛」也不「被接納」,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甚至感受不到身為人的意義。同時父母也無法連結自己的渴望,因為孩子的表現讓自己覺得當父母很失敗、很沒意義。
8.自我
指最真實的自己,總共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接觸自己的感受、承認自己的感受、管理自己的感受;第二層次是與自我一致。不只是與感受一致,而能更深一層地與自我和諧一致。你會更發揮功能、更滿足、更感覺自己是整體的;第三個層次是與靈性的連結,亦即與自我連結。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有不同的路徑與切入點,重點都是讓對方或自己覺知,最後的目的地都是「渴望」與「自我」,讓人看見自己的渴望、最真實的自己。
反思:溝通的目的與困難
當自己說出「需要溝通」或「需要好好聊一聊」時,有想過自己想要透過溝通達成什麼期待或目的嗎?
在與他人溝通交流時,也需要對自己探索,才能和諧一致的了解自己,進而真正的表達自己。
溝通困難的地方有兩個部分:「理解自己」與「負責任地表達自己」。很多人不曾釐清自己的感受與渴望,或是理解自己的期待與觀點。或是有些知道感受的人卻無法很好地表達出來,只能用保護自己的方式去攻擊、控制對方,或用受害者的角度去表達自己。
最常見的溝通或是不負責的表達,常常是以生氣、害怕、逃避或暴怒表達,多半長輩則以說教、指責來與人互動,也許大家想透過這種方式的溝通來解決問題,但結果幾乎都是兩敗俱傷,奇妙的是人們仍慣性地重複著這樣的關係互動。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人們學習生存的方式,就像一種動物遇到危險後本能反應的避難系統,沒有人在完美的環境中長大,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傷害,每個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困難的地方。人們在無助中尋求了錯誤的自保方式:「都是你害我遲到了、誰叫你不早一點出門、就是你把東西放在這兒,害我跌倒了。」他們選擇遷怒某件事或遷怒某個人,甚至讓自己深陷愧疚、自責、自憐之中無法自拔。
而內在冰山提供一個探索方式去體驗自己的脆弱與真實,當你在溝通遇到困難,就像一扇你一直「推」不開的門卡住你的人生,你要不要試著用「拉」的方式打開你面前的門呢?
實作內在冰山的探索:(1)實際案例的內在冰山
1-1從身心的感受/情緒開始
內在冰山探索不僅是覺知自己,更是直接進入自己內心的過程,要開始探索冰山得從身心的「感受」開始。在成長的過程中,人們太常將外界的聲音內化成自己的,我們的心智與大腦漸漸被很多「應該」與「社會框架」綁架,因而忽略並封閉了自己身體的感受與心理的感受,所以失去了與真實的自己連結。
探索內在冰山就是要重拾與自我的溝通,重新覺知、接納這份體驗,所以內在冰山探索的最大重點就是:關注身體感受、心理感受的重要。因此路徑最常在「感受」上工作,讓對話者或自己從「感受」上進入,深刻地體驗與分辨出「感受」的不同層次。
1-2三個案例的內在冰山
探索的基準點,是以「事件」為主軸,因此是以事件產生的「感受」、事件產生的「觀點」、事件產生的「期待」、事件產生的「渴望」。
- 事件→感受:孩子不上學,妳的感受是什麼?我感到很生氣
- 事件→觀點:你怎麼看待孩子不上學?當一個學生就應該乖乖上學。
- 事件→期待:孩子不上學了,妳的期待是?我期待孩子不要那麼煩,老是找我麻煩。
- 事件→渴望:當孩子不上學了,你怎麼體驗自己?我覺得努力都白費了,那麼辛苦很沒意義。
- 事件→感受:孩子不上學,你的感受是什麼?我感到很生氣
- 感受→期待:當你感到生氣的時候,妳做了什麼?我把孩子留在校門,我轉頭就回家了。
- 事件→感受:當你轉頭就回家了,你的感受如何?我感到很難過。
- 難過→渴望:妳的難過是?我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將孩子丟在那裡,我很糟糕
1-3探索自己的內在冰山:為自己畫一張人生網
當我們遇到問題、困境或痛苦時,我們可以向內探索自己、問自己感受,甚至替自己畫一座內在冰山。當我們熟悉這種方式去體驗自己、理解自己時,還可以回溯過去人生裡的重大事件,為它們一一畫出屬於自己的冰山。
用一個十字軸(縱軸是冰山,橫軸是個人的成長年表),把冰山和生命歷程形成網狀結構,冰山是縱軸,生命歷程是橫軸。
每一座冰山的提問可以從「事件到感受、從感受到觀點、從感受到期待、從觀點到期待」,都是縱軸的直線進行。而冰山的每個區塊也都有其回溯的歷史,因此可以再橫向探索讓兩者交織成網狀結構。
實作內在冰山的探索:(2)對話與探索的技巧
薩提爾模式是一個成長模式並非控制模式,是一個探索模式並非分析模式。因此「探索」的方式是薩提爾模式中最重要的入門功課。
2-1最重要的對話心態:好奇心
探索內在冰山的對話模式並非質問,而是透過「好奇心」去傾聽、去接納對方或自己,即便在對話過程中遇上矛盾、糾結或痛苦,也不陷入質疑、評價與責備任何感受與想法,最困難也最重要的地方是練習刻意使用「好奇心」去提問、去同理。
要刻意練習的原因是主流的思維、經驗與文化在遇到問題時有固定模式:「只想要解決問題,不好奇問題的成因」。「好奇」的心態可以讓我們用豐富的眼光看待世間各種人事,因為好奇不是引導,所以對話沒有正確答案,對話也不是為了滿足誰的期待。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最重要的是好奇我們卡在哪裡。然而當我們不去好奇、不去同理自己,或大人不去同理孩子,那些困難與情緒最後都會隱藏在內心深處,而選擇內化大人們的責備或對自己的自責,也讓我們無法接納真正的自己。好奇心帶我們學著傾聽自己/對方、接納自己/對方,最終之處是連結人的生命力。
2-2對話/探索時的注意事項
在對話中刻意練習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敷衍與指責、不解決問題、不問「為什麼」、第一句不說「你覺得呢?」、不輕易以「嗯嗯」回應對方。避免「為什麼」的問題,可以取代為:「你還好嗎?發生什麼事了?怎麼啦?」或運用「怎麼辦呢?」或是以溫柔和諧的好奇回應。
覺察
(1)覺察姿態:覺察自己的身體狀態,雙手自然下垂、肩頸放鬆,時時刻提醒自己深呼吸。眼神儘量與對象同水平,肢體與眼神和諧而專注。
(2)覺察語態:說話速度有意識放緩慢,語氣有意識地深刻,如語言描述有意識地停頓、專注。
專注對話
(1)停頓:運用停頓來「等待」與「整合」雙方的思索與感官,透過自己的停頓來覺知自己內在感受,也讓對方停頓思索。
(2)呼喚:呼喚名字、或者稱謂且刻意停頓,讓對話的一方能專注。
(3)重複:重複對上一句句尾,有緩和與積極聆聽效果。
(4)整理:為對方的敘述整理、組織出精簡敘述。
交錯提問
(1)切入:從對方明顯有興趣的地方切入。
(2)專注感受:關注事件對人的衝擊,而不是關注問題如何解決。可詢問具體事件,並在細節處提問。讓對方將事件賦予語言,可藉此理解對他而言「發生了什麼事」。
(3)回溯:回溯過去的個人經驗來探索問題可能的成因或觀點,如「過去有類似的經驗與感受嗎?那次發生了什麼事?」。
- 練習在對話中覺察自己的內在冰山:犯錯不要緊,接納所有的自己再調整
如果在與他人的對話過程中脫離了冰山的探索模式,不小心使用了過去習慣的責備、說教模式,甚至升起一股不耐煩與焦慮,就停下來深呼吸,告訴自己沒關係,觀察自己當下的內在情緒,試著與那個負面情緒相處,確認自己的內在狀態如何,嘗試接納這樣的自己而非責備。
當事情不如我們期待、當同樣的問題重複發生時,很容易焦慮自己無法同時處理所有事情。我們可以停下來,去看見生氣的自己、看見自己對完美的期待、看見自己的期待落空,並試著願意跟這樣的自己共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接納沒有完全照著冰山模式探索的自己,告訴並允許自己可以犯錯,停下來確認自己的狀況。確認現在的自己走錯了方向,當下若還有力氣與空間就再給犯錯的對方與自己換個方向就好。
重回好奇的心態:「一個人不是故意這麼做,卻還是這麼做了,裡頭一定有他的困難」。我們好奇也心疼他的選擇,因為如果他不是故意的,當我們指出他的錯誤時,其實對方在心裡也會責備自己的。
我們可以重新看到他的渴望:「只是希望得到愛、擁有價值、渴望自由」。於是我們試著「一起體驗他所經歷的情境,感受他的選擇,經歷他的困難」,即使他所陳述的情境是他主觀的感受,而不是最客觀的事實。
反思著透過對話、透過溝通,我希望傳達什麼?我希望達成的目的是什麼?我希望對方可以知道有人會陪伴她、支持他,我希望我們與自己的渴望有所連結,更重要的是讓他也能夠與自己連結、愛他自己。
薩提爾模式告訴我們:「原來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不管年紀多大,外表多冷漠」。每座看不見的冰山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連結著愛,那些悲傷、痛苦的故事都是為了求生存、為了得到愛,我們竭盡所能做了所有能做的都是為了愛。看見為了生存、為了愛而如此痛苦矛盾、努力掙扎的人們,會充滿著對人的尊敬、對生命的敬畏,更容易體會各種生活處境的不易。
小結
這本書打開我的視野,因為我曾經無數次在溝通中試圖理解他人的難處都以失敗告終,我才發現我連自己的困難都尚未理解、接納,又有什麼辦法去理解別人?我還沒有接納自己犯錯的能力,又怎麼能接納別人犯錯呢?
薩提爾模式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是在說理而是體驗,不是頭腦上的認知、不是說服,而是幫助人去覺知自己,進而與自己渴望連結,並且為自己負責任。透過冰山探索自己,生命就會攜手往光明之處,因為薩提爾模式的精神就是尊重生命、相信生命的成長。
薩提爾模式讓我感受到一股溫柔踏實的力量,去照亮自己內心的陰暗處,唯有當我們與真實的自己連結時,我們才有堅強的生命力去面對挫折與失望的能力,才能有包容其他人的能力,也因為我們探索過、走過這些才能知道這一切有多麼不容易。
人的心智在生存模式之下,讓人不覺知「自己」,一旦覺知「自己」,就能為自己負責任,無論做什麼選擇,都是為生命本身服務,就會是好的選擇。
以上內容是書中佳句綜合個人心得的整理與編排,此篇有大量篇幅佳句引用原書。若有興趣的人歡迎去閱讀原書後一起互相交流討論哦!
推薦程度:****(偏向工具書)
易讀程度:***(書小厚)
適合讀者:想要理解自己並在溝通時好好說話表達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