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同志大遊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多年來,備受爭議的同志大遊行
同志大遊行在台北市已經舉辦二十多年,雖然曾引發不小爭議,但在同性婚姻法制化爭論爆發以前,還沒有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法制化爭論爆發以後,由於反同婚人士、組織對GLBT等性少數族群懷有疑慮、不信任,也擔心既定的婚姻及家庭價值將遭受嚴重衝擊,因此一些人將同志大遊行的照片、影像、標語拿來作為例證,展現同志族群普遍性關係複雜、具有不同於常人的性需求與美學觀(一些人眼中的藝術醜),以及假藉「同性結婚」之名行破壞倫理道德之實的真面目。
其實LINE群組、臉書流傳的那些不雅照、標語,以及一些人士的奇異裝扮,確實存在沒錯!並非憑空捏造或是刻意修改。我就曾見過這樣的遊行者,對方除了私處用麻繩編置的小籃子遮蓋,身體其他部位都裸露,快到了警察能以「妨害風化」名義請上警車的地步。當時,在人群的促擁下,我來到對方身邊,發現他們幾乎什麼都沒穿,內心有些毛毛的,不太敢轉頭多看幾眼;我也曾在那些戴頭套、穿特殊緊身衣的人旁邊行走,好奇他們會有什麼反應,但他們似乎彼此認識,沉浸在他們的小圈子裡,聊天、遛狗、逗貓,不在意我與其他人的目光,更不用說是向我們推銷某些特定的理念、標語。
至於常跟同性戀一起被拉來批判的BDSM、SM團體,我也在同志大遊行隊伍中見過幾次。頭一次見到時,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為他們多數成員穿著並不特別,要不是手上的遊行標語,我還以為是某間大學前來聲援的性別研究社成員。一路上,沒有人湊到我身邊,要向我解釋或詢問什麼,我跟他們就這麼各走各的。倒是有一年,走在遊行的隊伍,巧遇他們,其中一人帶了一支鞭子,沿路揮打馬路,發出巨大的聲響,讓我想退避三舍。
2016年到2019年之間,作為路人甲或參加者,我拍了幾張照片,雖然無法忠實呈現當時的原貌,也不可能沒有任何我個人主觀的喜好厭惡摻雜其中,但是想為自己的活動與當時的遊行做個紀念。現在,拿出來,實在是想告訴大家……「同志大遊行」並不是只有當初反同婚、反同團體及個別人士呈現的那樣──詭異、奇怪,也有平凡不過的場景及身影,而且前幾年打扮奇怪、詭異、噁心的人,隔年穿著平凡上街遊行的,大有人在,反之亦然,我認識的,就有這樣的人。
※ 為了避免照片的人物被長輩、親友、同事認出,也避免這些人來找我算帳,所以我將他們的臉龐用白色色塊遮蓋。
每年的同志大遊行都有晚會,晚會通常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辦。照片裡的場景是2016年同志大遊行的晚會。
一些人聽到「同志大遊行」,腦中往往浮現男、女同性戀者裸露身體,或裝扮怪異的模像,而感到噁心、反胃。對於他們的反應,我想說的是:「人家上班、家居生活,跟你/妳穿的沒兩樣。」
這是每年同志大遊行一定會出現的畫面──一大群人穿的很休閒,緩緩而行──但是台灣的新聞媒體幾乎不報導,連相片也不會出現,大概是不夠羶色腥吧?
2017年同志大遊行的小插曲──某個日本鼓藝團隊來台,在遊行路線的某個地點演出。
這是每年同志大遊行一定會出現的畫面──一大群人穿的很休閒,緩緩而行──似乎不會出現在臉書、LINE群組流傳的照片裡。
2017年同志大遊行某個場景,有的是反串,但也有的不是,至於他們的性別認同、性傾向認同是什麼,說實話,除非他們親口承認,不然我們猜測的正確率只有70%以下。
很多人以為「同志大遊行」只有同性戀相關團體會去,其實親子共學團、歐巴桑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以及其他黨派的個別人士也會出現。
不管是當「吃瓜群眾」、「路人甲」,還是遊行者,我都看到其他的性少數團體(如:雙性戀、跨性別、雙性人)在遊行,而且還見過個別教師及她幾個學生來現場了解狀況。
每年同志大遊行一定會出現,也是能見度最大的電音花車。
我並不愛車上那幾尊大、小鮮肉,拍照純粹是為了記錄,有興趣的男同、男雙,以及女性同胞們,請至現場旁觀,個人恕不提供更多相關照片。
我見過有人扮成蔡英文、藍色小精靈、媽祖、觀世音,還有沛沛豬。
大致上是這樣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安親班的狹隘空間、偏向靜態的「教養方式」,以及女性教師佔大多數的情況,對男童較為不利……
清末民初,一些中國女性是「自由戀愛」運動的受害者,也是「基督教一夫一妻」與「傳統一夫多妻」兩種價值觀與制度衝突下的受害者……
以下內容與其說是某人的工作回憶,不如說是簡要描述一家教科書出版社在性平、婚平爭議的衝擊之下,教材編輯自主權受到威脅,並且逐漸削弱的過程。用最白、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性平教育被「黑」的故事……
2016年12月4日早上,雀榕吃力地從床上爬起來,儘管睡了七個多小時,依然無法完全掃除昨天下午久立在凱達格蘭大道所累積的疲憊。 據說下一代幸福聯盟、拯救台灣聯盟、守護家庭聯盟等團體將號召幾十萬人上街,反對民進黨政府推行同婚合法化政策,於是好奇心重的雀榕便從桃園北上一探究竟。果不其然,有不少身著白衣
男人有眾多逃避現實問題及排遣苦悶的管道、方法,可是女性若是採用這些方法澆愁,產生健康及心理問題,「我們的社會」會有同樣的包容度嗎?
什麼時候我們社會「才會」用「人權」與「世代正義」來看男女人口比例失衡的問題?否則,一昧地以「維持社會秩序的難易」當作真理,來看那些「多出來的男性」,這好像是把「那些過剩的男人」當作是「社會的未爆彈」……
台灣安親班的狹隘空間、偏向靜態的「教養方式」,以及女性教師佔大多數的情況,對男童較為不利……
清末民初,一些中國女性是「自由戀愛」運動的受害者,也是「基督教一夫一妻」與「傳統一夫多妻」兩種價值觀與制度衝突下的受害者……
以下內容與其說是某人的工作回憶,不如說是簡要描述一家教科書出版社在性平、婚平爭議的衝擊之下,教材編輯自主權受到威脅,並且逐漸削弱的過程。用最白、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性平教育被「黑」的故事……
2016年12月4日早上,雀榕吃力地從床上爬起來,儘管睡了七個多小時,依然無法完全掃除昨天下午久立在凱達格蘭大道所累積的疲憊。 據說下一代幸福聯盟、拯救台灣聯盟、守護家庭聯盟等團體將號召幾十萬人上街,反對民進黨政府推行同婚合法化政策,於是好奇心重的雀榕便從桃園北上一探究竟。果不其然,有不少身著白衣
男人有眾多逃避現實問題及排遣苦悶的管道、方法,可是女性若是採用這些方法澆愁,產生健康及心理問題,「我們的社會」會有同樣的包容度嗎?
什麼時候我們社會「才會」用「人權」與「世代正義」來看男女人口比例失衡的問題?否則,一昧地以「維持社會秩序的難易」當作真理,來看那些「多出來的男性」,這好像是把「那些過剩的男人」當作是「社會的未爆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上週四是瘋狂的萬聖節,台灣除了延續國外的裝扮傳統,近幾年的性別意識興起,今年的同志大遊行超越以往,據新聞報導超過18萬人上街遊行,訴求議題從原本的性別平權轉至尊重多元。性別平權與多元性別,我一直認為是台灣重大議題,無論是先前公投案,大法官釋憲案,直至新增專法,各界仍然存在不同的意見與想法,值得深思。
Thumbnail
分享在臺北當代藝術館參觀的展覽「關係人」,展覽圍繞著#METOO事件,展現了性暴力與性騷擾的議題。以互動式情境遊戲和影片營造真實感。做為一名靈氣師,因為接觸過個案的能量場,了解過性暴力對個案遺留的侵蝕,也讓我對性暴力更加難以忍受並有著更多的關注和感觸。
Thumbnail
人生第一次完整走一次艋舺風俗業路線,以前都只是逛夜市經過某個點順便提一下而已,而且這天本來只是一個私人行程,要帶一起做地方創生的夥伴們來萬華「見見市面」。 在這前一週的某天,我應該是那天酒喝多了、不知道哪條神經接錯,竟然問了大名鼎鼎的工頭堅和萬華地區文化推廣專家《沐育文化》凱文,要不要一起來玩⋯
Thumbnail
與相愛的人攜手步入婚姻,擁有屬於彼此的孩子,看似是人生理所當然的戲譜。然而,對於兩個相愛的女人、或兩個相慕的男人來說,這份「理所當然」竟是一種奢侈——一種需要耗費很多力氣,卻仍可能難以觸及的人生藍圖。為了更加了解同志家庭與人工生殖的現狀,我們聯繫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志工進行訪談。
Thumbnail
我曾認真思考結婚的意義是什麼,大部分的人都說是兩個人愛的證明及保障。但結婚為什麼卻又變成了愛情的墳墓?是兩個人一起捨棄生活中再有愛情一詞的覺悟,廝守彼此,共同實現社會責任及遵守家庭約定。同一個屋簷下裡面除了浪漫與激情之外,也被相互攤開的平凡與現實填滿。
Thumbnail
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在傳統喪葬習俗上,同志伴侶面臨著許多挑戰。在喪禮時可能面臨家人和親屬的不諒解,和無法實現殯葬自主等問題。
Thumbnail
近年來,性別議題逐漸在臺灣各地發酵,除了中央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更有許多民間團體紛紛投入性別相關議題,與更加基進的行動與論述。2017年,臺灣成為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的亞洲國家,也為臺灣的性別運動立下重要里程碑。在這條路上,新竹市政府也不遺餘力,努力朝性別友善城市的願景前進,除了加入開放
  十年了,我衷心希望、也會努力去提倡的事情是:這一次,我希望運動結束之後不會再有每個人滿口厭女穢語的「大腸花」。這一次,我們要有能力用更尊重每一個夥伴的方式表達。如果有一天我們能鬆口宣稱我們勝利,那必須是因為,我們終於迎來了一個尊重所有性別的民主、一個不再厭女的台灣社會。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Thumbnail
同遊與性別認同近況 平常會關心多元性別認同的議題,但卻是第一次在台灣參加LGBT遊行,附近的市集規模比想像中的大(尺度也是XD),又在遊行後參加銀河浪漫活動,想體驗更多的文化,活動主打女同志族群擴展交友圈但不限性別。參加完後思緒也比較清晰,順便整理一下最近看到的資訊給大家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上週四是瘋狂的萬聖節,台灣除了延續國外的裝扮傳統,近幾年的性別意識興起,今年的同志大遊行超越以往,據新聞報導超過18萬人上街遊行,訴求議題從原本的性別平權轉至尊重多元。性別平權與多元性別,我一直認為是台灣重大議題,無論是先前公投案,大法官釋憲案,直至新增專法,各界仍然存在不同的意見與想法,值得深思。
Thumbnail
分享在臺北當代藝術館參觀的展覽「關係人」,展覽圍繞著#METOO事件,展現了性暴力與性騷擾的議題。以互動式情境遊戲和影片營造真實感。做為一名靈氣師,因為接觸過個案的能量場,了解過性暴力對個案遺留的侵蝕,也讓我對性暴力更加難以忍受並有著更多的關注和感觸。
Thumbnail
人生第一次完整走一次艋舺風俗業路線,以前都只是逛夜市經過某個點順便提一下而已,而且這天本來只是一個私人行程,要帶一起做地方創生的夥伴們來萬華「見見市面」。 在這前一週的某天,我應該是那天酒喝多了、不知道哪條神經接錯,竟然問了大名鼎鼎的工頭堅和萬華地區文化推廣專家《沐育文化》凱文,要不要一起來玩⋯
Thumbnail
與相愛的人攜手步入婚姻,擁有屬於彼此的孩子,看似是人生理所當然的戲譜。然而,對於兩個相愛的女人、或兩個相慕的男人來說,這份「理所當然」竟是一種奢侈——一種需要耗費很多力氣,卻仍可能難以觸及的人生藍圖。為了更加了解同志家庭與人工生殖的現狀,我們聯繫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志工進行訪談。
Thumbnail
我曾認真思考結婚的意義是什麼,大部分的人都說是兩個人愛的證明及保障。但結婚為什麼卻又變成了愛情的墳墓?是兩個人一起捨棄生活中再有愛情一詞的覺悟,廝守彼此,共同實現社會責任及遵守家庭約定。同一個屋簷下裡面除了浪漫與激情之外,也被相互攤開的平凡與現實填滿。
Thumbnail
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在傳統喪葬習俗上,同志伴侶面臨著許多挑戰。在喪禮時可能面臨家人和親屬的不諒解,和無法實現殯葬自主等問題。
Thumbnail
近年來,性別議題逐漸在臺灣各地發酵,除了中央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更有許多民間團體紛紛投入性別相關議題,與更加基進的行動與論述。2017年,臺灣成為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的亞洲國家,也為臺灣的性別運動立下重要里程碑。在這條路上,新竹市政府也不遺餘力,努力朝性別友善城市的願景前進,除了加入開放
  十年了,我衷心希望、也會努力去提倡的事情是:這一次,我希望運動結束之後不會再有每個人滿口厭女穢語的「大腸花」。這一次,我們要有能力用更尊重每一個夥伴的方式表達。如果有一天我們能鬆口宣稱我們勝利,那必須是因為,我們終於迎來了一個尊重所有性別的民主、一個不再厭女的台灣社會。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Thumbnail
同遊與性別認同近況 平常會關心多元性別認同的議題,但卻是第一次在台灣參加LGBT遊行,附近的市集規模比想像中的大(尺度也是XD),又在遊行後參加銀河浪漫活動,想體驗更多的文化,活動主打女同志族群擴展交友圈但不限性別。參加完後思緒也比較清晰,順便整理一下最近看到的資訊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