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就在這間公司四年了,因為平常在網路上接觸到很多關於消費性產品的設計經驗分享,或是相關的課程和書籍範例都會以2C的方式在解釋,有時候難免覺得對應到自己公司內的狀況好像也不能應用。所以想分享一些自己待了四年之後的心得感想。
我剛進入公司時,加上創辦人只有六人,準備把第一個測試版本的產品交給使用者測試,到現在已經全公司擁有近四十人,雖然不像各大數位媒體上的公司,動輒就幾千萬幾億的資金流動讓產品爆炸性成長。但我在公司內看到如何透過需求和資源的掌控,一步一步地將公司推向穩定並走向成長及獲利。
以下是幾點我所觀察到的現象:
- 功能只要符合易用性原則中『能滿足需求』即可獲取最高量客戶(利潤)
- 軟體使用決策者和使用者是不同角色
- 權限及角色的複雜設計
- 黏著度高,容易建立習慣
- 設計師須具備複雜邏輯及業務理解能力
資源與商業價值最大化
由於公司處於成長期,追求的是CP值最大化,所以身為公司內的設計師,所需要負責就是在可用的資源與時間內提供一個最佳解決方案。
設計結果關注的有兩種:
一種是『能否解決使用者遇到的問題』。只要能夠解決,並符合現有產品內的一致性。這時候的設計成果可能對於完美設計師的要求來說還在70分左右。而怎麼從這70分逐步地一直優化和提升,也是一種技巧。
我目前採取的做法是在未來遇到相同功能或頁面要再累加功能時,評估工程師和PM的時程後,將上次不足的部分,利用這個機會加進去,如果時間有限,就看時間內可以優化到什麼程度。
另一種則是『行銷及業務導向的設計』。在B2B 產品中,決定購買產品的人有可能不會是使用產品的人,或是他只是其中一個角色。所以這種類型通常會可以用較高標的視覺水平當作依據。
這種類型在設計上會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和創意、視覺的表現,為的是增加行銷點和業務推廣時讓對方能夠為之一亮。
多元的角色
如同上面所說,因為我們的產品是提供給貨物承攬業(Forwarder)的工具軟體,內含了類似訂單管理、會計、報表等功能,出現的角色至少會超過五種以上,而且每間公司對於角色所要做的事情都有可能不同,相同的職稱但有不同的權限和工作內容,這樣的例子非常多,所以在這方面要考慮的角色和情境較錯綜複雜。
這種時候,在設計上,我們會專注在功能的使用情境和流程上,從需求開始著手,才不會迷失在過多的角色中。在權限上面則是需要有最大的彈性,交叉的設定,讓權限的設定可以滿足多數企業,不過這部分我們的產品還未開放給使用者自行控管,所以也還沒真正接觸到權限的挑戰,但已經可以預想在這邊的難處。
黏著度高,易建立習慣
因為一間公司內使用的管理軟體,一旦上層決定後,下放到整間公司,每天上班時間超過一半都必須要使用,所以黏著度會非常高,就算他不愛,他也會被逼著要習慣,因此很容易建立習慣,這也牽扯到,在B2B中,有可能在設計和易用性上並不是最優先的事情。
人在改變習慣時,會帶來抗拒感
很多書籍都提到,人類的大腦因為會避免消耗過多的能量來辨識每一件事情,所以才會有容易建立習慣的機制,對認知和習慣的養成,可以減少大腦處理過多重複性的事情。
因此在設計上會需要特別注意,推出的解決方案是不是經過足夠的設計思考、測試、訪談和迭代,避免客戶因先前建立的習慣而產上抗拒感,雖然習慣可以再次建立,但也有可能產生巨大反彈而喪失客戶。
設計師的價值在哪?
上面提到了,在這樣的環境中,易用性和視覺都不是優先事項,我自己也產生過設計師的價值在哪?有非常多次的自我探討及迷惘。也和公司創辦人聊過很多關於這方面的事情。
設計師缺乏商業思考能力
公司創辦人和前幾年參加MIX時的講者都提到的重點:「商業思考」,可能以往注重在視覺上的工作經驗,會因為在B2B產品的公司中無法從視覺得到成就感,而有很大的落差而產生失落感。
經過了四年的洗禮,我相信設計師的視覺能力依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衡量資源、商業價值、易用性,各種面向地看待設計與產品之間的關係,尤其像我們公司是一般接觸不到的產業類型,那產業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轉化的能力就會特別重要,一方面也容易建立自我專業的護城河,因為你擁有很多這個產業的知識是其他人未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