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嘗試失敗,大人可以如何用心理學理論幫助他?

溫柚榕-avatar-img
發佈於教育萬花筒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害怕挫折的台灣孩子

台灣的孩子,普遍害怕遇到挫折,更多時候在遇到某項自己不擅長的事物時,不是鼓勵自己再嘗試或者找人討論如何更好,而是直接逃避或者放棄。

曾經和某個大學同學聊到彼此最不擅長的科目,他和我說因為自己小時候唱歌不好聽,所以從此就相當排斥參加唱歌相關的活動。

雖然上述的舉例只是個案,但是我身邊很多人的確是這樣面對挫折的,包含自己過往在補習班當助教,和國小年齡層的孩子相處時,也時常發現到這個問題。

於是我上網找了其他國家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或相關書籍,才發現原來有很多國家「在意孩子是否親身體驗勝過於給予一個標準化的答案」,使得不同國家教育出來的孩子對於挫折態度不太相同。

這樣的觀察引發我去思考:為什麼同樣遇到挫折,一個是躍躍欲試,而另一個卻相當退縮、害怕?

raw-image

幾個可能的原因分析

可能原因有幾個:

1. 社會太過單一化「成功」的定義

台灣社會向來強調「孩子必須贏在起跑點」,從小時候學走路講話開始,只要小孩比平均年齡的孩子成長慢一點,父母就會相當焦慮不安,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

一路到求學階段,也是將社會「成功」的價值單一化,認為只有成績好的人才是一個成功的人,卻忘記成功其實有其他的定義,像是音樂、美術、體育等等其他項目的表現,甚至是「比別人更努力」、「在團隊合作中很願意照顧別人」、「對師長有禮貌」這樣的特質,卻同樣時常在社會中被淹沒,所以造就現在小孩認為自己只要某件事情沒有達到社會單一的標準,就是不成功,拚命的想要符合社會的眼光。

《遠見雜誌》曾經訪問導演魏德聖與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執行長呂冠緯,在他們對談的文章中提到,現在的教育習慣將孩子教成同一個樣子,社會喜歡什麼,認為什麼樣子是成功,我們未來就選擇做什麼行業,卻從未問過自己對於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在另一篇採訪台大電機系葉丙成教授的文章中,也提到希望學生未來可以自己去定義自己的成功。我們的社會一直過於強調學業、名利上的成功,卻總是忘記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其實不盡相同,那又怎麼能以單一的標準去定義每個人的價值呢?

raw-image

2. 從小只要做不好就會被罵

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向來強調童年經驗,此派典認為長大後許多的問題都源自於不愉快的童年,雖然能造成一個問題通常並非源自於單一的原因,但童年的成長經驗,的確容易影響往後對於挫折的習慣。

而華人的教育向來習慣「做不好就罵」,養成了學生畏畏縮縮的面對這個世界,因為只要做不好就會被老師或者家長責罵,所以乾脆擺著不要做,這樣就不會出錯。

raw-image

3. 只想要很快就看到成果

我們的教育方式向來習慣直接給予一個答案、方法,而不是循循善誘或者是直接讓孩子親身去體驗整個過程,所以孩子從小就習慣有人快速地給他答案並且看到結果。

但其實很多事情是需要時間累積的,而且在網路世代中,更強調「快、還要更快」的壓力下,因為過去不常自己探索找答案,又加上現在環境因素,因此很多人開始對於學習新東西需要花時間感到不耐煩。

市面上有太多「幾分鐘讓你學會…」、「快速成效!」、「保證學會!」這一類的課程,強調在短時間內學會一個東西,但是其實培養一個能力或習慣,是相當需要時間去養成的。

對於挫折這件事情亦是,要能夠培養出挫折的容忍能力,自然需要花很多時間經歷「失敗、嘗試、成功、下一次失敗」這樣不停的循環中,從過程中親自去體驗和摸索,才有可能在往後回頭看時,發現原來自己在每一個認為過不了的關卡中,都因為接受挑戰、不停的練習而造就現在的自己。

所以當社會只想要很快地看到成果時,自然對於挫折的練習少,包容度也相對降低,孩子也因為從小沒有這樣的經驗,長大後對於更困難的任務自然更不想去嘗試。

raw-image

4. 在發展階段中,某些任務沒有完成

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曾經提出「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指出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自己需要突破的困境與挑戰,如果該階段可以完成,那這個時期的困境就不會成為未來的阻礙和議題。

理論中提到,在學齡前期(3-5歲)強調的是「主動或愧疚」議題,如果這個時期的孩子可以在自己主動探索世界時得到鼓勵和支持,那往後將比較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反之如果在該階段是受到譏笑或者否定,則容易會產生羞愧感,並且讓其他人支配往後的生活。

接著在學齡時期(6-12歲)的挑戰則是「勤勉或自卑」,在此階段的孩子幾乎都在適應學校生活,如果此時可以順利完成學業、生活技能上的任務,那就比較容易發展成勤勉努力的孩子,但反之如果在過程中一直無法順理完成學習任務,則容易產生自卑感。

在此理論中,認為過往沒有完成的事物,會對未來造成影響,並且可能會再次造成問題,但其實階段任務只是一種大略的劃分,時間和年齡上並非如此絕對,只能說這些議題剛好都是我們成長階段必須學會的任務,也是我們終生都要學習的課題。

raw-image

四個幫助孩子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這些理論只是一種輔助檢測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身為老師或家長的我們,究竟可以怎麼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更願意去嘗試呢?

1. 鼓勵他的努力而非結果

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Carol S. Dweck)將學習成敗的歸因分成兩種,一種為「成長型」思維,另一種則是「固定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人強調內在動機,認為只要自己持續不斷的努力,即使現階段失敗、錯誤,也會因為自己不斷的修正和調整,而變得越來越好,他們習慣看見自己的努力,將越多的努力當成越多的反饋,也比較容易在嘗試失敗後,依然再次選擇挑戰。

固定型思維則是認為能力是固定的,所以只要自己表現不好,或者最後結果失敗了,就會覺得自己不可能再更好,因此在自己的表現良好時雀躍,但表現不佳時消極挫敗,不願意再嘗試一次,覺得越多的努力就顯得自己越沒有能力。

曾經有一陣子台灣很流行「鼓勵代替責罵」,但後來又有人說這樣教出來的孩子太玻璃心,但其實不是不能鼓勵,鼓勵應該是要強調在「過程」而不是「結果」

raw-image

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一個孩子相當認真努力時,我們可以這樣說:「我看見你有為了這次的表演很努力在練習」、「我看到你在團隊工作中,很認真的帶領大家完成這個任務,很棒喔!」

這樣做可以讓孩子知道,我是因為很努力而被鼓勵,往後在面對挑戰時,會願意看見自己的努力,並且知道這樣的努力是有價值的,而不是在孩子有優秀的表現時,才和他說「哇!你這次考了第一名!很棒喔!」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只會將第一名視為是自身的價值,而忘記了努力才是他身上最珍貴的寶藏,如果做某件事情沒有成功,就會直接放棄,因為將失敗的結果套回自己身上,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所以應該要鼓勵他們「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的好壞」。

raw-image

2. 傾聽孩子在遇到挫折時的感受和情緒

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一定會遇到許多的挫折、失敗、低落等等,這時候大人就可以站在一個陪伴、輔導的腳色,去和孩子聊聊發生了什麼事情。如果不知道怎麼樣開始對話,不妨可以試試從以下的句子開始練習:「你還好嗎?需不需要和老師聊聊?」、「我看到你在學習這件事情好像遇到滿多挫折的,需不需要和老師聊聊?」

孩子在這個過程可能會向你表達許多情緒,身為陪伴的角色,最好的方式就是聽他說,並且不要過度的希望他收起情緒,給他們一個出口的空間,也讓他們知道挫折只是一時的,當一個良好的傾聽者,對於孩子情緒的處理就是最好的解藥。

raw-image

3. 陪伴孩子練習與拆解目標

和孩子一同練習不同的任務,讓他們感受到被陪伴和鼓勵的感覺,並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去達成目標。當任務卡關的時候,可以協助孩子將大任務拆解成各式各樣的小任務,然後再透過設定每周達成目標的方式,去將自己的能力累積起來。

這個方式在認知心理學上稱為「組塊學習」,意思是把相關聯的資訊、任務分成一組組小單位去完成,不但可以幫助知識的系統化且較容易記得,也可以讓遙遠的大目標看起來較為容易達成。

將任務拆解成小部分除了可以將難度減低以累積成就感之外,也可以藉此知道每個孩子在哪個部分比較弱,再透過慢慢引導孩子練習的方式,讓他們覺得學習的路上是不孤單的。

raw-image

4. 尋找相似的模範對象

根據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說明人類在學習的過程,除了傳統行為學派所強調的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之外,也還可以透過「模仿」或「觀察」來學習。

所謂的模仿與觀察,是指在學習過程中,不需要透過實際的經歷、參與,而是透過眼睛觀察他人的行為、動作等等,來認知到自己可以怎麼做、應該怎麼做、或者做了什麼事情會被處罰或獎賞。

因此,可以去尋找先前有沒有一些良好的範例,不論是態度上的調整還是實際執行的方式,尋找典範讓孩子參考,可以讓他們知道原來有很多人也和他們一樣曾經挫敗、失誤過,甚至是透過這些人後來的奮鬥和努力,可以培養孩子知道這些人如何將挫敗化為力量的。

raw-image

在過程中慢慢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以上就是幾個可能台灣孩子比較不願意嘗試的原因,以及如何協助他們的幾種方式。

其實在教育的路上,每一個人都是不斷的修正、調整,沒有人可以一出生就當個好爸媽或者好老師的,所以在陪伴的過程遇到挫折,也不要太灰心或者氣餒。

多鼓勵和給予他們支持,也適時的鼓勵自己,要相信自己願意從現在開始改變,未來我們就會一起慢慢變好。

更重要的是,其實孩子在愛心和關心的陪伴下,自己就會慢慢茁壯成長。另外,如果在過程中,有需要聊聊的話也歡迎留言來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溫柚榕聊聊天
96會員
161內容數
覺得這個社會上有好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卻礙於文章發文無法即時討論的受限,而讓這個平台一直比較像是「我說你聽」的狀態。但是,其實比起單方面輸出,一直以來我更喜歡和別人討論想法,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不斷吸收不同觀點以後,最後淬鍊成自身獨有的價值觀,我想這是創辦此處最大的意義,所以各位親愛的朋友們,請友善地留下寶貴的想法吧!
溫柚榕聊聊天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這是一篇抱怨文,對於教育現場的抱怨文。 前幾周經歷了我人生目前為止,最負面的一次代課經驗。 前陣子我去應徵了一間私立高職的短期代課,在一開始面試的時候,教務組長就不斷提醒我:「老師,我們學校的學生都『很特別』喔!」 雖然這間學校的風評,本來就是眾所皆知,但當時的我心想:「反正也就一小段時間,應
2025/04/21
這是一篇抱怨文,對於教育現場的抱怨文。 前幾周經歷了我人生目前為止,最負面的一次代課經驗。 前陣子我去應徵了一間私立高職的短期代課,在一開始面試的時候,教務組長就不斷提醒我:「老師,我們學校的學生都『很特別』喔!」 雖然這間學校的風評,本來就是眾所皆知,但當時的我心想:「反正也就一小段時間,應
2025/04/15
「她呀!什麼都有了!長得又漂亮、又有氣質、老公對她又好、小孩又都是在國外念書,真的是要什麼有什麼。」 因為麵店的阿姨重複了這句話實在太多便,讓我忍不住豎起耳朵聽聽她們的談話內容。 這一間麵店,是一間位在公館小巷的一間小麵店。 假日中午已經過了吃飯時間,雖然空間不大但早已沒什麼人潮,只剩下...
Thumbnail
2025/04/15
「她呀!什麼都有了!長得又漂亮、又有氣質、老公對她又好、小孩又都是在國外念書,真的是要什麼有什麼。」 因為麵店的阿姨重複了這句話實在太多便,讓我忍不住豎起耳朵聽聽她們的談話內容。 這一間麵店,是一間位在公館小巷的一間小麵店。 假日中午已經過了吃飯時間,雖然空間不大但早已沒什麼人潮,只剩下...
Thumbnail
2024/10/31
隨著網紅的興起,心靈課程成為許多人尋求情緒支持與靈性成長的管道。本文探討網紅分享的心靈課程經驗以及社交媒體如何放大他人的幸福感,造成內心的匱乏和焦慮。透過剖析心靈課程的吸引力及其背後的心理因素,提供對於人際關係、自我認同及生活價值的深入反思。最終,強調回歸真實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呼籲大家珍惜身邊的人。
Thumbnail
2024/10/31
隨著網紅的興起,心靈課程成為許多人尋求情緒支持與靈性成長的管道。本文探討網紅分享的心靈課程經驗以及社交媒體如何放大他人的幸福感,造成內心的匱乏和焦慮。透過剖析心靈課程的吸引力及其背後的心理因素,提供對於人際關係、自我認同及生活價值的深入反思。最終,強調回歸真實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呼籲大家珍惜身邊的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當大家還在努力拚分數的同時,是否也該想想,有一項測驗卻是世界排名第一,那就是孩子【害怕失敗】這個項目的測驗,為什麼台灣孩子會呈現出那麼害怕失敗這個結果呢! 原來這也是一堂非常重要的課程...
Thumbnail
當大家還在努力拚分數的同時,是否也該想想,有一項測驗卻是世界排名第一,那就是孩子【害怕失敗】這個項目的測驗,為什麼台灣孩子會呈現出那麼害怕失敗這個結果呢! 原來這也是一堂非常重要的課程...
Thumbnail
回想起高中,意外地也快接近十年了,聽聽高中生們的困擾,大量的作業、補習、多了學習歷程,這滿滿的作業量。 這篇我想帶給現在是高中生,曾經是高中的我們,一些鼓勵與希望,如果你現在生活很沒有希望,我不想灌你雞湯,我希望的是,在你身陷黑暗和迷惘中,有一盞光,陪伴著你,想休息也好,指引著你,繼續前進也好。
Thumbnail
回想起高中,意外地也快接近十年了,聽聽高中生們的困擾,大量的作業、補習、多了學習歷程,這滿滿的作業量。 這篇我想帶給現在是高中生,曾經是高中的我們,一些鼓勵與希望,如果你現在生活很沒有希望,我不想灌你雞湯,我希望的是,在你身陷黑暗和迷惘中,有一盞光,陪伴著你,想休息也好,指引著你,繼續前進也好。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太強調面對挫折時的耐受性與堅固性,彷彿只要夠強韌,禁得起挫折的摧殘跟折磨,就能抵擋大部分的挑戰。這種看法的問題在於,它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挫折是個持續變化的動態過程,『忍受』只是整個過程中開頭的一小段,只強調對挫折的忍受,會讓我們忽略其他更重要的心理益處。」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太強調面對挫折時的耐受性與堅固性,彷彿只要夠強韌,禁得起挫折的摧殘跟折磨,就能抵擋大部分的挑戰。這種看法的問題在於,它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挫折是個持續變化的動態過程,『忍受』只是整個過程中開頭的一小段,只強調對挫折的忍受,會讓我們忽略其他更重要的心理益處。」
Thumbnail
害怕失敗的人,所有能量精力都會放在失敗的自我預言,充滿擔憂和焦慮。 成功導向的人,則是想著各種能達成成功的方法。成功不會唾手可得,但相信自己能達成者會把精力放在了解各種有效的方法上,而非運作在自我抑制和自我否定上。
Thumbnail
害怕失敗的人,所有能量精力都會放在失敗的自我預言,充滿擔憂和焦慮。 成功導向的人,則是想著各種能達成成功的方法。成功不會唾手可得,但相信自己能達成者會把精力放在了解各種有效的方法上,而非運作在自我抑制和自我否定上。
Thumbnail
『碰到教科書裡沒教過的問題時,你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個反應呢?』 1. 等待指示。 2. 因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變得情緒化。 3. 靠自己的力量想辦法解決。 聽同事說, 導師班上的班長,家長竟要求不要孩子繼續當了! 說甚麼考試成績太爛,先把功課顧好再說! 我拍拍她說:「我也遇過!我也遇過呀! 現
Thumbnail
『碰到教科書裡沒教過的問題時,你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個反應呢?』 1. 等待指示。 2. 因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變得情緒化。 3. 靠自己的力量想辦法解決。 聽同事說, 導師班上的班長,家長竟要求不要孩子繼續當了! 說甚麼考試成績太爛,先把功課顧好再說! 我拍拍她說:「我也遇過!我也遇過呀! 現
Thumbnail
【教養大震撼】作者身處於父母普遍相信誇獎孩子是很重要的美國,許多父母認定,當孩子自我感覺是良好的,相信自己是聰明的,就不會畏懼挑戰。同樣身為父母的作者,在做這個專題時,赫然發現研究顯示,誇小孩聰明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只預防不了才華遭到埋沒,搞不好還是小孩才華遭到埋沒背後的原因!作者自己都驚呆了!
Thumbnail
【教養大震撼】作者身處於父母普遍相信誇獎孩子是很重要的美國,許多父母認定,當孩子自我感覺是良好的,相信自己是聰明的,就不會畏懼挑戰。同樣身為父母的作者,在做這個專題時,赫然發現研究顯示,誇小孩聰明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只預防不了才華遭到埋沒,搞不好還是小孩才華遭到埋沒背後的原因!作者自己都驚呆了!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普遍害怕遇到挫折,更多時候在遇到某項自己不擅長的事物時,不是鼓勵自己再嘗試或者找人討論如何更好,而是直接逃避或者放棄。曾經和某個大學同學聊到彼此最不擅長的科目,他和我說因為自己小時候唱歌不好聽,所以從此就相當排斥參加唱歌相關的活動。雖然上述的舉例只是個案,但是我身邊很多人的確是這樣……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普遍害怕遇到挫折,更多時候在遇到某項自己不擅長的事物時,不是鼓勵自己再嘗試或者找人討論如何更好,而是直接逃避或者放棄。曾經和某個大學同學聊到彼此最不擅長的科目,他和我說因為自己小時候唱歌不好聽,所以從此就相當排斥參加唱歌相關的活動。雖然上述的舉例只是個案,但是我身邊很多人的確是這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