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教育急診中:分級之弊病

  如果一株紅花佇植荒地之中,獨立昂揚,你的反應會是什麼?是讚嘆這枝紅花有令人欽服的生命力?還是質疑眼前這片荒漠何來艷紅的花朵?
  在我讀高中的時候,曾聽聞在地某高職開設了「升學班」,也可以說是「資優班」,主要以考上優質大學為導向,一個班大概三十人左右,以便提升學習效率。廣告上標榜的不是考上國立大學,就是頂尖的私立大學,各個名列前茅的大專院校佔盡多數。照理來說,這些學生的成績必會被學校用於招生,以亮眼的績效吸引考生,或是讓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慕名來申請,要是效果出奇地好,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會擠爆這小小的班級。如果你覺得這樣的情況很正常,沒什麼好奇怪的,學校為了招生,乍聽之下也挺合理,然而這表示你對於「教育」這個詞過於樂觀,或是鮮少有這方面的思考或懷疑。
  前述所說,這是一間高職,也就是以「技職」為導向的學制,因此大部分學生的志願選填會以科技大學居多,但榜單上的學校,卻是以普通大學為主,雖然仍有頂尖的科技大學,然而就台灣技職教育來說,程度排列上不如普大精密,甚至出現斷層,這也很有可能出現「跳槽」的現象,也就是不管你是否符合該科系,或是喜不喜歡這科系,系名前面的校名將會被過度放大,學校也是吃定了家長「認校不認系」的心態,仔細研究那科系的話,可能會有令你匪夷所思的系名,比方說「全球視野與國際情勢走向系」,看到這種超過十個字的名子,你是否在乎這科系對自己的幫助與否,還是只專注於學校的排行高低?
  再者,談到「資優班」的問題,這是台灣教育體制中「菁英教育」的產物,其設立原意自然是用以區分學生的程度,這樣的分級有助於學校教學。若以中上等的明星高中來討論,普通班的程度已是不錯,而資優班的程度就更不用說,每年學測分數放榜,新聞媒體便會列出以排名,尤以「滿級分」為重要指標,若按照我那年的學測比例來看,在最多滿級分的學校中,佔該校當屆總學生人數不超過2.5%,滿分共75級分,一般來說普通班若有學生能考到70級分已屬不易,而且又分成三個類組,各組的標準也都不同,在我讀的類組裡,能突破60級分已經算是佼佼者。因此可以認為,學校試後的排名有點「以偏概全」,滿級分學生越多,代表學校辦得越好,然而這些被比較的好或不好,幾乎都與普通班無關,但普通班佔了整個學校的多數,所以學校自然會有所偏心,不論環境、師資或其他教學資源,都會給予更多好處,甚至當時還有聽說學校聘請老師違法兼課,為了拉高學生成績鋌而走險。為了校譽,為了排名,可能也為了教育工作者這本身的利益。
  學校教育分級化下的產物---「資優班」之成立應當合理,目的在於更容易因材施教,傳承孔子之教學宗旨。然而,這其中是否參雜各校私底下的你爭我鬥?學校為了生存下去,吸引考生來就讀,總得拿出能跟別人比的數字來競爭,這個「為校爭光」的機會自然就落在資優班的肩上,他們等於是軍中的「精銳部隊」,在歷史上,後人會記得萬夫莫敵的猛將,也會記得才智過人的軍師,但有又誰會提起身在前線拒敵的小兵呢?小兵無疑是戰爭中的炮灰,他們的作用其實就是犧牲,也是以命換命的工具。那以現代學校對學生的分類,誰是千載傳頌的將軍,誰又是叫不出名字的士兵?而資優班需要強大的師資與豐裕的環境資源,因此需要「巨款」才能穩定運行,這些錢又從何而來?顯然多半來自於在校生的學雜費,一般情況下,我們無從得知這些資金的用途與流向,究竟是平均用於全體在校生,還是集中於校方認為更值得的地方?這可以從兩方向去推測:
  1. 資優班的課程異於普通班,新增其他課程勢必增加課用預算,等於是專用款項。
  2. 需要較強的師資,那就得用更高的費用去聘請,在費用比例上來說,或許有失衡之疑。
  事已明然,鮮花的滋養總需要充足的肥料,肥料再怎麼多,也比不上一株艷麗的花來得搶眼,上述之意,有些人白白做了別人的肥料卻渾然不知,假如是私立學校,那所付出的學費就更高,再加上若是沒沒無聞的學校,等於是把錢送給那些「為校爭光」的學生了。
  在我還是學生時,不曾思索這些事,只顧埋首書本,不曉環境現實,多半的人畢業後便將教育之事拋諸腦後,以為之後就與自己無關了,殊不知將來若有了小孩,又必須重新了解教育環境,若胡聽市井之言,一步錯步步錯,到時視其成績,莫怪孩子不爭氣,汝將教育待以外人,教育也將你視作陌客,成敗之際,盡在人心,何以遠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長大後才覺得天馬行空很重要,所以其實很多事不必遠求,加上資訊發達的時代,我想,再不起步真的就是等死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本田的沙沙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