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心理治療結束前的最後一分鐘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位三十一歲的男性,過去間斷地出現過自殺念頭,在治療師將有一週不在的前一次會談中,他沒有對治療師接下來一週即將不在表達任何在意,在晤談結束時,卻有了變化,當他把手伸向門把時,他轉頭對著治療師說:「嗯,兩個禮拜後再見,如果我沒有自殺成的話。」
數次的心理治療有時很像一齣連續劇,而每次晤談結束就彷如連續劇的每一集劇終,劇終的退場白有時常富含深意。以上述的例子來看,個案可能帶著對治療師接下來一週將不在的憤怒與攻擊,但因個案在晤談中,無法開門見山地向治療師討論自己對於治療師即將不在的心情,但這樣的情緒可能累積到晤談要結束的最後一分鐘,個案無法涵容這樣強烈的不適感,於是,終究會讓治療師感受到個案內在隱藏的心情。此外,個案的退場白也有威嚇的意味,彷彿在向治療師訴說:「如果你下週沒見我,我也是可能自殺成功給你看的。」治療師在離開晤談室後,勢必也會對個案的狀態感到擔心、憂慮,甚至在下次跟個案見面之前,都很難放鬆好好休息。
有時,退場白也可能會透露出個案很重要卻難以言說的資訊,像是個案原先來晤談就想談、但卻因為各種因素無法正面跟諮商師開口討論的議題;或者跟當次晤談的感受有關,但個案沒有想要讓治療師有所回應,個案在潛意識層面就是不容許治療師跟他有任何機會可以對話或澄清治療關係。舉例來說,個案可能會在結束的最後一分鐘,才開口說:「我再回去想想,在我回去處理好……之前,我暫時不需要晤談。」治療師一聽到,會感受到治療關係已經破裂,卻沒有機會澄清發生了什麼事,也讓治療師難以回應,很難好好說再見。但這可能也是個案其中一種人際模式,就是在關係中握有主導權,要開始、要結束,是個案決定,與個案相處的另一人很難有機會跟個案一起討論或參與關係,個案也不覺得彼此需要花時間好好說再見。
有時,個案不一定是用話語來結尾,可能是用各種姿勢、動作或非語言訊息來表達自己對治療關係的依賴,試圖延長治療時間,甚至是想透過各種方式來打破專業關係,想跟治療師營造更私人、更靠近的關係。可能有個案會在晤談時間到時,仍舊忘我地與治療師對話,彷彿時間不存在;也聽過有個案在治療時間到時,還是沉默地坐在晤談室內,讓治療師被迫只能陪伴他,並試圖介入,做延長晤談的收尾。有可能有個案在晤談要結束的最後一分鐘,並非因為諮商師說了什麼刺激他的話,就突然激動地哭泣,諮商師判斷仍需延長治療時間,了解個案狀態,安撫個案情緒,而且針對延長的治療時間,諮商師當下展現我的義氣,沒有收半毛錢(完全掉入個案對治療關係的投射性認同中)。
心理治療結束前的最後一分鐘,或更精確一點來說,是個案完全離開諮商所的大門、治療師看不到個案前的最後一分鐘,可以有很多精彩的劇情上演,總體來講,可以呈現出某一段治療關係的氛圍,在某些時刻,也可以讓個案的議題彷若投影一般,打上螢光幕顯現。
*備註1:本文開頭第一段案例(斜體字呈現的部分),引用自「長期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基本入門」(葛林‧登義 醫師 著,陳登義 譯,王浩威 策劃)一書。
*備註2:除了第一段斜體字案例的呈現,其餘接案案例舉例說明的情節與內容,皆有經過修改與變造,融合了想像與真實的素材,目的是為了保護個案隱私,同時也清晰地說明本文主題,讓讀者了解諮商師可能會如何詮釋晤談結束前的最後一分鐘。
*備註3:封面圖片為五月天於香港演唱會的謝幕畫面,畫面截取、引用自相信音樂臉書。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身為諮商心理師,持續不斷地進修是保持對個案的敏感度與修練自我的最佳方式。最近一年多來學習了EFT,同時有在學習的取向則是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學習EFT與動力取向,對我的幫助是什麼呢?與個案晤談,對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呢?諮商獅要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學習心路歷程,對諮商心理師這個行業陌生的你,不妨來看一看吧!
「沒那麼簡單 就能去愛 別的全不看......」 有點人生歷練的你我,可能聽過這首黃小琥的歌《沒那麼簡單》,然後一邊聽,一邊感覺被她有點滄桑又渾厚的嗓音療癒了。 不論感情維持得短暫或長久,你我都曾在感情中跌倒、受傷過,讓諮商獅列舉療傷情歌,簡單摘要每首歌最療癒、同理你我的幾句話,陪伴你走過分手歷程。
憂鬱之中,可能會覺得人生好難; 憂鬱之後,可能驀然回首,才理解走過的那些路意義是什麼。 不論你是在憂鬱之中或之後,願我能陪伴各位,一起找回面對生命的勇氣,一起肩併著肩向前行。
成長中,必要卻不可承受之痛,或許我們都經歷過。 希望這些摘錄的話語,可以帶給大家一些思考、重整與勇氣,然後,再繼續去愛。
父親節快到了,先預祝全天下的爸爸們父親節快樂! 拉回正題,大家可能都聽過男性到了中年,會有中年危機,那指的究竟是什麼?遇到中年危機,可以怎麼自助與他助? 就讓諮商獅帶你一窺究竟,一起過個快樂的父親節吧!
我們已經多久沒有回到初衷,好好看看自己的內心了呢? 角落生物的電影版,帶著我們一起回到童話故事中,跟著角落小夥伴們一起踏上旅程, 讓我們學習真實面對自己的脆弱。 準備好衛生紙了嗎?讓我們一起看看這部電影是怎麼觸及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那個角落吧!
身為諮商心理師,持續不斷地進修是保持對個案的敏感度與修練自我的最佳方式。最近一年多來學習了EFT,同時有在學習的取向則是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學習EFT與動力取向,對我的幫助是什麼呢?與個案晤談,對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呢?諮商獅要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學習心路歷程,對諮商心理師這個行業陌生的你,不妨來看一看吧!
「沒那麼簡單 就能去愛 別的全不看......」 有點人生歷練的你我,可能聽過這首黃小琥的歌《沒那麼簡單》,然後一邊聽,一邊感覺被她有點滄桑又渾厚的嗓音療癒了。 不論感情維持得短暫或長久,你我都曾在感情中跌倒、受傷過,讓諮商獅列舉療傷情歌,簡單摘要每首歌最療癒、同理你我的幾句話,陪伴你走過分手歷程。
憂鬱之中,可能會覺得人生好難; 憂鬱之後,可能驀然回首,才理解走過的那些路意義是什麼。 不論你是在憂鬱之中或之後,願我能陪伴各位,一起找回面對生命的勇氣,一起肩併著肩向前行。
成長中,必要卻不可承受之痛,或許我們都經歷過。 希望這些摘錄的話語,可以帶給大家一些思考、重整與勇氣,然後,再繼續去愛。
父親節快到了,先預祝全天下的爸爸們父親節快樂! 拉回正題,大家可能都聽過男性到了中年,會有中年危機,那指的究竟是什麼?遇到中年危機,可以怎麼自助與他助? 就讓諮商獅帶你一窺究竟,一起過個快樂的父親節吧!
我們已經多久沒有回到初衷,好好看看自己的內心了呢? 角落生物的電影版,帶著我們一起回到童話故事中,跟著角落小夥伴們一起踏上旅程, 讓我們學習真實面對自己的脆弱。 準備好衛生紙了嗎?讓我們一起看看這部電影是怎麼觸及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那個角落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快30的年頭,過去三年來就像是從平坡急遽下墜的經歷,也是一段失去自己的日子。 巨大的挫折,由家庭乃至於家族間裂開的縫隙,而後也讓自己不斷地破碎拆解,從身體、心理的超重負荷,一步步抽絲剝繭,將不屬於「我」的部分,釋放。 這是關於我初次體驗心理諮商、以及「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實際使用。
Thumbnail
當我們準備離開咖啡廳時,我突然想到了什麼。「教授,我能問您一個問題嗎?面對……面對死亡,您害怕嗎?」 張教授沈思了一會兒。「當然害怕,」他最後說,「但我更害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活過。思悅,答應我,不要重蹈我的覆轍。趁現在還來得及,去真實地活著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位曾患有重度憂鬱症,後被診斷患有躁鬱症、PTSD的患者,以及漸漸好轉與復發的過程,在經歷自殺未遂後,開始就診並接受身心科治療的過程,並提及了與諮商師的配對、不同醫生之間的轉換和其工作環境、生活壓力對其康復的影響。最後,文章還描述了患者重新診斷的病情和康復之路的挑戰。
Thumbnail
當初心理系畢業不走諮商,是因為不想接觸精神病患,結果開始接手員工關係的業務後,竟然回到了心理系的本業。
Thumbnail
當感情快速結束,無法放下,是因為一直想著這段感情。被傷害後怨恨是正常的,但每天責罵會影響生活品質。放下不等同於不恨。活在當下,專注於現在的生活,才能重獲新生。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Thumbnail
  本片描述一位心理師,某天接到一名個案,個案是一名大學生,在與個案第一次面談時,個案表示自從上週教授突然在其面前微笑後自殺,之後便常出現幻覺,甚至出現已過世的親人的幻覺。就在心理師試圖用「理性」、「理論」解釋可能的原因時,個案突然驚恐的像看到鬼一樣跌坐在地,心理師急忙通知醫護人員後,轉身看見個
當我提問:為何您認為我不需要做諮商呢?醫生淡淡地說:因為你會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 身為罹患憂鬱症已經4年的大學生,最近感到心情又到了另一個谷底。我的學校有免費諮商輔導的這項政策,所以我決定報名看看。報名完過了沒多久便接到電話,對方是健康中心的諮商師,他說:已成功收到我的預約,會盡快幫我安排時間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
Thumbnail
快30的年頭,過去三年來就像是從平坡急遽下墜的經歷,也是一段失去自己的日子。 巨大的挫折,由家庭乃至於家族間裂開的縫隙,而後也讓自己不斷地破碎拆解,從身體、心理的超重負荷,一步步抽絲剝繭,將不屬於「我」的部分,釋放。 這是關於我初次體驗心理諮商、以及「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實際使用。
Thumbnail
當我們準備離開咖啡廳時,我突然想到了什麼。「教授,我能問您一個問題嗎?面對……面對死亡,您害怕嗎?」 張教授沈思了一會兒。「當然害怕,」他最後說,「但我更害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活過。思悅,答應我,不要重蹈我的覆轍。趁現在還來得及,去真實地活著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位曾患有重度憂鬱症,後被診斷患有躁鬱症、PTSD的患者,以及漸漸好轉與復發的過程,在經歷自殺未遂後,開始就診並接受身心科治療的過程,並提及了與諮商師的配對、不同醫生之間的轉換和其工作環境、生活壓力對其康復的影響。最後,文章還描述了患者重新診斷的病情和康復之路的挑戰。
Thumbnail
當初心理系畢業不走諮商,是因為不想接觸精神病患,結果開始接手員工關係的業務後,竟然回到了心理系的本業。
Thumbnail
當感情快速結束,無法放下,是因為一直想著這段感情。被傷害後怨恨是正常的,但每天責罵會影響生活品質。放下不等同於不恨。活在當下,專注於現在的生活,才能重獲新生。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Thumbnail
  本片描述一位心理師,某天接到一名個案,個案是一名大學生,在與個案第一次面談時,個案表示自從上週教授突然在其面前微笑後自殺,之後便常出現幻覺,甚至出現已過世的親人的幻覺。就在心理師試圖用「理性」、「理論」解釋可能的原因時,個案突然驚恐的像看到鬼一樣跌坐在地,心理師急忙通知醫護人員後,轉身看見個
當我提問:為何您認為我不需要做諮商呢?醫生淡淡地說:因為你會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 身為罹患憂鬱症已經4年的大學生,最近感到心情又到了另一個谷底。我的學校有免費諮商輔導的這項政策,所以我決定報名看看。報名完過了沒多久便接到電話,對方是健康中心的諮商師,他說:已成功收到我的預約,會盡快幫我安排時間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