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中國學者評論魯迅的感想有三點:
一、一些論者為了反中、反共,把「魯迅」當成是兩者的化身,寫作態度不夠客觀。
二、一些中國學者或出於崇敬,或想拉攏台灣知識人,或想利用「魯迅」作為溝通東亞各國左翼知識圈的橋樑,近乎無條件肯定魯迅,把他的作品當《聖經》一般宣傳。
三、一些中國學者過於高估魯迅的思想境界。
一些論者為了反中、反共,把「魯迅」當成是兩者的化身,寫作態度不夠客觀。
由於魯迅生前參加左聯,與馮雪峰、陽翰笙(田漢)這些中國共產黨員合作,宣揚無產階級文藝,又得到毛澤東的青睞,因此死後被人過度神化。中國政府不但以魯迅命名學校、文學獎,還將魯迅的文章編進語文教科書,並設了一個專門研究魯迅的學院,供養一票學者。此外,整修、維護魯迅的故居、藏書及相關文物,也是中國寫作協會的重要工作項目。
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不但要學習魯迅的文章,也不容許批判魯迅,因此改革開放以後,魯迅便成為不少中國政治異議人士極欲打倒的權威,甚至變成一些人不計代價也要否定、揚棄的對象,於是他們撰寫出來的魯迅評論、傳記,很難不帶有作者強烈的嫌惡之情。
我曾讀過一本魯迅傳,作者是孫乃修,由明鏡出版社出版。作者自詡揭露許多魯迅不為人知的秘密,例如:魯迅棄醫習文的說法完全是謊言;魯迅加入光復會,曾因膽怯推辭某項任務,而遭秋瑾嚴詞批判,認定其為貪生怕死之徒;魯迅與周作人失和,真正的原因是魯迅與弟妻羽太信子有染,被周作人發現;魯迅曾酒後調戲女學生;魯迅不但在上海生活奢靡,一擲千金,還涉嫌掩護中共從事地下活動,與日本在華情治人員來往……總之,魯迅在作者眼裡,不僅是一個心胸狹隘、無品無格的文人,還為他眼中可惡的「中共」與「日寇」做一些難以見光的事情。剛讀完這本傳記,我覺得他言之有理,可是等到我拿魯迅的作品與其他人撰寫的傳記來對照,發現:這本傳記很多地方不是證據不足,欠缺說服力,就是牽強附會。
以下我舉一個最扯的例子,那就是:孫乃修宣稱魯迅懷有可怕的種族主義思想──他想要滅絕滿洲人,因此他的文章不時流露對滿洲人的嫌惡之情,還在〈謠言世家〉及其他文章裡,明示、暗示讀者:中國人當初應該全面清算旗人,像打落水狗那樣。結果我逐字逐句讀完〈謠言世家〉,發現根本不是這樣,那不過就是一篇批判中國人善於造謠的文章,魯迅在文中舉了一個例子說:杭州城的旗人在辛亥革命以後,無法仰賴清政府供給衣食,於是紛紛做起小買賣,賣菜、賣米、賣點心。沒想到,當地的漢人卻謠傳旗人想報復漢人,會在食物裡下毒,因而拒絕購買旗人的各種商品,致使旗人的店家、攤販生意蕭條,而不得不搬離杭州到外地謀生,留下荒涼的旗人故居。
所謂魯迅文章流露種族滅絕、種族主義之類思想──根本子虛烏有!按照作者這種極度苛刻的標準衡量,那與魯迅同時代的孫中山、秋瑾、章太炎等人提出「排滿興漢」的口號,鼓吹「推翻滿清,建立民國」,豈不是在煽動清帝國境內的漢人對滿人(包括旗人)發動種族大滅絕運動嗎?傳記作者對魯迅雜文的這番解讀,實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除了孫乃修,還有其他作者,如:謝冰瀅,也是極盡否定之能事。我實在無法遍舉,只能提醒大家:不要照單全收他們的評語。
一些中國學者或出於崇敬,或想拉攏台灣知識人,或想利用「魯迅」作為溝通東亞各國左翼知識圈的橋樑,近乎無條件肯定魯迅,把他的作品當《聖經》一般宣傳。
作為魯迅的讀者,我應該感謝他們!因為不少人耗費許多時間、心力研究,編出一份份可靠詳盡的作者年表,寫出一篇篇精彩的導讀及作品賞析,給我們讀者很大的方便與啟發。然而,對照魯迅及同時代寫作者(如:林語堂、徐志摩、胡適等)的待遇,我覺得魯迅得到後世過多的關注,不論是讚美肯定還是嘲罵貶損,無形中排擠我們對其他作家的注意。
中華民國治下的台灣,我所見的魯迅評語,正向言論無論數量、篇幅遠大於負向言論,而且一些論者將魯迅視為全能型的作家,認為他在文體、語言、意象、修辭、意象、修辭、思想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我的實際閱讀經驗卻不太支持上述論者的觀點,理由如下:
理由一
魯迅某些文章的語句很拗口,看起來很冗長,而且有些句子並不合文法,例如其名作〈孔乙己〉的最後一段:「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是表示小說敘述者的猜測,「……的確…:」展現的是小說敘述者對某人某事的斷言,兩者不應該並存,並存的結果是:我們無法確定這位小說敘述者究竟是認定孔乙己已死,還是無法確定。
理由二
魯迅的雜文,名篇很多,敗筆也不少,有些文章完全針對個別人士,不但是不具名的人身攻擊,而且不經學者註解,讀者很難正確了解魯迅的意思,魯迅的《二心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等文集,多的是這類文章。
理由三
魯迅《故事新編》裡的神話、傳說改寫,藝術表現遠遠比不上那些以故鄉人事物為背景的短篇小說。前者,我看了半天,魯迅對那些神話、傳說人物的形象,不像後者那麼鮮明生動。《故事新編》的老子、女媧、后羿、墨子、眉間尺……並沒有超越前人的成就,反倒是那些以故鄉人事物為背景的小說,當中的人物,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魏連殳、潤土、夏瑜、華小栓、狂人等,個個形象鮮明,令人難忘,而那些以北京為場景的小說,裡面的人物,如:涓生、子君、高老夫子、假道學的四銘先生,也相當顯眼,各具特色。
一些中國學者過於高估魯迅的思想境界。
魯迅是懷疑論者,對於人性、中國人、中國社會也有相當深刻的觀察與體悟。閱讀他的短篇小說及雜文,我們不難理解,只是我讀不出當中有什麼深奧的哲學思想,或是深邃的宗教體驗,只覺得他很直率,很有勇氣,但是非常黏著在懷舊、時事與文壇是非,很少跳脫人事恩怨,靜下心去深思人生、自然、超自然,或是生死、友情、愛情之類較不涉及政治的問題。我認為,這是魯迅比較可惜的地方!如果他少一點時間與人論戰,謝絕某些不懷好意的同行、後進,而對中國的未來,或是人生、自然、超自然,或是生死、友情、愛情之類較不涉及政治的問題,做深入的思考,我相信,魯迅很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流作家。真的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