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遠記得,那穿梭在廚房氤氳熱氣間,忙碌的身影。
轟然的鑊氣、引人垂涎的食物香氣、令我懷念的味覺記憶,出自於同一人之手。鍋鏟是她的武器,家人是她的將兵,廚房是她的王國。
在我家,王國只屬於一個女人—我的奶奶。
我從小就吃奶奶的家常菜長大,也知道奶奶出身於世族,但是對於她如何學會做菜的脈絡不甚清楚,只知道她很會料理,也愛宴客。好客的她,每每有朋友來家裡唱戲打牌,她總是最先離開牌桌,一頭鑽進廚房,耗個大半天,等客人飢腸轆轆之時,再端上一道道熱騰騰的美食佳餚,讓賓客盡歡,心滿意足的離開。
她的好人緣,有一半是被她的廚藝收買。
每到過年時,更是她大展身手的時候。餐桌上必備的菜色有:煎年糕、蒸發糕、蘿蔔糕、滷味拼盤(滷牛筋、牛肚、滷蛋、香腸)、洋芋沙拉、烏參燴蹄筋、長年菜,還有一鍋火鍋,菜色多到要多生出幾張桌子才擺放得下,當然,也必須花費數日才有辦法消化得完。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為何洋芋沙拉與烏參燴蹄筋會一齊出現—就好像磁鐵的兩極照說不該碰在一起—這麼違和的兩道菜色,到底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被團圓在桌上的呢?這道謎題,直到我看了王宣一的「國宴與家宴」才得到解答。原來,它們並不是毫無邏輯地胡亂拼湊,而是來自於同一個脈絡—上海。
奶奶曾長年居住於上海,幾個姑姑以及爸爸都在上海出生。據爸爸描述,奶奶對於料理有著高度的學習熱忱,只要在哪個餐廳吃了好吃的料理,便會跑到廚房向師傅請教,有好幾道菜,就是這麼學來的。例如羅宋湯,就是她在上海的西餐廳吃了覺得好吃,跟大廚請教,再自己改良習來的,後來也成了她的招牌菜之一。
說也奇怪,這些師傅竟如此大方,樂意對一個陌生客人分享秘訣,也許這也是她燒得一手好菜的原因。
她的好人緣,不僅發生在餐廳,更體現在菜市場裡。在早期還沒有生鮮外送平台的時候,她早就已經超前部署,十分前衛地採用外送的方式做日常採購了。
我都戲稱她的購物是「手指購物法」,小時候跟她一起逛菜市場,從來不需要帶錢,也不怎麼需要拉菜籃車,她進了市場之後,只消邊逛每一攤、邊用手指輕輕一點,從第一攤點到最後一攤,點完她要的東西之後,就可以回家了。到家之後,過沒多久,便會有人把她剛剛採購的所有食材,包括生鮮蔬果、雞鴨魚肉等等,一併送上我家那沒有電梯的五樓,然後再經由我或者爺爺的手中收到款項。
這不是貴婦採購是什麼?
我想,她能夠享受這麼「尊榮」的待遇,是來自於她的不計較。她買東西從來不看價錢,也不殺價,對大家總是笑瞇瞇的,市場的攤商都樂於跟她做生意,熟了後也把她當自己的奶奶看待—所以她徒子徒孫滿天下,從市場、餐廳到髮廊,到處都有她的孫兒孫女。
然而,我沒有什麼機會像她這麼豪氣出手,雖然我對料理有興趣,但直到大學畢業之前,我幾乎被她禁止踏進廚房,每次只要我一進去,就被她趕出來,說廚房裡狹小擁擠,只要一個人就夠了,我頂多只能安份地站在旁邊當個小助手,遞遞醬料、端端菜盤什麼的,像個學徒一樣,在師傅身旁偷偷地學。要不是她年紀漸長,我有感於必須把握時間學習,以免真的失傳,便死纏爛打央求她一定要教我,她才開始傳授我一些做家常菜的技巧。
除了家常菜,我慶幸的是還習得幾道諸如羅宋湯、獅子頭、洋芋沙拉之類的功夫菜,這幾道功夫菜,我可以很自豪地說,還從未在外面吃過比她做得好吃的口味,而且,只有我有幸得到她的真傳,無論是我的父執輩或者平輩,數十位眾多子孫裡,唯一只有我能重現這些料理。
我不僅是她一手帶大的孫女,也是她料理的傳人。
如果問我,在生命結束之際,最後一道想吃的菜是什麼?我將毫不猶豫地回答:「奶奶的家常菜。」是奶奶的家常菜滋潤著我長大,伴著我走過人生的各個階段,觸發我的喜與樂,撫慰我的怒與哀。
縱使功夫菜再霸氣、異國料理再新鮮,最終能鐫刻在心底的,還是往昔那日常樸實的滋味,一道道簡單無華 ; 夾雜著她鼻尖上的汗珠、被汗水浸潤的雙眼所交織成的勞碌身影,親手製作出來的家常料理,是我一輩子都不能忘,也忘不了的,世間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