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三早晨,是進班透過繪本、活動,為孩子做生命教育的日子。結束後,生命教育志工們會一起為了下週的內容做準備,同時也會搭著主題來一場大人的生命教育討論與分享。這一天,我們讀到這個故事:「有點樣子」,我自己很喜歡的繪本。
「有點樣子」是一個關於愛畫畫的小女孩,從原本喜歡畫的她,因為家人一句話感到挫折,變得不能欣賞自己的畫,最後卻又因為妹妹的的行動,學會懂得欣賞自己的作品,並且開始在繪畫上有更多的創作,甚至延伸到寫作上也有了新的嚐試。是一本很可愛,插圖也讓人賞心悅目的繪本。
讀完繪本,主持人問了一個問題:你們喜歡自己什麼時候的樣子?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嗎?
你是什麼樣子?
順著這樣的提問,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分享,不知怎地,我卻想到另一個繪本:
我的32個臉孔,繪本裡說的是在不同時候,作者會有不同的臉孔,有時候很陽光、有時候很陰鬱、有時溫暖、有時又彆扭,但不論哪一張臉,其實都是因為害怕,害怕真正的自己若顯現出來,會不會被他人認為很奇怪,會不會真的被接納?被懂、被心疼。
一如毛不易的這一首《像我這樣的人》:
在成長及社會化的過程裡,會有很多規範,小至父母顯性或隱而未說的規則,大至所處社會文化不成文的習俗與約定,都為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地加添了原本不屬於自己樣子的面具,及至長大成人,有的人麻木於厚厚的面具,有的人卻開始想找回自己本來的樣子。
找回自己,並不一定是容易的歷程,那是一場又一場內在英雄的旅程,要能勇敢地拋下一些東西、面對另一些東西,這樣的過程,和我們看過許多小人物變英雄的歷程很相近:
但無論是經歷什麼樣的路,最終都回扣同一個提問:你是誰?現在的你,是什麼樣子?
你喜歡自己的樣子嗎?
在發現或找回自己的過程裡,我們時常得回來面對自己,就像
我的32個臉孔,對自己會有種種看見。因此,當本次主持人提問這個問題時,我發現自己很難用喜歡或不喜歡的二分法來回答。
有時候,我的確喜歡自己,也偶爾會照著鏡子時欣賞著現在自己的樣子,滿意於我所擁有的、我所做出的一切;有時候,我卻又看自己不順眼,挑剔著自己的種種,好像那些本來美好的、欣賞的地方,全都出了差錯,但是,在這或高或低,起起伏伏的過程當中,若是回頭來看,卻又明白是漸漸朝著喜歡自己、接受自己的路前進著。
就像生活,沒有辦法終日天晴,有時會下雨,有時刮颱風,有時地震,有時陰陰的,如果一直都是晴天,也會出問題的(看看現在缺水的現況),生命亦是如此吧,只有歡快的時光,就沒有辦法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深層的喜悅,生命的厚度也不足夠。
如果只是想要這些歡樂美好時光,不想要那些辛苦與痛苦,似乎未嚐不可,但是,我總覺得人的生命本身,就是有一種動能,想要體驗更多更深,因此,若單單只有那樣的日子,時日久了就會有種空虛感,對自己的認識也有限。
回到命題:你喜歡自己的樣子嗎?
不同年紀、不同生命階段的人,答案或許都不同,也有人甚至連要去思考這個問題都是奢侈(求存階段優先考慮是否吃飽穿暖),不過,這個問題某種層面來說,卻也是另一個檢視自己現在在什麼位置、什麼狀態的好提問,幫助自己看一看,現在在哪裡?接下來又想怎麼做。
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如果你(妳)也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送
愛心、贊助或是在
讚賞公民上幫忙拍拍手!更歡迎
訂閱我的專欄或
追蹤我(
專欄訂閱請點我),有任何想要交流的意見與想法也都歡迎哦!謝謝你(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