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誦戒為憶持防護三業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時間:民國八十六年三月九日(農曆二月初一)
地點:淨律寺客堂
你們半月半月請教誡,這樣有得到什麼法益嗎?本來比丘尼每半月半月,至比丘僧團請教誡,比丘僧團應該輪流,指派一位比丘,去教誡比丘尼,但現在都只在形式上做個儀式而已。
真正的誦戒,半月半月誦戒,不是一個人在上面誦戒,其他的人在下面聽戒就算了事,我們半月半月誦戒,必須依戒經所言:「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這主要是提攜我們能有憶持、防護的作用,這樣誦戒才有意義。
佛陀制戒,就是為了防護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打好修定的基礎,有定才能發慧,戒、定、慧三學,是完成我們究竟圓滿人格的基石,假若我們修學佛法,不能依三學而修,那就要好好自問,最後墮入地獄,是誰害你的?是別人害你呢?還是師長害你的?這個問題一定要好好地坦白自問清楚,不然每天受用施主的供養,信施如何消受?
我們每天二堂齋供時,都要食存五觀,是哪五觀?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這五種你們應該都知道。
雖然現在講起來是時代進步,我們佛教看起來非常興盛,好像花瓶裡的鮮花,插得婀娜多姿非常莊嚴,其實無根的鮮花,只能莊嚴一時,終究還是敗壞,被人丟棄的。所以,現在佛教看來似乎興盛,其實是帶給人無限的隱憂。
我們天天喊口號,修行要「吃苦了苦」,就以我們自己來說,要了苦,那要怎麼去了?這一點我們應該要自問,是否是心甘情願來了苦?還是懷著計較的心呢?我看現在大家都懷著不願和計較的心在修行,那這樣要怎樣了苦?
佛經中常說末法。那末法,是從哪裏末下去?我們應該要審慎的思考一下,一定要非常明白,這件事情的問題出在哪裏。從民初太虛大師,創辦佛教學院以來,凡就讀佛學院幾年以後,學僧回到常住服務,都可以入眾苦幹一番,並積極地修福修慧。因為他懂得真正修行的道理,所以他能吃苦。
現在的青年僧人,都著重在佛學的研究,乃至走向日本佛教的路線,只重視佛教學術探討,輕忽古代祖師大德那種實修實證的苦修精神,故對常住的勞役事,實在都有不甘願的心,這完全是不懂修行吃苦的道理。
像這樣培育出來的青年僧,就變成偏重於世間法,專在文字上著墨,就光是會講這個、講那個而已。你告訴他這樣做,他就偏偏要那樣做,知見不夠,意見又一大堆,所學變成所知障。
當初佛陀教誡弟子之後,弟子都是依教奉行。現在的人,大家都各有一套道理,我有一套,你也有一套,都只是在辯論道理,少有「見和同解」的六和敬精神。你看古代祖師,他們處處都自在,自己能遵守佛陀的教誡,而且把佛法傳承下來。如淨土宗,就有幾位祖師永續傳承不絕。
如今是文憑掛帥的時代,教育也比較普及,所以大學畢業後,出家的人也不少,以他們熏習的慣性,都比較著重文字的慧學方面,所以思想上比較不像古代祖師那樣的修法,譬如六祖惠能大師說的「不思善、不思惡。」那種清淨直觀的如實境界,就不容易體證。(
就以你們現前當下的心念,有思善、有思惡嗎?若沒思善,為什麼安住不下呢?不思善就是沒有貪,那還要到哪裏去貪什麼東西,若有思善,就變有思惡,這樣怎麼會沒有貪?
譬如一個人都在行布施,這幾天沒有因緣行布施,他心裏若起這一念。在世間法上來講,他是大善人,若以出世間法,真正的道理來說,他行布施沒有三輪體空,再說以世俗的看法,他就希望別人貧窮,希望別人生病,才會記掛幾天沒行布施。像這樣的布施觀念,本是思善結果變成思惡,所以你們要真正瞭解布施的意義,及思善思惡的道理。
我問你們,若從以上這個道理去探討,那你們還會有什麼事好想的嗎?還會有你、有我的分別嗎?經典裏面的道理,我們大多不知道要好好地去學習運用。所以,真正的道理,我們沒辦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藉以磨練自己,對治自己的習氣。若以教導別人來說,凡事必須要有善巧方便的智慧,不然你要怎麼教導?例如你教導他,他怎麼不按照你教導的方法去做呢?我們今天要聽課,自己要去明白,講課的人自己也要明白,這都是方便法,我們要保持心不散亂。
我們要他不反抗,就必須有很多正當的理由,他才不反抗。如小孩子,剛開始學習走路的時候,你要他坐在學步車裏保護他,他開始要玩東西,你要買玩具給他玩,如果沒有玩具,他一定會生氣。
所以,我們要教導人家,自己一定要有東西,讓人家學習。那我們的習氣就要改掉,就必須要有個東西給他,是什麼東西?就是清淨。清淨的道理,本來就是清淨的,並不是我們要特別去學什麼的。
現在末法時代,會講經的人都高高在上。早年道源老和尚講經,信眾還沒有來,他老人家就先坐下來等,他說:「我等你們啊!我要親近你們。」他老人家每一次講經都是這樣子,有一次遲到幾分鐘,他自己就覺得很懺悔。但現在講經的法師就不同了,像這樣我們一定要明白,自己要知道自己。
譬如過堂,我們為什麼要過堂,過堂一定要規規矩矩地排班,問訊念佛入堂,坐下來唱供養偈,食存五觀等,待僧跋唱完才用齋,這就是培養我們的恭敬心、清淨心,和僧團的和合相及培養定力的方法。為什麼社會上的人吃飯,有的雙手趴在桌上吃飯;有的吃飯時還會作聲;有的翹二郎腿,一邊吃一邊看報紙,這就是習氣。
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坐下來用齋一定要有威儀,有威儀就顯得穩重,而且有定力,心才會平靜,遇到困難就不容易退失道心。相反的,你若沒有定力,過堂的威儀是裝出來的,那你能裝多久?
所以佛陀成正等正覺,於十二年中所說的戒經:「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這樣一定會清淨的。(
佛陀告訴我們「身莫作諸惡」,這個身軀要如何修到清淨?並不是我們去造作殺生的行為,或向他人拿東西才是作惡。你的身掉舉,動來動去的,就是惡。你的行為給人看不起,讓人起煩惱,這都是惡,所以我們要明白。
今天從佛陀的教誡「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我們誦戒,半月半月誦一次,那一定要去探討的。你若有誦戒,就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誦戒而不明白這個道理,那實在是可憐。好啦!不要講太多,你們自己要去探討。
今生,你們幾位可以同聚在一起,共同研究、用功,六和敬相處,這就具足戒定慧了。你們要自己去明白,不要隨便,你若隨便是害了自己,對自己不利。除非領導的人隨便,帶領我們去做違背佛法的事,那這樣道風破壞了,我們自己就要好好多懺悔。
譬如今天要去某地方灑淨,我太慈悲了,對方沒有親自來請,我就叫一位法師陪淨某師去,這樣就太過方便,讓對方隨便,我們也是有違犯。本來他要灑淨,就要親自來道場禮請,一定要尊重這個道場的主人,禮請道場主之後,再看道場主要派哪一位法師去。
現在就不是這樣子,因末法時代,就是處處變成方便,講人情而已。從前祖師曾說:「寧坐蒲團饑餓死,不作人間應付僧;寧令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作人情。」為什麼祖師做得到,而我們現在就做不到呢?我們自己要去好好地思考、思考。
佛陀十大弟子,弘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有一次,他要去一個沒有佛法的國家弘法,佛陀告訴他:「那裏的人民很壞,你去那裏弘法會被他們罵。」
尊者答:「罵沒關係,他們還沒有打我。」
佛陀說:「他們會打你。」
尊者答:「他們打我,又沒有殺我。」
佛陀說:「他們也會殺你。」
尊者答:「他們還沒有把我的頭砍下來。」
佛陀說:「他們還會把你的頭砍下來。」
尊者答:「他們還沒有把我殺死。」
富樓那尊者為了弘傳佛法,不畏一切苦難,真正到那野蠻的國家弘法,最後真的被那邊的人打死,而且還被剁成肉醬。你看佛陀時代的修行者,他們能夠成就是怎麼來的?我們現在學佛,出家住道場,一些生活小事,都抱著不甘願的心,在那裏斤斤計較,這根本就不明白,學佛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譬如道場領眾的人講錯了,我們不要計較,也不要去管他,我就依教奉行,心不要執著,也不要起分別,即使做錯了,也沒有我們的事,一切因果是領導的人要去承擔。
何況今天是在道場,無論怎樣辛苦,都可以讓我們了苦的,所謂「吃苦了苦」,那我們的苦汁要怎麼絞出來呢?就是在無理中,才有辦法將我們的苦汁逼壓出來。大家要知道,當你認為最艱苦的時候,這中間你還可以忍耐下來,這才是在了苦。
你若是說今天心情很好,很高與、很歡喜的時候,非常認真地工作,而且工作做了很多,這樣會了苦,那是騙人的。因為心情是不穩定的,都是受喜怒哀樂的情緒在起伏變化的。今天心情很高興,可能明天東風一吹,就山河變色了。
所以你們自己要好好懺悔,要多發心護持建道場,尤其在築擋土牆的時候,前面兩次,做到三尺高時都坍掉,做第三次那還沒有關係。我們跟地主買地,地主有很多墳墓要遷移,還來要錢,說要給他們遷移費。你看,向他們買地,還要拿錢給他們遷墓,那鄰地坍方波及到我們這邊,地主還控告我們,南投縣政府成立議員小組來調查。
本來買地建道場是件好事,但後來事情演變成這麼大,可見一件事情,做起來也不是那麼簡單。你們認為現在建道場很辛苦,這樣算苦嗎?光量寺初創的時候,鄰地隨時都有人打電話說:「我要跟你算帳!」你看,我們自己花錢買的地,鄰地坍方他們還要找你。
若遇到這種事情,看看你們要如何自在?今日的道場奠基,已經建築三分之二了,大家在那兒共住修行,還要起分別心?還要不高興嗎?還要說我怎麼樣?我太吃虧啦!這實在是太可憐了。
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他還曾捨身飼虎,挖眼睛給眾生,眾生還不要呢!你們現在只不過是互相把工作做好,還上佛學課程,有佛法可聽,所以我認為你們不苦,一點都不苦。佛陀垂跡示現人間,往還娑婆世界八千返。又因地,曾示現又醜陋又貧窮的人,他為了要聽經,身無分文曾賣身為奴,他把賣身換取的錢,拿著就先去供佛;只為了要聽當時那尊佛,說四句偈法而已。
佛陀因地是這樣修來的,那你們現在還能知道,經典從哪裡來嗎?你們請到的這些經典,難道是騙你們的嗎?是害你們的嗎?你們今天若能多恭敬三寶,相信一定能成就的。所以,你們每天要去藏經樓頂禮法寶,並好好地去思惟一下。
昨天馮老師幫你們寫大雄寶殿的那一塊匾額,他是博士,由國家頒給他一張證書。昨天他來淨律寺告訴我說:「師父!我跟您很有因緣,所以我有什麼事都跟您說。」又說:「您知道我怎麼睡覺嗎?雖然說我是信仰基督教,但是我也尊重每一個宗教,我從不排斥別人所信仰的宗教。我平時睡覺,都是書本陪我入睡。」因為他睡覺前,都會看書,看到睡著,還有其他的時間,也都不離開書本。
他現在七十多歲了,有時候半夜還要起來上廁所,他一起床都是先看一下書,晚上睡前看過的一段文字,起來之後,還是看一下再繼續睡覺。平時走路,都是一面走一面思惟,昨天看過的那一段文字的道理。
誠如《法華經》裏面說的「行於斯、坐於斯、念於斯。」你們有這種學習的精神嗎?還是只想睡覺呢?要知道睡覺是五欲: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之一。我們自己不能有所成就,都是自己的關係。(
例如我預計這塊木頭要雕刻成佛像,它就成為讓萬人禮拜的佛;你若是把它雕刻成一隻貓,它就變成貓;雕刻成一匹馬,它就變成馬;雕刻成一個魔鬼的形狀,它就變成魔鬼。所以這一切,完全看你自己要怎麼雕了,還要怪誰?
例如《金剛經》,現在要用一塊石板雕刻,其寬長大概是「淨律學佛院」那塊匾額一樣,所用的石板要相當多塊。現在雕刻的石板,還剩四塊,大約十六尺長、三尺寬。那四塊石板,大概這幾天會拿回來,雕刻起來很莊嚴,馮教授非常用心地雕刻,他在那文字裏面,也有雕佛珠。
在每一個字的筆劃裏面,雕刻一粒一粒的佛珠串連著,他說在雕刻的當下,就是一心不亂,每一粒就是心。不只在字裡面雕刻一粒一粒的佛珠,而且在字的旁邊,也有雕刻像線條一樣,不會拿起來就掉下去。
這位馮教授,他原本在藝術學校教書,我聘請他來學院教一些學僧,將來可以到大陸傳授。在「淨律學佛院」教了第一批學僧,以後可以到大陸弘揚。所以在「淨律學佛院」,是要培養人才,而不是要在這裏生產什麼藝術的作品。
因為我們「淨律學佛院」各種人才都好,只要是好的,對世間人有好的觀念,有好的調攝身心方法,有好的文化傳承,我們都希望將它傳揚,例如寫毛筆字,能使人攝心。
學員問
我們有因緣可以學嗎?
院長開示:
到時候再說,就看你們的心。像早上我在幫他們洗米,我問他們「心淨土淨」。現在我問你們,你們下午就試驗看看,大寮誰在典座?你試驗看看,看你有沒有在修行。你不要說:「啊!我的心很清淨,都沒有在想什麼。」那怎麼會洗不乾淨?鍋子越洗越油膩,這樣是心清淨嗎?
我們在炒菜的時候,就要思考炒好的鍋子,要用什麼方法,將這些油吸收掉。我們若用洗菜的水,或洗米的水都可以,先用手洗一洗,然後倒入水槽的通水孔,不可以直接倒在水槽內。
你們光量寺有這樣做嗎?將煮過的鍋子,先用洗菜水,或洗米水洗過,再用砂布或粗布洗一洗大約乾淨了,再用清水洗一遍就不會油膩,而且那塊布,要時常放在鍋蓋上烘,以保持乾燥,洗好的廚具,使用這條乾的布擦一擦,就很乾淨,都不必用洗碗精,工作快速,水槽又不會油油的。
世間人有一句話:「不會駛船嫌溪彎」(台語)。自己技術不好,才會說這條溪怎麼那麼彎?技術好的人都沒有問題。例如在海上航海的船員,他們在船即將要靠岸時,必須先將船錨瞄準距離,看好角度切下去,船自動會靠岸過來,剛剛好一點都不會碰到岸邊,這種工夫相當高,技術相當好。
這就是一切唯心所現,你的心發到哪裏,就能做到哪裏。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你看!那個雕刻的師傅,他的心要刻什麼就成什麼作品。古人說:「觀照為思」。你這一念心觀照下去,他就變成思出來,我們現在都沒有用心。
好啦!你們大家要去好好地思考,現在你們五位,連照因六位,同樣的時間,一個小時,你拿去做好的事情,有因緣要多做幫助別人的事,你自動將馬路打掃乾淨,你天天這樣去掃,一定會感動人家。今天學佛寶,都是使我們開智慧,佛陀的舍利,都是法寶,我們為什麼不去學習?
比如講,像照因當一位住持,工作做到過午二點多,從學院走到下面齋堂,看到飯菜都冷冷的擺在桌上,那這樣你是不是要抱怨?這種情況下我還是要感謝典座,感謝大眾,他們能在這裏共住,在這裏共進齋飯,我們都是要感他們的恩。
若以一般世間法就會說:「你們怎麼沒找我用齋?」我們是要修出離的,這一切都是幻相。他們來跟你分擔,你就要感恩。他若不住在這裏,那就只有你自己一個人住在這裏了。所以,你開始建立這個道場,你就不要有相。佛法是圓滿的,我們從哪一個角度來講,都要講到這個「圓」。
譬如他們住在這裏的人,他還是要感這個恩,你不要聽聽就自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應該住在這道場。你若是這樣思惟,那就損福報了。所以,他就是有感這個恩,他就圓滿。他與人相處,到處都是虔誠、恭敬,都是圓滿,那這樣哪裏還會有相?你們要知道這個道理。
從今天起,你們大家一定要同一個心,互相感恩,一定沒事。相信你這一念感恩的心,你若念得住,這樣一切都沒有問題了,大家就成佛,我保證你們課誦,不會默默的念,也不會因為別人不唱誦而起煩惱。你們要知道,當維那的人,是維持整堂課誦的規矩。
我們早晚課誦,這兩堂功課是很重要。我早上才跟寺眾講,當糾察的人,大眾還沒到大殿,糾察要先到,要站在大殿中門的右邊,到了第一陣鼓、第二陣鼓打完,住持就要上來了。第二陣鼓在打,大眾還在排班,住持就要上來接糾察的位子,糾察看住持上來接位,就要退下去巡寮。這要注意,糾察要去巡寮,看電燈有沒有關?是早課時間到,就交給維那師,才退去巡寮,整個大殿內的運作規儀,就交給維那師負責,大眾按照維那師的指示。
你們要知道,維那在道場,是一個很重要的執事,哪一個人怎麼樣,他都要很清楚,所以維那不是隨便的人能當的。你聲音唱得太快或太慢,早課畢維那師就遞紙條給你,你必須接受,不可以有意見。
你們若能做到這樣,大眾都能如法用功,你越守規矩就越自在,越不會錯也越沒事。你們現在五個人,還沒辦法做到,這是你們的福報問題。你若今天有一百位、或二百位住眾,共住在一起,一個人一個人的習氣,你怎麼去了生死?所以講:「一樣生百樣死」。
正所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依報環境的好壞,是我們的福報,如何出淤泥而不染是我們的修行
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習氣,所以道場越少人越好修,你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們現在就是圓滿,人這麼少,每天還是這樣工作,比如十位,現在剩五位,五位來分一萬元,一人可分二千元。你十人,每人只分到一千元就沒有啦!
現在你們就認為工作這麼多,我做得要死。你起了這一念「我做得要死!」你們要真正去體會,一個人身心的安定,身心的清淨。身心清淨,要怎麼去發揮出來?要自己去明白體會。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譬如現在大家都到大賣場買飲料。為什麼?因為你到普通商店買四打飲料的錢,在大賣場可以買五打,就覺得大賣場比較便宜,你心裏就覺得很便宜,因此就開始喝,盡情的喝,一直喝個飽。但是喝完之後就說不好喝了,為什麼?因為這東西太便宜了,又方便取得,喝多了就不好喝。你到一般商店買同樣的飲料一瓶三十元,覺得很貴,
早晨我雖然說,補充元氣,但龍眼乾是熱性的,也不能吃太多,不太容易消化;稀飯也不要煮太濃,要有點黏性,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吃起來剛好,梅子二粒,這樣量都一定,你若餓了就讓他餓吧!不要想我很餓,否則這樣就是起心動念。 那中午的量,儘量青菜自己去配,簡單一下,自己感覺到可以,這樣就好,量還是不要太多。
我們要多看這些果報經,才有辦法從中去體悟因果的道理,要不然說歸說,行歸行,那距離還相差太遠,所以要時常看因果的《果報經》,看了比較能覺察其中的因果,如果沒有覺察,或者覺察了卻沒有如法懺悔,又或者懺悔完了又忘記,這樣等於有懺無悔。所以,你要多看那個《果報經》,才有那個覺悟。你看,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
今天跟大家研究「廣大法味」,廣是廣闊的廣,大是大小的大,法是佛法的法,味是味道的味。為什麼要跟大家來研究「廣大法味」?我們現在生在這人道,人的色身必須要有衣食來維持,如果我們這個人身沒有飲食來維持,就會枯萎;沒有衣服保暖,就會凍寒。因為沒有衣食,這個人身,受饑寒交迫就不能生存,隨時都會招致死亡。
例如我們一天到晚在這裡走來走去,有一天牆壁上一個電燈壞了,你馬上清楚要替換燈泡的位置,立刻再拿一個去換,那這個東西(電燈)放在哪個地方,你並沒有刻意去記憶它,但要使用就有,這是「妙有」。 相反的,假若你天天去記憶那個東西(電燈),這反而是執著的,是沒有「空」。
尤其最大的福報是我們能夠有機會參與,並將身心全部的奉獻出來,這就是我們的福報,所以為建設道場而忙碌應該都沒有關係吧!除非你整天在打妄想起分別心,心都在跑來跑去,不然每天修習五堂功課,又聽課,我們的心一定是泡在法裡,心能轉動法喜。
譬如現在大家都到大賣場買飲料。為什麼?因為你到普通商店買四打飲料的錢,在大賣場可以買五打,就覺得大賣場比較便宜,你心裏就覺得很便宜,因此就開始喝,盡情的喝,一直喝個飽。但是喝完之後就說不好喝了,為什麼?因為這東西太便宜了,又方便取得,喝多了就不好喝。你到一般商店買同樣的飲料一瓶三十元,覺得很貴,
早晨我雖然說,補充元氣,但龍眼乾是熱性的,也不能吃太多,不太容易消化;稀飯也不要煮太濃,要有點黏性,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吃起來剛好,梅子二粒,這樣量都一定,你若餓了就讓他餓吧!不要想我很餓,否則這樣就是起心動念。 那中午的量,儘量青菜自己去配,簡單一下,自己感覺到可以,這樣就好,量還是不要太多。
我們要多看這些果報經,才有辦法從中去體悟因果的道理,要不然說歸說,行歸行,那距離還相差太遠,所以要時常看因果的《果報經》,看了比較能覺察其中的因果,如果沒有覺察,或者覺察了卻沒有如法懺悔,又或者懺悔完了又忘記,這樣等於有懺無悔。所以,你要多看那個《果報經》,才有那個覺悟。你看,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
今天跟大家研究「廣大法味」,廣是廣闊的廣,大是大小的大,法是佛法的法,味是味道的味。為什麼要跟大家來研究「廣大法味」?我們現在生在這人道,人的色身必須要有衣食來維持,如果我們這個人身沒有飲食來維持,就會枯萎;沒有衣服保暖,就會凍寒。因為沒有衣食,這個人身,受饑寒交迫就不能生存,隨時都會招致死亡。
例如我們一天到晚在這裡走來走去,有一天牆壁上一個電燈壞了,你馬上清楚要替換燈泡的位置,立刻再拿一個去換,那這個東西(電燈)放在哪個地方,你並沒有刻意去記憶它,但要使用就有,這是「妙有」。 相反的,假若你天天去記憶那個東西(電燈),這反而是執著的,是沒有「空」。
尤其最大的福報是我們能夠有機會參與,並將身心全部的奉獻出來,這就是我們的福報,所以為建設道場而忙碌應該都沒有關係吧!除非你整天在打妄想起分別心,心都在跑來跑去,不然每天修習五堂功課,又聽課,我們的心一定是泡在法裡,心能轉動法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這則故事值得我們反省:年少比丘這樣思惟:如果為了自己活命,緊抓著浮板或救生圈,雖然可以避免沈入海底;但如果不遵守佛陀的教導,將永遠沉沒在生死輪迴的大海中,雖然沒有沈入一般的大海,但卻沈沒於生死輪迴的大海中了!當我們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請問我們自己又是如何選擇呢?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們開始要用方法,方法就是六種。這六種方法,就是從凡夫的此岸,要度過彼岸,這六種就是我們要度到彼岸的工具。 六波羅蜜是 度越生死煩惱的 六種修行方法 若修六波羅蜜行 將能從凡夫的此岸 度過煩惱的中流 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是一樣的。有的人常常在正式受密宗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的三皈依,有一個緩衝,有一個環境。受了三皈依,自己的根基根本不成熟,卻爭著、吵著說...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這則故事值得我們反省:年少比丘這樣思惟:如果為了自己活命,緊抓著浮板或救生圈,雖然可以避免沈入海底;但如果不遵守佛陀的教導,將永遠沉沒在生死輪迴的大海中,雖然沒有沈入一般的大海,但卻沈沒於生死輪迴的大海中了!當我們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請問我們自己又是如何選擇呢?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們開始要用方法,方法就是六種。這六種方法,就是從凡夫的此岸,要度過彼岸,這六種就是我們要度到彼岸的工具。 六波羅蜜是 度越生死煩惱的 六種修行方法 若修六波羅蜜行 將能從凡夫的此岸 度過煩惱的中流 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是一樣的。有的人常常在正式受密宗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的三皈依,有一個緩衝,有一個環境。受了三皈依,自己的根基根本不成熟,卻爭著、吵著說...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