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1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正念靜心】平凡日子裡也有焦慮的我

平凡日子裡也有焦慮的自己。(圖:Brooke Lark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1/07/30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看似沒有盡頭的焦慮,有時候完全找不到任何原因。但焦慮在焦慮這件事,卻可能回應到我們內在失控的情緒與感覺。雖然將這樣的感覺丟給別人可能很爽,但卻無法阻止焦慮繼續產生。讓我們一起學習,要如何透過情緒日記來幫助自己處理失控的情緒與感覺。

平凡日子裡的焦慮
在精神科門診,有一種焦慮,治療起來非常困難。
這種焦慮像是剛從冬天進入春天的風,帶著微微的涼意,卻又沒有太多色彩。它常常來得很突然,可能找不到什麼特定的理由或藉口。即便有時有,可能來自於職場人際問題,可能來自於親子關係,可能來自於學校同儕問題,但更多時候,焦慮與事件,彷彿只是剛好同時出現,在平凡到不行的日子裡發生。
最困難的,是找不到理由。因為找不到理由,也無法將焦慮的責任歸咎於誰,個案常常無奈下怪罪自己,懷疑是自己太過脆弱、自己無能為力、或是自己社會適應不良。用盡氣力抵抗到最後,還是剩下一股焦慮,消逝又再出現,屢試不爽。就這樣過著害怕的生活,害怕焦慮再度發生又影響生活,然後害怕本身也進化成了焦慮,然後就是一日復一日的焦慮。
無法控制住的情緒與感覺
造成這類型焦慮的原因實在有太多,有可能是來自於自己個性,有可能來自於長期的生活習慣與飲食,有可能來自於原本就有的憂鬱症或其他疾病,有可能來自於某些過去的感染(例如2020-2021的COVID-19病毒),也有可能是正常的──只是現代人類從25歲能力頂峰開始衰退的一場旅途。
如果我們能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是最好的結果,但最悲傷的是,在這段焦慮的「過程」中,我們漸漸變得無法面對自己,無法面對自己無法控制住情緒與感覺,反過來被焦慮吞噬。
這種無法控制住的情緒與感覺,很討厭,但卻每個人都可能會遇見,就像我們走過轉角,可能突然遇見一道涼風輕輕的徐來,我們完全無法預期。
然而,這樣的感覺,卻是代表我們有好好長大。因為在我們很小很小、只是小小孩的時代,靠著我們幾近全能的無懼,我們沒有太多的恐懼或畏懼,從事過許多令我們父母心驚膽跳的危險行為來探索世界。隨著我們逐漸長大,慢慢學會分辨世界、旁人與自己的邊界,慢慢學會世界或是宇宙是如此未知與浩瀚,慢慢學會命運無法受我們自己掌控。我們一邊長大,也一邊學會了恐懼。
如果我們將這樣的感覺用「失控」簡化與包裝,可能暗示著我們自己認可它本身代表的負面意涵。「失控」這個詞,是一個強壯又帶有力量的詞彙,它還是一個帶著自我預言的標籤,聽見即是傷害。
當罪惡感遇上原罪
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我們所失控的,真正失控的,到底是這些出現的情緒或感覺?還是我們現在一日復一日的生活與關注?
也許我們真正要處理的,不是失控與控制,是怎麼樣安頓好自己的內心。安頓自己的心很難,因為我們常常拿刀伐向自己的心。我們可能會怪罪自己沒有滿足其他人的期待,怪罪自己沒有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怪罪自己不夠努力比不上大學同學,怪罪自己長得不好看沒有對象,怪罪自己害怕做錯了甚麼,怪罪自己太過脆弱而生病等。我們的胸膛好像無限大,容納得起無限刀伐,有著太多值得被批判的事。
如果妳/你曾經陷入在這種黑暗之中,請不要習慣責怪或批評自己。這些自責都是自然發生的,因為在我們頭腦裡,有個地方被設計為恐懼與焦慮的核心,這個地方的責任就是不斷提醒我們世界是多麼恐怖的、是多麼不可掌握的。這是生物活著的原罪,不是你我或誰做不好的結果。
放下究責,學習如何放手
當我們放下尋找原因,就可以開始學習如何放手。
把結論先放在前面:「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放手」
我們可以做的,其實就只是在年輕時,把自己手邊可以完成的事好好做好,心有餘力就多做一些,沒有餘力就少做一些,或者按部就班慢慢增加一些,慢慢挑戰自己的能耐,看看自己能力範圍外的世界長成什麼模樣。而當我們年紀增長開始老化,開始感到心有餘力而力不足時,相反過來慢慢學會放手,學習慢慢少做一些,學習如何簡單過日子,學習如何空白,學習如何有意識的發呆。
尋找一個全能的照顧者是不切實際的
真正可怕的,不是我們自己無法控制的情緒與感覺,是我們將這種情緒與感覺轉移到我們周邊的人。如果我們做不到,我們可以期待旁邊的人幫忙,但是別忘記,我們旁邊的人可能也自己覺得負荷滿載。
如果我們只是盲目地將我們想要達成的事情或任務丟給旁邊的人,卻不在意他現在所處的壓力或情緒狀態,這是很不公平的,特別是針對我們非常熟悉的朋友、緊密生活一起的家人,甚至是服務我們的公僕,抑或是便利商店裡收錢的服務生。這世界上,沒有人「應該」滿足我們「所有」的期待與需求。
可怕在於,我們的失控感,會因為別人無法百分百服從我們的意志與想法、無法滿足我們所有的期待與需求,而變得更為強烈。即便我們口頭上說我們沒有要對方全部都做,我們的內心與神色還是出賣了我們。我們其實很在意,在意得非常自然,卻可能自己毫無所覺。
毫無所覺,是因為我們的內心討厭而且拒絕面對真實,就像是沒有長大的孩子,即便我們的生理年齡已經如花或半載。這種拒絕,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防衛機轉,它很自然,又像融入在我們的骨髓裡一般。如果我們沒有習慣每日檢視自己的思考與情緒,可能一不小心就著了道,被這個心理防衛機轉控制,期待我們身邊的人,活得像是一個全能的照顧者來滿足我們。
情緒轉移,是不想面對時光的標記
我們太習慣審視別人的行為與情緒,卻不習慣檢視自己的思考與情緒。我們天生不習慣做自己的完美照顧者,因為我們內在一直有一個部分沒有長大,希望自己永遠是個孩子,有人可以永遠疼惜我們。
在真實世界裡,我們對身旁的人都是控制不來的,就算有些人會用各種體罰或科技方法進行洗腦或價值改造,生物的變化性還是讓事情產生許多變數。更何況我們與身旁的人,空間上的距離可能很近,心靈上的距離卻非常遙遠。
面對這種孤單的焦慮,向外增加與人連結的效果非常不好,常常越推越遠。我們要做的是,其實是往內尋找,透過認識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的心理界線、做自己的照顧者,來達成心靈平靜的狀態。
認識自己的情緒:情緒日記
關於如何認識自己的情緒,妳可以這麼做,按照下面的說明,記錄屬於自己的情緒日記。這份情緒日記,是我們對自己的承諾與功課,是我們認識自己情緒的第一個入口。
  • 每天早上起床後,回憶與整理前一天的情緒訊息。
  • 請妳/你寫下昨天一整天印象最深刻的幾個情緒。
  • 紀錄的方式可以分為:情緒的名稱、情緒的種類、情緒發作時的身體感覺、情緒發作時同時出現的情緒、情緒發作時腦袋出現的想法、現在(寫日記時)對於這個情緒名稱的感覺是什麼、現在(寫日記時)對於這個情緒名稱的定義是什麼、為什麼會選用這個名稱描述昨日當下的情緒。
  • 寫完之後,試著放下筆,先閉上眼睛,做三分鐘的正念呼吸循環,讓自己回到自己的呼吸節奏,感受自己呼吸時身體的感覺。如果沒有經驗的人,可以參考這個錄音檔
  • 當呼吸結束後,請慢慢張開眼睛,繼續以下的流程。
  • 請記錄一下現在(正念呼吸結束後)妳/你對於這個情緒的感覺、有沒有想到其他名詞可以替代。
  • 如果妳/你有在接受個別心理治療,可以試著增加一個欄位:如果是妳/你的心理治療師經歷了此事,妳/你覺得她/他會感覺到什麼,她/他會怎麼看待這一件事。
  • 最後,重新掃過我們所寫的情緒紀錄,整理一下,請妳/你在最後一欄寫下這次的體悟。今天的功課就完成了。
請妳/你記得,情緒日記是為了自己做的,不是為了精神科醫師或心理治療師做的。情緒日記的目的是誘發思考,不是隨意拼湊流水帳,如果只是草草寫過交代,妳/你只會覺得很無聊。
這世界有很多不一樣,也有很多一樣的事。其中有一樣大家常常共有的事,就是不夠認識自己。也許妳/你可以試試,從今天開始拿起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