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靜心】與夢境裡的自己同在

更新於 2021/07/2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如果白天無法靠近自己,難道我們在夢中也也逃離自己?(圖:Johannes Plenio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1/07/15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疫情趨緩下,精神科門診的當事人中,主訴清醒夢(定義:做夢者於睡眠狀態中保持意識清醒,甚至可以操做夢中自己的行為,影響夢境的走向)的比率增加許多。除了倚賴藥物或解夢來改善睡眠障礙,正念靜心也是另一種處理夢境的方法。

在潛意識底下的焦慮與恐懼
人類的思考很難是完全理性與客觀的。我們所擁有的情緒感受與情緒記憶,在記憶轉錄與儲藏時,就會失去部分的資訊。當我們每次重新感受情緒或重新回想過去事件,都只能喚出那片段的記憶,透過當下的知識與情緒補足。
有時候我們信以為真的恐懼,可能根本與事物當下呈現的現象沒有關係,但我們很容易、甚至願意,相信當下眼前所見即是原因,以此證明自己的焦慮情緒不是沒有原因的,以此證明自己仍在自我可調可控的狀態。
在精神科診間,我們常常看見很多個案,擅長將焦點放在有形的物體上,將焦慮的本源限制在身邊清晰可見的事物變遷、工作家庭議題或外部壓力。這是人類的基本反應;找到一個原因,可以讓我們較為心安。這些接觸焦慮與恐懼的方法本身沒有甚麼錯誤,錯誤的是,有時候真正令我們恐懼與焦慮的,不是表面上這些淺而易見的因子。
真正恐懼的東西可能潛伏在潛意識中,在夜晚透過夢境轉化而呈現。有些人畢業多年,卻還是不停在夢中回到國中高中學校,回到那個永遠做不完作業的課堂上,擔心報告做不出來,害怕考試成績不好。有些人夢中出現的,是在COVID-19疫情下自我隔離的房間裡,歷經持續2個月的禁閉,不停擔心即將用完的捲筒衛生紙,或是疑惑為何揀拾意外打碎的玻璃杯卻沒有流血。
即便我們能夠在意識層次上理智地明白,這些夢境都是過去發生或未曾發生的事物,現在自己也不受這些困擾或事件恐懼。但潛意識裡出現的這些事物,究竟是我們內心什麼議題的化身,答案卻非常重要。
被COVID-19破壞的控制感
夢境是轉化的,但夢境不是答案。夢境呈現的,是我們潛意識與意識層次的溝通,我們的內心透過夢境向我們的理智揭露。
夢裡的一切都是我們的頭腦自己安排的,不是我們有意識安排的。不要習慣問別人為什麼我們會做這樣的夢,因為答案一直都在我們自己夢境的線索與變化之中。夢裡的一切,不管是好的角色、不好的角色、錯亂的劇情,都是我們被壓抑的某種追求或驅力,都是我們從日間帶到夜晚的煩惱。
我們常常以為某些我們經驗的事件已過去、被克服或已在掌控之中,但當時經驗到的感受卻未能夠透理智或情緒管理技巧給疏通,硬生生被壓抑。我們常常以為我們已長大變勇敢,卻沒想到那個恐懼害怕的自己留在我們的靈魂之中。這些恐懼害怕在我們平日規律的生活之中,可能躲藏的很好;但在一些重大情緒事件下,它們就會跑出來嬉鬧,一不小心,就影響了我們的情緒與生活。
COVID-19病毒與疫情就彷彿是懸掛在臺灣社會上空的一把利劍,打破我們習以為常的控制感,讓我們靈魂潛藏的恐懼、害怕,甚至是未竟之事逐一浮現。
後COVID-19時代的焦慮與恐懼空間
2020年COVID-19剛剛爆發時,門診個案擔憂的,是對病毒與疫情的未知焦慮。2021年臺灣COVID-19疫情爆發時,門診個案擔憂的,是被感染的恐懼。但在COVID-19疫情數據改善的此時此刻,有些人的擔憂情緒卻未見消解,反而把自己關在焦慮與恐懼之中。
關起來的,不是他們實際的身軀或是肉體;被關起來的,是他們的靈魂與思緒,可能是幾十年前未被處理的早年經驗浮現,也可能是猶豫再三、踏出舒適圈的焦慮,或是面對親友或自己生命日漸凋零的死亡意念。
COVID-19病毒剛出現時,我們可能還可以透過臺灣0新案來調適自己的焦慮。COVID-19疫情最嚴重時,我們可能還可以透過將注意力集中在準備自我居家隔離的設備與充實疫情知識來增加自己的掌控感。然而,當我們逐漸習慣COVID-19疫情變化,逐漸放下心中的戒慎恐懼,逐漸取消分流上班,慢慢回到工作職場時,我們的心卻可能在那些與疫情無關的焦慮與恐懼之前敗陣,導致我們生平第一次嚴重的焦慮與連續失眠。
後COVID-19時代的失眠與夢境
疫情趨緩下,精神科門診裡,主訴失眠、噩夢、多夢的當事人增加許多。對大多數人,做夢是負面而且討厭的。大多數人希望的,是如何不做夢、如何一覺天明,以保持工作效率。
拒絕做夢這個行為本身,有時候代表著當事人拒絕接觸自己的焦慮與恐懼。睡眠品質下降與夢境記憶變多其實有時候只是暫時的,不一定需要增加藥物,反而值得花時間做更多自我探索或改善睡眠儀式。睡前的正念呼吸、身體掃描或是漸進式肌肉放鬆,都有助於改善入睡焦慮與增進睡眠品質。
違反醫師建議,不停半夜追加藥物劑量者,除了可能共病安眠藥成癮、酒精成癮、其他物質成癮、焦慮症、憂鬱症以及其他精神障礙,也可能實際上有更大的心理議題未被處理。
夢境是可以探索與解析的
大部分夢境在清醒後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即便一開始有些片段記憶,也會很快消失。反覆出現的噩夢,可能記憶會更為清楚,但每次噩夢的內容,仍會有所出入,有所變化。
荒誕、焦慮或恐懼的夢境內容是可以探索與解析的。夢中永遠做不完的作業的焦慮,可能是自己找不到另一半的轉化。夢中碎掉的玻璃杯,可能在承認自己的無能與自戀。夢中那卷快用完的衛生紙,可能是我們在為自己剩下的存活日子倒數計時。擅長處理夢境的精神科醫師或是心理治療工作者可以幫忙我們探索與分析這些夢境。
在無數失眠夜晚的夢境裡,與自己同在
除此之外,有些人做的夢是清醒夢。所謂清醒夢,指的是做夢者在夢境中保持意識清醒,可以操做夢境中自己的行為,進而影響夢境的走向。
疫情趨緩下,精神科門診的當事人中,主訴清醒夢的比率比起疫情前、疫情嚴重當下增加許多。對清醒夢的當事人來說,最常見的描述是,不管她/他在夢境中多麼努力,也無法改善夢境場景裡的焦慮或煩惱。
雖然探索與解析清醒夢對於睡眠障礙有幫助,但正念靜心也是夢境介入的另一種方式。大部分人理解的正念,是使用在白天清醒時。然而在清醒夢之中,夢中的此時此刻此地,亦是正念的此時此刻此地。清醒夢也許荒誕而且可以有各種詮釋,但是夢中的焦慮與恐懼卻與我們白天清醒毫無不同。
COVID-19疫情不是我們逃避自己的理由,COVID-19疫情是我們靠近我們自己的契機。
在每一個清醒的夢境,我們都可以繼續保持正念覺察,在夢中慢慢感受呼吸,在夢中正念行走,在夢中感受夢境每個單獨的構成元素。我們可以也允許夢境裡思緒自由流動,允許與接納夢境裡誕生的情緒,不帶成見不帶評價地,實實在在體驗夢境的演變。透過在白天清醒時的覺察,透過在睡眠時清醒夢中的覺察,讓日夜的我們合而為一,與自己的內在焦慮與恐懼同在。
avatar-img
120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當身邊優秀的人不斷進步與收穫,在鎂光燈下閃閃發亮,不知道妳/你心中有甚麼感覺與反應?羨慕?忌妒?自責?還是詛咒?在人比人氣死人的世界裡,收不住的競爭焦慮與憂鬱,要怎麼樣練習與調適才會比較容易呢?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生活在臺灣的人來說,2021年5月、6月是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特別難忘的一段時間。三級警戒中,因為實體互動減少,「感覺寂寞」成為許多人的共享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疫情好轉,有些人的寂寞感卻彷彿時間凍結,遲遲無法消解。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COVID-19疫情嚴重影響臺灣,經歷一個多月自我防疫管理,第一波的急性心理反應開始緩解,伴隨而來的是第二波的長期心理衝擊,「持續保持希望」六個字已經無法解決問題。COVID-19就像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我們對自身的理解,看見與安頓自己是解除疫情焦慮的唯一方法。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提不起勁,是大部分人都曾有過的經驗。導致提不起勁的原因很多,有時候我們可以自行克服。然而,在成長過程中,有些人會在四個人生關鍵時間點、三種重大生命事件遭遇更嚴重的提不起勁,卡關在一個持續無力的狀態。針對這樣的狀態,精神科的各種治療可以提供幫助。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童年傷痕總是默默地在影響著我們,在我們壓力大、身心最為脆弱的時候,試圖佔據我們的思緒,讓我們陷入更脆弱、更難堪的處境。正念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接納傷痕的全貌、重建身心連結、穩定腦部神經網路,減緩傷痕對我們現在的影響。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秋天,是正念靜心最好的時刻。季節交替,對某些人來說,是憂鬱發作的因子。特別是秋天,不管是蕭瑟的氣息、灰暗的天空,更令某些人特別難受。面對現代生活繁多的壓力,許多人耗盡自己的腦力。這是一個腦力耗竭的時代。讓腦科學陪妳/你好好度過這個季節。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當身邊優秀的人不斷進步與收穫,在鎂光燈下閃閃發亮,不知道妳/你心中有甚麼感覺與反應?羨慕?忌妒?自責?還是詛咒?在人比人氣死人的世界裡,收不住的競爭焦慮與憂鬱,要怎麼樣練習與調適才會比較容易呢?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生活在臺灣的人來說,2021年5月、6月是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特別難忘的一段時間。三級警戒中,因為實體互動減少,「感覺寂寞」成為許多人的共享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疫情好轉,有些人的寂寞感卻彷彿時間凍結,遲遲無法消解。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COVID-19疫情嚴重影響臺灣,經歷一個多月自我防疫管理,第一波的急性心理反應開始緩解,伴隨而來的是第二波的長期心理衝擊,「持續保持希望」六個字已經無法解決問題。COVID-19就像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我們對自身的理解,看見與安頓自己是解除疫情焦慮的唯一方法。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提不起勁,是大部分人都曾有過的經驗。導致提不起勁的原因很多,有時候我們可以自行克服。然而,在成長過程中,有些人會在四個人生關鍵時間點、三種重大生命事件遭遇更嚴重的提不起勁,卡關在一個持續無力的狀態。針對這樣的狀態,精神科的各種治療可以提供幫助。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童年傷痕總是默默地在影響著我們,在我們壓力大、身心最為脆弱的時候,試圖佔據我們的思緒,讓我們陷入更脆弱、更難堪的處境。正念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接納傷痕的全貌、重建身心連結、穩定腦部神經網路,減緩傷痕對我們現在的影響。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秋天,是正念靜心最好的時刻。季節交替,對某些人來說,是憂鬱發作的因子。特別是秋天,不管是蕭瑟的氣息、灰暗的天空,更令某些人特別難受。面對現代生活繁多的壓力,許多人耗盡自己的腦力。這是一個腦力耗竭的時代。讓腦科學陪妳/你好好度過這個季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投資新手大多從身邊市場開始著手,選擇台股市場入門,單筆投資或台股定期定額投資,隨著經驗累積,進入美股市場也是好選擇,這篇文章帶你前進美股投資,證券開戶選擇國內券商複委託,使用美股定期定額投資,並以國泰 CUBE App為例說明。 內容目錄: 1.一站式開戶:以國泰世華 CUBE App 為例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如果有一種方法,經過科學研究證實,可以有效降低負面情緒、舒緩壓力、減輕焦慮、讓睡眠品質變好、讓人覺得內心平靜而充滿幸福感,你想瞭解看看嗎?
Thumbnail
本文探討正念療法、心靈平衡與專注當下之道,引領現代人走向寧靜。 在此刻,尋找心的寧靜:正念療法的力量 在繁忙的日常中,心靈的平靜常常被忽略,正如古老的日式庭園設計講究的和諧與平衡,我們的心靈也需要一處避風港,去感受、接納當下的每一刻。 這就是正念療法給予我們的禮物:一個專注於「現在」並接納
Thumbnail
陪孩子以正面的心態去適應任何大小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Thumbnail
這是一本談論瑜伽,亦關於尋找自我的書籍,作者以自身故事作為出發,述說他與瑜伽的緣分,這讓我回想起自己接觸瑜伽如今已邁入第七個年頭。這一路有過懵懂無知,亦有過熱情探索,但無論如何,所有的瑜伽練習最終依然得回歸瑜伽的本質,也就是認識自己,並向內探求自我。
Thumbnail
❏ 換個環境寫作、讀書 ❏ 把工作放到不尋常的背景下執行 ❏ 在《解謎蔦屋》的訪問中,社長增田宗昭提到,他穿梭在兩地的辦公室,是用「跑」的。 一方面做實際田野調查,同時鍛練身體和思考商業策略,真是聰明的作法啊! ps. 從澀谷 CCC 辦公室到二子玉川蔦屋家電約 8.7 公里
Thumbnail
想見道、想證得,什麼都想要 想要得到的欲望,乃是諸苦之緣由。 多麽想要擁有,便會導致多大的失望,失望與欲望如影隨行。 如果一開始便以粗糙的心來靜坐,渴望成為、渴望擁有, 將會導致情緒激昂,無法安定,不能平穩下來。 因此,美好的修行經驗將不復發生。 想见道、想证得,什么都想要
Thumbnail
終將自行解惑 沒有所謂自己想出來的,只是用想的,怎樣也不會見到內在畫面。 如果心中仍存疑,表示並未真的進入到內在更深層,只是瞬間進入而已。 當瞬間進入後,應當對所看到的內在畫面便保持不為所動的態度。 若能如如不動,沒有任何猶豫或疑惑,將能夠維持心的純淨。 當心純淨便能靜止,而後終將自行解惑。
Thumbnail
心情平穩,不會起伏不定 如果能夠保持心情一貫的平穩狀態, 不會高高低低,起伏不定, 將持續保持年輕有活力, 生命長壽, 不易衰老。 心情平稳,不会起伏不定 如果能够保持心情一贯的平稳状态, 不会高高低低,起伏不定, 将持续保持年轻有活力, 生命长寿, 不易衰老。
Thumbnail
別將雜念視為障礙,先允許自己有雜念 如果無法克制自己不去想其他事物,就先放任,隨它而去吧! 不要因此而感到不悅,也不要有任何擔憂。 不要認為有雜念是修行靜坐的一項障礙。 什麼都不必去想,只要靜靜地不為所動。 一旦發覺自己有雜念了,便以輕鬆簡單的方式把思緒拉回來, 重新開始就好了。 重新开始就好了。
Thumbnail
以正確方法精進不懈,皆能修行圓滿 要精進練習,生命才能圓滿,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而其中的關鍵,便在於「靜與止」。 巴利語「natthi santi param sukhum」意思是:除心之靜止外,無有其樂。 也就是無法從其他地方找尋到真正的快樂,無論是任何的人事物。
Thumbnail
投資新手大多從身邊市場開始著手,選擇台股市場入門,單筆投資或台股定期定額投資,隨著經驗累積,進入美股市場也是好選擇,這篇文章帶你前進美股投資,證券開戶選擇國內券商複委託,使用美股定期定額投資,並以國泰 CUBE App為例說明。 內容目錄: 1.一站式開戶:以國泰世華 CUBE App 為例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如果有一種方法,經過科學研究證實,可以有效降低負面情緒、舒緩壓力、減輕焦慮、讓睡眠品質變好、讓人覺得內心平靜而充滿幸福感,你想瞭解看看嗎?
Thumbnail
本文探討正念療法、心靈平衡與專注當下之道,引領現代人走向寧靜。 在此刻,尋找心的寧靜:正念療法的力量 在繁忙的日常中,心靈的平靜常常被忽略,正如古老的日式庭園設計講究的和諧與平衡,我們的心靈也需要一處避風港,去感受、接納當下的每一刻。 這就是正念療法給予我們的禮物:一個專注於「現在」並接納
Thumbnail
陪孩子以正面的心態去適應任何大小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Thumbnail
這是一本談論瑜伽,亦關於尋找自我的書籍,作者以自身故事作為出發,述說他與瑜伽的緣分,這讓我回想起自己接觸瑜伽如今已邁入第七個年頭。這一路有過懵懂無知,亦有過熱情探索,但無論如何,所有的瑜伽練習最終依然得回歸瑜伽的本質,也就是認識自己,並向內探求自我。
Thumbnail
❏ 換個環境寫作、讀書 ❏ 把工作放到不尋常的背景下執行 ❏ 在《解謎蔦屋》的訪問中,社長增田宗昭提到,他穿梭在兩地的辦公室,是用「跑」的。 一方面做實際田野調查,同時鍛練身體和思考商業策略,真是聰明的作法啊! ps. 從澀谷 CCC 辦公室到二子玉川蔦屋家電約 8.7 公里
Thumbnail
想見道、想證得,什麼都想要 想要得到的欲望,乃是諸苦之緣由。 多麽想要擁有,便會導致多大的失望,失望與欲望如影隨行。 如果一開始便以粗糙的心來靜坐,渴望成為、渴望擁有, 將會導致情緒激昂,無法安定,不能平穩下來。 因此,美好的修行經驗將不復發生。 想见道、想证得,什么都想要
Thumbnail
終將自行解惑 沒有所謂自己想出來的,只是用想的,怎樣也不會見到內在畫面。 如果心中仍存疑,表示並未真的進入到內在更深層,只是瞬間進入而已。 當瞬間進入後,應當對所看到的內在畫面便保持不為所動的態度。 若能如如不動,沒有任何猶豫或疑惑,將能夠維持心的純淨。 當心純淨便能靜止,而後終將自行解惑。
Thumbnail
心情平穩,不會起伏不定 如果能夠保持心情一貫的平穩狀態, 不會高高低低,起伏不定, 將持續保持年輕有活力, 生命長壽, 不易衰老。 心情平稳,不会起伏不定 如果能够保持心情一贯的平稳状态, 不会高高低低,起伏不定, 将持续保持年轻有活力, 生命长寿, 不易衰老。
Thumbnail
別將雜念視為障礙,先允許自己有雜念 如果無法克制自己不去想其他事物,就先放任,隨它而去吧! 不要因此而感到不悅,也不要有任何擔憂。 不要認為有雜念是修行靜坐的一項障礙。 什麼都不必去想,只要靜靜地不為所動。 一旦發覺自己有雜念了,便以輕鬆簡單的方式把思緒拉回來, 重新開始就好了。 重新开始就好了。
Thumbnail
以正確方法精進不懈,皆能修行圓滿 要精進練習,生命才能圓滿,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而其中的關鍵,便在於「靜與止」。 巴利語「natthi santi param sukhum」意思是:除心之靜止外,無有其樂。 也就是無法從其他地方找尋到真正的快樂,無論是任何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