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消費乘數之亂」?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自消費券開始,我已不知費了多少唇舌說明消費券的乘數本是暗黑屋裡面看不見的那隻黑貓,原則很簡單,把凱因斯的理論翻出來複習即可,這程度在大一經濟學就可以解了,就是不懂為何這幾年來不知的程度愈來愈高?
然而,在媒體或評論上,大部分願意講話的經濟學者基本上是不能接受振興券的乘數效果。而我也相信,他們過去有不會相信消費券有乘數效果,只有少部分的財經學者和政府官員一股腦堅持振興券有乘數效果,然他們過去怎麼不相信消費券有乘數效果,這有嚴重的邏輯不一致性。
單驥老師的文章大家可以一看,這乘數效果經過簡單的包裝之後,竟然化身可以促進消費與經濟的法寶?過去在野的民進黨為何不相信?而執政後的民進黨卻死命的相信,這大概就是「神邏輯」了!
為什麼我說是「乘數之亂」,重點在於官方所稱「乘數」的效果就是暗室裡看不見的那隻黑貓!
其實,振興券所稱的「乘數效果」在官方所制訂規則與邀功心態裡早已受限。
略懂總體經濟學的人都知道,貨幣是「流通」的,所以才叫做「通貨」,但振興券一經使用就是「終點」的設計,且紓困與振興的限定期間,收券者兌換現金的需求極大,且官員喜於兌現其兌換比例,在交易成本限制之下,根本不會「再轉讓」,亦不會「再流通」,也就不會有「乘數效果」!
這程度比較深一點,略懂貨幣學的人大約都知道。單驥老師對「流通」的限制與說明,用此文補充說明了。所以,不管是何種形式的消費券,只要是定向、限期使用限制,就不要期待會出現再流通效果,既沒有再流通的效果,說出現乘數效應就顯得誇大了!
再者,限定使用通路也就限定了「邊際消費」可能性,因為使用環境被侷限,也就會變成替代消費,當然乘數效應就更低了!
這神邏輯,凱因斯地下有知,該哭?還是該笑?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論是消費券、振興三倍券或者是現金派錢根本上都是替代了日常消費,而原本該花的這筆錢,只是短期上被儲蓄,沒多久還是會花費掉。 如果經濟部推估的這1349億元既然只是日常消費,那麼,到底振興了什麼呢?
自去年振興三倍券發行之後,乘數之亂的現象始終未謝幕,這裡由很簡單,政府只要花一點點錢,就可以誘發出大筆的民間消費,這麼經濟魔術實在太誘人,雖然這個乘數的定義實在亂七八糟,經不起學術的檢驗,但百姓們哪知道政府倒底玩什麼把戲?
「碳關稅」或者是「邊境調整機制」真的能減碳嗎?或者,這只是一場大國挑起的新環保經濟戰爭? 總之,戰爭已經挑起了!
Covid-19疫情期間,很多人都宅在家WFH,這時候,主內與主外的界線模糊了,當然,這只是一個特別情況。 在家庭婚姻的選擇上,傳統華人都是以男主外,女主內的方式來區別,也就是說一家之主應該是個男人,理應也有個男人,男人必須負責一家老小的經濟,生活所需與開銷,而女人呢?
上回寫了篇「2021年新冠肺炎下臺灣的內需消費分析」,我認為今年超級市場業負成長應該是底定的,或許會衰退約10%,便利商店業約成長5-7%,零售式量販業成長3%-5%,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負成長10%,百貨公司可能衰退4%-5%之間,零售業營業總額約比去年衰退6%。 這一篇看五月的營業額分析。
《致富的特權》這本書我已經看完,簡單來說我有一個心得,對於這本書的副標題「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的這枝箭指向彭淮南在位時的貨幣政策,是臺灣二十年來經濟發展之所以被扭曲的主因,如房價與所得等,我還是存保留的心態。
無論是消費券、振興三倍券或者是現金派錢根本上都是替代了日常消費,而原本該花的這筆錢,只是短期上被儲蓄,沒多久還是會花費掉。 如果經濟部推估的這1349億元既然只是日常消費,那麼,到底振興了什麼呢?
自去年振興三倍券發行之後,乘數之亂的現象始終未謝幕,這裡由很簡單,政府只要花一點點錢,就可以誘發出大筆的民間消費,這麼經濟魔術實在太誘人,雖然這個乘數的定義實在亂七八糟,經不起學術的檢驗,但百姓們哪知道政府倒底玩什麼把戲?
「碳關稅」或者是「邊境調整機制」真的能減碳嗎?或者,這只是一場大國挑起的新環保經濟戰爭? 總之,戰爭已經挑起了!
Covid-19疫情期間,很多人都宅在家WFH,這時候,主內與主外的界線模糊了,當然,這只是一個特別情況。 在家庭婚姻的選擇上,傳統華人都是以男主外,女主內的方式來區別,也就是說一家之主應該是個男人,理應也有個男人,男人必須負責一家老小的經濟,生活所需與開銷,而女人呢?
上回寫了篇「2021年新冠肺炎下臺灣的內需消費分析」,我認為今年超級市場業負成長應該是底定的,或許會衰退約10%,便利商店業約成長5-7%,零售式量販業成長3%-5%,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負成長10%,百貨公司可能衰退4%-5%之間,零售業營業總額約比去年衰退6%。 這一篇看五月的營業額分析。
《致富的特權》這本書我已經看完,簡單來說我有一個心得,對於這本書的副標題「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的這枝箭指向彭淮南在位時的貨幣政策,是臺灣二十年來經濟發展之所以被扭曲的主因,如房價與所得等,我還是存保留的心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貨幣幻覺」指的是人們容易被金錢的名義數字所迷惑,而忽視了實際的購買力變化。William Poundstone在他的書《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中介紹了「貨幣幻覺」的概念,並提供相關研究以讓我們了解對於定價決策的影響。 書中提到的一
Thumbnail
在這個物價飛漲的年代,是否常常覺得雖然薪水增加,但生活費用也跟著飛漲,實際的購買力卻未如預期增加?《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的作者William Poundstone,在書中介紹了「貨幣幻覺」這個有趣的概念。 為什麼需要了解貨幣幻覺?
Thumbnail
本文探討通膨與通縮的成因、衡量方法及影響,適合有基本經濟學概念且想深入了解通膨的讀者。通膨成因包括貨幣發行過多、支出增加和外部衝擊等,主要依靠CPI衡量。CPI有替代偏誤和品質變化偏誤等問題。低通膨風險,需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支持應對。對通膨2%的觀點持保留態度,認為需了解通膨成因才能有效應對。
提到經濟學往往教我如墜五里霧中。大學時代,買了一推經濟學的教科書,讀了好幾篇依然不懂。後來才發現這是計量經濟學,一堆圖表一串術語,如同閉門造車。但有時候你會發現有些著作的特色,就是讓讀者昏頭轉向,才顯示身為作者的高深學問,比如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岡。 為何出現塔雷伯的黑天鵝效應?為何行為經濟
Thumbnail
在韓國作家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介紹了「誘餌」效應,這個定價手法被大量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所謂誘餌效應(Decoy Effect),目的是通過設計產品價格和配置,引導消費者選擇對賣家最有利的選項。金裕鎮在書中引用了一個《國家地理頻道》的實驗來說明這一點。實驗在一家電影院進行,研究
Thumbnail
下寬和在《無痛買單》一書中曾提及「松竹梅法則」,這是是一種深入人心的銷售策略,松竹梅法則是基於一個簡單的觀察:當面對三個選項時,消費者傾向於選擇中間的選項。這種現象,在日本被稱為「極端性回避」,在西方則被稱為「中央舞台效應」。這樣的心理特性,對於設計定價策略來說,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而當我們在松竹
Thumbnail
通膨會醞釀一種不公平的感覺,造成不滿。你會看到某些人獲得不公平的意外之財,卻不是透過老實工作而致富,而是憑藉資本市場扭曲以及在政府裡的人脈。
Thumbnail
本書透過263個日常實驗,探討消費、理財和借貸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我們信任金錢,完全是一種在「想像」中賦予價值的信任。金錢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物,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同於一般存有物的關鍵在於,它是行為的「媒介、工具」,而非消費的「目的」本身。
Thumbnail
賽局理論聽起來很困難,日常生活中應該遇不到吧。你這樣想就錯了,日常生活當中,處處隱藏著「賽局理論」的影子,只是我們沒有察覺罷了,作者希望透過老鼠父女的角度,教大家認識日常生活中可見的「賽局理論」,然後幫助大家針對各種煩惱的事做出相對好的決策。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外媒報導,台灣的薪資從2012~2022的十年間雖然上漲,但是可以喝到的國民美食珍珠奶茶,從1097杯下滑到了853杯,你有沒有想過購買力下降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透過閱讀「貨幣縮水」可以知道購買力的下降主軸是流通的貨幣越來越多,我認同書中所提的購買力之所以會下降主因是地球上的
Thumbnail
「貨幣幻覺」指的是人們容易被金錢的名義數字所迷惑,而忽視了實際的購買力變化。William Poundstone在他的書《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中介紹了「貨幣幻覺」的概念,並提供相關研究以讓我們了解對於定價決策的影響。 書中提到的一
Thumbnail
在這個物價飛漲的年代,是否常常覺得雖然薪水增加,但生活費用也跟著飛漲,實際的購買力卻未如預期增加?《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的作者William Poundstone,在書中介紹了「貨幣幻覺」這個有趣的概念。 為什麼需要了解貨幣幻覺?
Thumbnail
本文探討通膨與通縮的成因、衡量方法及影響,適合有基本經濟學概念且想深入了解通膨的讀者。通膨成因包括貨幣發行過多、支出增加和外部衝擊等,主要依靠CPI衡量。CPI有替代偏誤和品質變化偏誤等問題。低通膨風險,需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支持應對。對通膨2%的觀點持保留態度,認為需了解通膨成因才能有效應對。
提到經濟學往往教我如墜五里霧中。大學時代,買了一推經濟學的教科書,讀了好幾篇依然不懂。後來才發現這是計量經濟學,一堆圖表一串術語,如同閉門造車。但有時候你會發現有些著作的特色,就是讓讀者昏頭轉向,才顯示身為作者的高深學問,比如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岡。 為何出現塔雷伯的黑天鵝效應?為何行為經濟
Thumbnail
在韓國作家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介紹了「誘餌」效應,這個定價手法被大量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所謂誘餌效應(Decoy Effect),目的是通過設計產品價格和配置,引導消費者選擇對賣家最有利的選項。金裕鎮在書中引用了一個《國家地理頻道》的實驗來說明這一點。實驗在一家電影院進行,研究
Thumbnail
下寬和在《無痛買單》一書中曾提及「松竹梅法則」,這是是一種深入人心的銷售策略,松竹梅法則是基於一個簡單的觀察:當面對三個選項時,消費者傾向於選擇中間的選項。這種現象,在日本被稱為「極端性回避」,在西方則被稱為「中央舞台效應」。這樣的心理特性,對於設計定價策略來說,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而當我們在松竹
Thumbnail
通膨會醞釀一種不公平的感覺,造成不滿。你會看到某些人獲得不公平的意外之財,卻不是透過老實工作而致富,而是憑藉資本市場扭曲以及在政府裡的人脈。
Thumbnail
本書透過263個日常實驗,探討消費、理財和借貸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我們信任金錢,完全是一種在「想像」中賦予價值的信任。金錢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物,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同於一般存有物的關鍵在於,它是行為的「媒介、工具」,而非消費的「目的」本身。
Thumbnail
賽局理論聽起來很困難,日常生活中應該遇不到吧。你這樣想就錯了,日常生活當中,處處隱藏著「賽局理論」的影子,只是我們沒有察覺罷了,作者希望透過老鼠父女的角度,教大家認識日常生活中可見的「賽局理論」,然後幫助大家針對各種煩惱的事做出相對好的決策。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外媒報導,台灣的薪資從2012~2022的十年間雖然上漲,但是可以喝到的國民美食珍珠奶茶,從1097杯下滑到了853杯,你有沒有想過購買力下降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透過閱讀「貨幣縮水」可以知道購買力的下降主軸是流通的貨幣越來越多,我認同書中所提的購買力之所以會下降主因是地球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