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5|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讀《真確》—台灣社會議題的再思考(上)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由漢斯.羅斯林,奧拉.羅斯林,安娜.羅朗德等三人所完成,其中又以漢斯.羅斯林為主。本書藉著幽默的筆調、各式的故事、作者的親身經歷,並佐以豐富的圖表與數據,意欲扭轉世人對於世界不正確的認知,獲比爾蓋茲、歐巴馬等名人列為推薦書單。
  不過,本書放眼於世界,且以西方的觀點來敘述,讀完後的我,便思考著在台灣的適應性,是不是也有「真確」呢?於是就想藉著書中的觀點,探討幾項當前的重大議題,提供不同的思考選擇。

少子化與經濟無關

  少子化的議題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甚至怪罪在經濟上,因為經濟差所以不敢生小孩?各縣市政府無不祭出各種補貼方案,真是可笑之至。
  如果這是原因,試著看看第三世界的國家,經濟比我們差,但人家小孩數量可比我們多啊!或者看看我們爺爺那代,人家經濟也比我們現在差,但每每過年時,光是他的兄弟姊妹來訪,就足夠讓你暈頭轉向的。
  或許生育率低,是因為產業的轉型,不再需要生一堆小孩幫忙家中農事,而醫療的進步,讓家庭不需藉著多生小孩以避免早夭,同時女生受教育程度與比例提高,懂得避孕,也希望孩子能受更好的教育與過更好的生活,這些可能才是生育率降低的原因。另外,人口的發展不是直線,所以生育率降到一定程度後,其實就會持平,這也是多數先進國家的進程,畢竟要使得新生兒歸零,不僅不符合社會現象,也不符合生物學的理論吧!

學生沒有比當年的我們爛

  多數人擁有「負面型的直覺」,感嘆著今不如昔,但其實多數事務往往是昔不如今,只是人非常容易忘掉「當年」到底是怎樣。
  像是傳統儒家,就是標準的復古主義,孔子總是感嘆當代的動亂而意欲恢復周代的封建制度,甚至是上古的賢王禪讓。學過歷史的我們都知道,嚴格說起來孔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比起周代充滿特權,平民難以往上爬,制度保守不願改變的社會,擁有更百家爭鳴的思想大鳴大放,以及各國、各階級人才互通、流動,促成社會的一大破大立。職是,當代(春秋戰國)並沒有比較差!
  教育現場常見老師們感嘆著:「學生一屆不如一屆」,然而變好與變壞並非二元對立的命題,學生既同時變好,也同時變壞。
  現在的學生在創意上,可能贏過當年的我們;認真的態度上,則輸給當年的我們。拜科技之賜,不用手寫筆記,而有電腦、相關輔材的資源,可以花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效果,還需要像我們當年這麼認真嗎?然而,不可諱言這種「快速、方便」的態度,使得當今學生不容易花時間蹲點、琢磨,耐心、態度上或許真的有待改進。也許這種說法,才是比較客觀公允的。

媒體識讀能力來自不斷學習

  作者在這本書前羅列出13道題目,結果發現專業人士答得比一般民眾差,而一般民眾又比黑猩猩答得差。易言之,比隨機亂猜還糟!
  以萬物自詡且無所不能的人類竟然會輸給黑猩猩?(很多書籍都很喜歡拿我們與黑猩猩比較,特別是當我們比黑猩猩差時)原因來自我們的錯誤認知。大家對世界的認知來自老師,而老師的知識是建立於他們在學校讀書的那時候。簡單來說,當世界已經使用「iphone」在溝通,我們的認知觀念還在「大哥大」,甚至還認為「大哥大」可以解決一切事情,並且深信不移!
  錯誤的認知除了是我們沒有即時更新外,媒體也是幫兇。
  新聞媒體所報導的事項,往往是負面,且並非世界全貌,畢竟在追求收視的業績壓力下,腥羶色,總是能吸引你我眼球。
  颱風天時,我們的媒體幾乎全天候放送各地災情,彷彿頓時間台灣所有人都是難民,災害頻仍,但真是如此嗎?其實不是。客觀來說,確實有災情,但其實只有少部分地區,然而媒體卻花費24小時不間斷播放,讓人誤以為台灣已成鬼島與煉獄。這便是一種以偏概全,用少部分的情況,類推全體狀況,沒有按比例認知事物。再如,新聞多半報導負面消息(姦殺擄掠搶),使我們誤以為台灣一天比一天還要糟糕,但是自己捫心自問,一天中多半是看到人性善的部分?還是惡的部分呢?
  當然,由於演化上的需求,我們大腦傾向迅速下結論,渴求誇大的故事,形成過度誇大的世界觀。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常常使人無法辨別真假,被牽著鼻子走。避免的方法,在於我們必須要時時自學,與時俱進,更新自我對世界的認知,同時把電視關掉,或者把媒體的報導,當作是社會的某個觀點就好,不要全盤接受!這或許就是媒體識讀能力的核心。

核能存廢問題

  爾來核能議題在台灣社會炒得沸沸揚揚,究竟是要綠能還是要核能,兩派論戰方興未艾。
  不過如果以台灣人最有感的2011日本福島核災的資料來看,1600人為此喪命,諷刺的是,他們不是死於核外洩,而是逃難。他們主要是老人,或死於撤離本身,或於避難中心生活的身心壓力。可見,殺死他們的不是輻射,而是對輻射的恐懼。
   如果我們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可怕而非危險的事物上,等於是往錯誤方向白耗力氣。想一想,你自己是支持核能,還是反對核能呢?理由是什麼?如果只是出於無謂的恐懼,而沒有真切的數據,這不過是一廂情願與人云亦云而已!

covid19疫苗在台施打死亡率偏高

  我必須說這是媒體傳達出來的訊息,畢竟每天都在報導誰誰誰施打疫苗又死亡了,但是真實的數據是如此嗎?我們必須反思。
  有媒體指稱台灣疫苗施打率死亡率偏高,這項說法我以為有兩個問題可以探討。   
  第一,目前第一劑疫苗的施打率不到五成,以此計算死亡率,是否精確?我們不能用有限的樣本去做無限的類推。舉例來說,擲一枚硬幣,正反面出現的機率應為1/2,假使總共投擲九次均是正面,試問第十次是反面的機率為何?只要有國中數學程度,都知道答案還是1/2。然而,10次硬幣的投擲,母數太小,無法發揮大數據的效果,是故第十次無論是正面、反面,都會使得正、反兩面出現機率不是1/2。因此,假如按照剛剛我們計算疫苗死亡率的方式來看,應該會覺得自己施打下去這劑疫苗的死亡率偏高啊!這就是把小數據誤為大數據的謬誤。
  第二,台灣一開始施打對象為老年人,頻頻傳出施打後死亡的個案,但這真的是疫苗的問題嗎?疫苗對於各年齡層的死亡率也許不相同,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做一致性的類推適用。
  第三,老年人相對於中壯年,每天固定就有人會因為年紀大而自然老死,不應該直接把這項死亡原因歸諸於疫苗。正確的作法是母數扣除自然死亡者後,再去算出機率,此外還必須先證明死亡原因與疫苗具有因果關係,而非相關性,例如你跟你的兄弟姊妹長得很像(相關性),但卻不能說兄弟姐妹是你所生的(因果關係)。
  不過,我們其實是可以降低疫苗施打後的死亡率。加拿大家庭醫生制度相當發達,他們把施打疫苗的重責大任交給家醫們,家醫因為對每位病人的病歷歷程,瞭若指掌,是以能做出快速且正確的判斷,諸如是否適合施打?要不要換廠牌施打之類的。反觀台灣的家醫制度,有形無實,無法真正落實,以至於在沒有審慎評估,或者了解病患的體況下,貿然施打,死亡率或許就真的會有所上升。
  當然,以上純屬我的臆測,只是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從不同面向思考,或許能有不一樣的體悟,以及看世界的角度。

不該叫武漢肺炎

  covid19肆虐全球,一開始稱作武漢肺炎,後來改稱covid19。不過國內黨同伐異,常常視立場來稱呼。
  但是,大家知道「梅毒」以前不叫做「梅毒」嗎?俄羅斯人叫它「波蘭病」,波蘭人稱呼它「德國病」,德國人說它是「法國病」,法國人則說是「義大利病」,義大利人只好反擊是「法國病」。
  大家發現了嗎?一個客觀的病名,染上種族國家主義的色彩後,不免政治化。同時,我們也發現大家喜歡怪罪他人,而非檢討自己。
  所以,就讓疾病歸疾病,政治歸政治吧!

責任政治的濫用

  時常某件社會大事發生後,諸如重大交通意外、天災,主管的政務官就會被在野黨立委要求下台,然而這真的是第一時間該處理的事情嗎?  
  我們一旦指出壞人後,就不再繼續思考,事情也變得簡單多了,甚至還多了「民氣」可用,進行政治鬥爭。
  因此,常常看見責任政治在民粹主義下,遭到濫用。第一時間不是要求該主管下台,而是應要求善後。
  以這次東京奧運體育署的包機事件來說,事情發生當下,政論名嘴、在野立委無不要求署長下台,後來因為戰績頗豐,甚至選手們也多所感謝,檢討的聲音似乎就慢慢變小,甚至有些名嘴立委更開始轉向,歌功頌德,真叫人摸不著頭緒。
  遇到事情,我們應當尋找原因,而非抓戰犯,這才是真正的責任政治。

不要民粹了

  之前有一位政治人物羞辱了女性,結果被要求道歉,他卻義憤填膺地說,我只向2300萬的台灣民眾道歉,而不是跟那位受辱女性,真是莫名其妙,令人啼笑皆非。
  又或者某政治人物因官司被關押,兒子代父出征,結果登高一呼,喊著父親是清白的,要鄉親把票投給他,證明父親的清白!真是怪哉!人民行使投票權,究竟跟司法權有何干係?這種沒有任何三權或五權分立常識的人,竟然還可以成為政治人物?
  是的,可以,因為民氣可用! 韓國瑜旋風、陳時中旋風,哪一位不是如此呢?
  正因為民粹的激情,使得很多事情在台灣社會無法正確討論,甚至歪樓。反過來說,政治人物沒有那麼重要,沒有人民,他們不過是個屁,我們要好好善用手上的選票,把這群拐瓜劣棗、殘花敗柳的政客們,一一淘汰,我們要尋找體制,而非一味在政治人物上找尋英雄的影子。台灣不需要英雄,而是每個人都是英雄。高雄要好,靠的不是市長,而是市民的自我提升;防疫能夠成功,也不是一個陳時中,而是全體台灣人民。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右邊按下愛心支持,並在下方免費按讚,這些支持會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創作、分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