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想要單獨發一篇去臺東遊玩的記錄,但是因為研究工作太多,一直延遲,加上中秋節連假我也出去玩,於是就拖到了今天。
9/3-9/5去臺東,9/11那一週颱風沒出門,9/17-9/20去花蓮,9/21和同事去體驗密室逃脫,這週末有實體讀書會,接著我就要考英檢了!我的天。我是一個非常害怕考試的人,只期待考試當天能夠正常發揮。
Intentions of the week
- 讀書一個部,共三個章節
- 讀一篇期刊論文
- 準備考試,寫一份題目
最近慢慢地翻著這本書,前面分享的那本還在讀,只是還沒有想要分享的內容。有些學者認為佛學是一種思想,不是宗教;有些學者認為是宗教。我想,我們因著不同時空背景以及接觸的不同面向,會影響我們如何認識這個思路的過程。
因為內容太艱深了,我也還在學習,只能試著把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做分享,請不要把我寫的內容當作是正確的學術知識閱讀。
佛教是以苦的真相作為起點,不論我們怎麼做,都會遭遇到「苦」,這是基於我們「渴愛」的表現,而「渴愛」是由於我們內心想要擁有所喜歡事物的感受。即便我們試圖減少「渴愛」的表現,我們所期待的事物和這個世界上實際的狀態有落差(我們時常在生活中被提醒要面對「現實」,但是我們看得到、面對得了嗎?),使得我們感到不安與困惑。苦有三種,分別是「苦苦」、「壞苦」、「行苦」,前面兩個留給讀者自己去找答案;而「行苦」,是體認到我們活在一個悲喜苦樂交織的世界。
看到這裡,你們會覺得這是悲觀的想法嗎?或者因此更能平靜地看待這些起伏呢?還是有沒有什麼其他的聯想?
我告訴自己,作為看不清實相的渴愛存在,珍惜一切的美好時光,不害怕逝去的那一天。所有的開心與煩惱,都不長久。愛自己,傾盡所有,愛他人。感受,思考,學習,領會。